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的出海之道——专访阿里云国际事业部总经理袁千 | 创创锦囊
发布时间:2021-08-03 16:10 阅读次数:5772
云计算天然是全球化的。在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上,往哪里走、怎么走,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云厂商需要思考的问题。而答案往往蕴藏在实践之中。
云计算天然是全球化的。在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上,往哪里走、怎么走,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云厂商需要思考的问题。而答案往往蕴藏在实践之中。
2021年,是阿里云“出海”的第七年。从在新加坡设立国际总部至今,阿里云在海外的足迹已经遍及亚太、欧洲、北美、中东等多个市场,覆盖全球24个地理区域。在多个全球权威机构的报告中,阿里云均排名全球第三、亚太第一。
多年经营,使阿里云的出海策略越来越聚焦,有的放矢。如果将阿里云的海外发展策略总结为两个要点,应该是“深耕亚太市场”和“本土化”。以亚太市场为重点区域,通过团队和经验的本土化加强竞争力,是这家具有7年出海经验企业给出的答案。
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策略?阿里云又如何洞察亚太市场、布局海外战略?疫情对阿里云的海外发展意味着什么?本期创创锦囊,为你分享阿里云智能国际事业部总经理袁千的专访,探讨在后疫情时代下,阿里云对于亚太市场的独特见解与经验、对于亚洲数字化生态的布局与构建以及自身海外市场战略的布局和展望。
阿里云智能国际事业部总经理 袁千
深耕亚太市场
阿里云目前在海外的发展情况如何?
袁千:阿里云从2014年出海,过去几年,我们在海外市场有24个地域75个可用区,覆盖非常广。最近几年,我们在海外市场的业绩增长也非常好,规模在三年增长了10倍,在Gartner报告中可看到,阿里云IaaS的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三,并在亚太市场排名第一。
毫无疑问,亚太市场是我们海外的重要策略,我们会持续加大亚太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市场的投入。不久前,我们宣布新增印尼和菲律宾两个数据中心,印尼的第三个数据中心已在5月底开服,现在,我们在印尼有三个数据中心,可以满足更多客户的云服务需求。菲律宾的第一座数据中心将在今年底开服,我们也是第一家在菲律宾设立本土数据中心的国际云厂商。
一直以来,阿里云不仅是亚太市场份额最大的云服务商,也是基础设施规模最大的服务商。
在海外的发展策略上,为什么会选择亚太市场进行重点布局?
袁千:亚太市场是全球数字经济最活跃的市场。比如,在Gartner的报告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印尼、菲律宾、泰国等多个亚洲市场的云计算市场增速均在60%左右,远超欧美市场约30%-40%增速。
我们发现,亚太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年轻人占比和互联网的活跃度都非常高。东南亚有很多年轻人,他们更开放,愿意拥抱互联网、拥抱新技术。我们也非常愿意,在这样一个数字化转型的阶段,在疫情之下,支持亚洲的这些伙伴和客户度过难关。
你们是否会认为,亚太市场环境和中国市场比较接近?
袁千:对的,我们观察到,东南亚一带市场乃至整个亚太市场,与中国市场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往来。包括中国在内,在整个亚太市场,除了IT基础设施的云化,企业会更关注解决业务问题和数字化转型。
在中国市场上,我们提出了云钉一体。随着钉钉的低代码开发平台兴起,有越来越多企业自己的开发人员可以在钉钉上开发应用,他们比软件开发商更熟悉自己的业务,他们自己开发应用,可以极大提升工作效率。
今天,钉钉有超过4亿用户,有1700万组织在钉钉上使用我们的服务,最大的一个组织,有100多万员工在上面办公,他们自己在钉钉上开发了超过1500个应用,包括在线办公、远程会议、项目管理等等,这些让这个组织变得更敏捷。
我们在中国积累的这些经验,继续在东南亚、乃至亚太市场帮助客户完成组织和业务的数字化。
在亚太市场发展,您认为阿里云的优势是什么?
袁千:阿里云扎根于亚太市场的时间久、基础设施投入大、成绩好,在整个亚洲的数据中心投资丰富,自几年前在新加坡设立阿里云国际总部以来,阿里云在中国内地之外的亚太区域累积开放了17个可用区。
前面提到了中国市场和其他亚洲市场的相似性,阿里云的海外发展是基于中国的,我们在中国的云计算市场有超过十年的经验,在亚洲范围内,我们所积累经验与能力,对许多合作伙伴来说都具有借鉴意义;
其次,阿里云具备十分扎实的技术实践能力。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双11”活动就是跑在阿里云上的,阿里云无疑是一朵经过实战检验的云。我们的计算能力、安全防护能力及稳定性等等基础计算能力,都是非常扎实且领先的,在海外市场,我们也支撑了很多超大规模的使用场景。
几年前,印尼一家大型电商Tokopedia发起一个叫Ekstra的电视节目,向印尼购物者推广特别优惠,结果吸引了7300万人访问,超出了预期。后来,Tokopedia选择和阿里云合作,第二年,Tokopedia在促销期间实现了13亿美元的交易总额,覆盖印尼97%的地区,可以说打造了一个印尼版的“双11”。
国际化,就是本土化
在深耕亚太市场这个方向上,阿里云具体的策略是怎样的?
