屠呦呦团队又获新突破!这位企业家竟也是“幕后英雄”
2019年07月05日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消息,屠呦呦团队“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

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如果说屠呦呦是拯救千万生命的“英雄”,那么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长江商学院CEO首期校友汪力成可以称得上是助推青蒿素产业化、国际化,加速双氢青蒿素片新适应症-红斑狼疮研发的“幕后英雄”。

2000年前后,在无人问津的青蒿素领域,华立率先扛起由中国人发明的青蒿素实现产业化、国际化,造福世界人民的大旗。

从1978年以技术工程师的身份考入华立前身余杭仪表厂,1987年临危受命担任厂长以来,他一路带领华立从余杭小镇走向世界。他说,经营企业是一件既讲科学又讲哲学的复杂之事,但不经历这种让人“生不如死”的过程,你就不会成长蜕变为一名真正的企业家。

 

毛竹棚里的小作坊:抓住改革的每一次机遇

1978年,当汪力成以技术员身份考进余杭仪表厂时,这里还是一个用毛竹搭起来的小作坊。一方面做一些以毛竹为原料的低附加值竹制品,另一方面“摸着石头过河”生产少量小火表

这也是那个时代中国大部分企业的面貌。“没什么严格要求的门槛,一个生产扫帚的小厂也能生产电能表,产品质量在客观上很难保证。”汪力成说

不久,国家“工业整顿”的改革春风吹来,180多项的生产许可证条例把这家小作坊推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每一次改革都伴随困难和机遇,也正是这一次的生产门槛改革,让我们迎来新的发展。短短2年时间,一个破破烂烂的手工作坊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工厂。”汪力成回忆

1982年,国家颁布商标法。“给产品取什么商标名?”当时正在热播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片头的日立广告影响很大。“日本有日立,中国有华立。”汪力成第一次拿着介绍信买了机票,激动地飞去北京注册商标。

“那个年代,只要'一招先',就能吃遍天。”汪力成回忆,从实施超定额计件工资、主动上门推销产品到全国设立办事处,华立都走在同行前列。

这段改革之初的故事,充满冒险,但也在改革越走越清晰的路上得到澄清和鼓励。“对于企业来说,也锤炼了行动力,咬住青山不放松,一股劲去大胆做。”汪力成说。

 

青蒿素的“幕后英雄”:“利他即利己”的企业担当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产业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华立开始思考未来的发展规划。“仪表生产一年做到一二十亿元,已基本遇到'天花板'。”汪力成说,民企资源有限,公司决定把有限的资源向有更大潜力的医药倾斜。

2000年前后,在无人问津的青蒿素领域,华立率先扛起由中国人发明的青蒿素实现产业化、国际化,造福世界人民的大旗。

“在说服世界卫生组织禁用西药治疗疟疾,改用青蒿素替代之事上,我们与他们谈了三次。”汪力成说,最终他们看了华立在重庆的生产基地后,确信青蒿素种植原料能够满足全球的需求。2004年5月,青蒿素类药品由二线用药提升至一线用药。

“青蒿种植于贫困的重庆山区,而青蒿素药品90%卖给疟疾高发的非洲穷人,两端都是穷苦百姓,我们没有高价售卖抗疟药,而是通过市场化手段降低整个行业的'垄断式'价格,将8美元/人份降低到1美元/人份。”汪力成说。

“虽然利润贡献很低,但哪怕不赚钱,华立也做,这是企业的责任担当。”2014年,华立集团将青蒿素产业注入旗下昆药集团,如今昆药不仅拥有了青蒿素业务的完整产业链,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抗疟药原料药生产商、全球品种最全的抗疟药品供应商。

当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章时,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汪力成热泪盈眶。“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每一次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都需要在变革的动态中寻找新的平衡和发展。变革和抉择都很艰难,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汪力成说。

 

“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园:扩大中国企业“朋友圈”

早在2000年,把视线转向国际市场的华立就开始“走出去”的尝试,第一站便是泰国。经过5年的“摸爬滚打”,初步站稳脚跟后,汪力成萌生搭建海外工业园的念头。

2005年,华立集团在泰国建设泰中罗勇工业园。截至2018年4月,已有102家企业入驻,带动泰国当地3.3万人就业,累计实现工业总值超100亿美元。

伴随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境外经贸合作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面对国内产能过剩以及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制造业开始纷纷出海拓展。

“当初的出发点只是想分享华立在海外拓展中的经验,让后'出海'的中国企业不再走弯路。”汪力成说,现在华立已经将境外工业园开发作为自身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中的一项战略投资。

目前,华立第二个海外工业园——位于墨西哥的北美华富山工业园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招商引资,而华立又在北非开始第三个工业园的筹备工作。

作为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者、参与者,2018年底汪力成作为民企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始终充满信心。”汪力成说,我们应该在“冬泳”中寻找新的机遇、逆势而上。以全球视角看,眼下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是民企另辟蹊径谋发展的好机遇。

 

《长江》杂志专访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先生,以下内容是采访节选:

Q:华立为什么选择进入“青蒿素”这个领域?

汪力成:华立搞青蒿素,那时候根本不知道要投多少钱,能不能成,成了以后能不能赚钱,完全觉得这么好的一项成果,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么多老一辈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搞出来、唯一被世界所承认的成果,如果就这么束之高阁,这是不应该的。

我听了青蒿素的故事都感动的要流泪,当场就表态,华立一定干,华立不为谁为?我就讲了这两句话,义无反顾地做这个事情。

但是今天看来,一个善意的对待别人、对待社会,用情怀去支撑的企业,最终老天是公平的。为什么呢?如果我们当初没有这样一种情怀和义无反顾的决心,华立根本不可能进入医药产业。

如果当初没有这种转型,只是做仪表,也许今天我们这个企业已经不存在了。善待社会、善待别人,老天还是公平的,他会回报你的。

所以一个人、一个企业家是一定要有情怀的,这样你才能走的长。

 

Q:对于企业家的精神内涵您的理解是什么?

汪力成:企业家精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而我的理解,首先它是一份责任。

不管是私营企业还是公有制企业,既然你是这个企业的掌门人,你能称为是企业家,那你就是承担了一份责任。驱动我走到今天的其实就是靠责任感。

但是光有责任感还不行,企业家精神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是情怀。想做成某一件事情,能够去影响别人、改变别人,或者帮助别人,这就是情怀的驱动,这也是企业家精神当中很核心的一个价值。

如果让我总结做企业的30年,是失败的多还是成功的多,那我一定告诉你失败的远远多于成功,但还好,没有犯我们犯不起的错误。但是失败的教训远远多于成功,这种时候只能靠自己内心的强大和坚持到底的毅力。 

作为一个企业掌门人,一个行动和表情,会影响到几千人,甚至上万人。有时候你觉得大厦将倾,但还要若无其事的坐在这里,要让大家觉得一切都在掌控当中,大家才会有信心,否则的话这个企业就垮了,企业家经常会碰到这种事情。

总的来说,不屈不挠的坚持,用一份情怀去支撑,用一份责任作为驱动是我理解的企业家精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