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资源数量和呈现形式
MIT OCW:课程资料数量庞大,涉及面广,人文与科学学科数目相当、文理比例基本持平。
国家精品课程:分布在13个学科,理工科多于文史类,课程提供的资源数量和类型较多,但学生作品和讲评类资源较少。
2. 课程发布流程
MIT OCW:由高校自身管理,采用“规划—建设—试用—发布—更新—归档”的模式,只有课程教师和专职人员参与,建设和发布过程高效。
国家精品课程:采用层级制,采用“学校先行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网上开放公示—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参与人员多,生成效率低、课程层级多。
3. 资源支持平台
MIT OCW:使用了较成熟的技术来推进课程建设,技术标准统一,院校分工明确。
国家精品课程: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资源分布零散,重复建设严重,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
4. 课程设计和学习方式
MIT OCW:设计了真实的任务,增强了学习的真实性。
国家精品课程:采取授课视频和页面浏览的方式演示实验过程。
5. 练习测试
MIT OCW:试题丰富,但测试目的性、反馈实时性和内省收获感较差。
国家精品课程:将练习和课程内容整合在一起,测试更有目的性,收获感更强。
6. 服务对象定位
MIT OCW:向全社会开放高校课程,使用对象为普通教师、学生及社会自学者,关注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转变,定位清晰。
国家精品课程: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国际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目标宏观笼统,开放性不够。
两校在提供在线学习资源方面存在多方面的不同,包括资源数量和呈现形式、课程发布流程、资源支持平台、课程设计和学习方式、练习测试以及服务对象定位等。这些差异反映了两校在在线教育理念、技术应用、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不同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