袁千:我们认为,国际市场最终是要做回本地化的。我们希望在每一个市场,我们的团队真正成为一个本地团队,比如我们在印尼的团队,本地员工比例超过70%。
我们在国内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业务经验,这些在本地应用时可做借鉴之用,但在海外市场,我们需要倾听更多本地客户所需的技术和能力。
海外市场的客户需求和国内会有很大区别吗?
袁千:比如我们有一个总部在英国的客户能多洁集团(Rentokil Initial),是主营虫害预防服务的环境科技公司,他们的服务范围也覆盖了很多亚洲国家。去年,他们采用了阿里云的AI技术,实际上阿里云AI技术在国内市场的应用范畴也很广泛,但该客户的应用场景与国内有别,所以阿里云一起共创开发出了更加符合他们业务需要的解决方案。新的算法建与能多洁的业务规则相结合,将订单和人员的快速匹配,从而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任务安排。数字化举措支持能多洁在亚洲实现了95%的计划工作的自动化。这使能多洁能够减少管理成本,并为他们的技术人员每天节省30分钟。
现在海外很多国家依然处于疫情中,在这些市场,阿里云会有哪些举措?
袁千:疫情其实对线上数字经济起到了加速作用,使企业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重新思考客户体验,并探索新的机会,而阿里云则会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技术能力,帮助企业将疫情压力转变为极好的”窗口期“,进一步开展数字化转型,这是下一波增长的关键动力。
举个例子,我们在印尼有一个客户Kopi Kenangan,是咖啡零售商,模式和星巴克类似,价格稍微低一些。过去几年,他们发展速度非常快,每个月都能开出十几家、乃至几十家新店。疫情来临时,刚好赶上他们的高速发展期,整个餐饮业都受到冲击。
当时,他们刚迁移至阿里云不久,我们就支持他们做了线上线下融合的解决方案,通过线上订单降低损失,线上订单增加了50%。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这家店也保持了每个月30家的新店开店速度。
截至目前,Kopi Kenangan拥有了近500家门店,其中超过300家新店开拓于疫情发生之后,可以说在疫情中,阿里云成功支持了Kopi Kenangan业务的持续高速增长。
疫情过后,阿里云对亚洲市场持续加码投资,并着力关注亚洲数字化人才培养,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袁千:亚洲市场的年轻人占比及互联网活跃度都非常高,东南亚市场也充满年轻活力,很多年轻人和企业都在以开放态度拥抱新技术和数字化转型。疫情之前,我们曾在印尼举办了一场客户和合作伙伴活动,最早预测活动参与人数在800人左右,但是最后实际参与人数超过了1000人。整个酒店的椅子都用完了,很多好学的年轻人就坐在了地毯上听分享。
这个场面对我们感触极大。我们看到了很多亚洲包括马来西亚、印尼以及很多的亚洲国家的年轻人、包括一些年轻企业对新知识的开放和渴望。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够跟当地的企业,包括跟当地政企一起努力,真正回馈社会,有所贡献。开发者、中小企业、初创企业的成长以及面向未来的数字人才才是加速数字化的关键支柱。
可以展开谈谈阿里云的“亚洲加速计划”吗?
袁千:未来三年内,阿里云会再投入10亿美金,用于在亚太市场建设本地化团队和生态,培养本地数字化人才,提升开发者能力。我们在马来西亚设立第一个海外创新中心,为当地中小企业和开发人员提供一站式创新平台;同时我们也正在与印尼当地政府、在新加坡与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共同助力当地化人才培养。比如我们现在与印尼当地政府合作,支持其”Pre-Employment Card“计划,以云原生技术、安全网络能力,支持790万人顺利、快速地访问在线平台。
2021年,我们希望至少培养5万名数字化人才,当然为此我们也需要更加努力。此外,我们跟南洋理工大学也携手推出了高级数字人才项目,其中包括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综合数字课程。我们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希望能真正通过自身努力或是分享,与当地企业、客户乃至市场搭建一个共同成长的平台。
阿里云海外发展的长期主义战略是什么?有怎样的未来愿景?
袁千:我们整个海外策略,重点还是持续加大亚太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市场的投入。我们在本土建立团队,也会相应地构建本土数字化生态。借助阿里云积累的技术以及数据中心的能力,能够赋能到当地更多伙伴和客户,还有一些年轻人。从数字化转型这一个纬度来讲,阿里云相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选择更多将我们的能力带到当地,能够支持本地业务,帮助推动亚洲市场乃至世界的数字化转型。
此外,我们致力于构建数字化生态,并借此营造一个合作共赢的发展环境。阿里云在全球有一万多家合作伙伴,和五百多个联合方案,在此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平台和能力,跟越来越多的全球性合作伙伴真正建设长期合作关系。希望大家能够作为同路人,在每一个合作领域中都能走得深、走得远也走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