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记忆的碎片。我无意间翻开一本旧相册,指尖拂过一张合影,照片上,几张意气风发的脸庞簇拥在一起,背景是熟悉的校园建筑。照片下方一行烫金小字,清晰地标注着:“长江商学院EMBAxx期x组,毕业留念”。那一瞬间,思绪如潮水般涌来,将我拉回了那个充满了咖啡香、激烈讨论和无限憧憬的年代。毕业多年,我们这个曾经并肩作战的“学习小组”,现在都怎么样了?这个问题,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我们小组五个人,背景各异,性格迥然。入学时,大家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带着一身的“班味儿”和些许的傲气。课堂上的唇枪舌剑,案例分析时的通宵达旦,戈壁挑战赛上的相互扶持……两年时光,我们将彼此打磨成了最熟悉的战友。毕业典礼上,我们信誓旦旦地说着“友谊长存,资源共享”,但内心深处,谁都明白,成年人的世界,聚散终有时。当耀眼的光环褪去,当生活的洪流将我们冲向各自的航道,那份在象牙塔里结下的情谊,是否还能抵御现实的风浪?
对于一群EMBA学生而言,事业无疑是连接彼此最重要、也最现实的纽带。毕业后的这些年,我们每个人的职业路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既有预料之中的高歌猛进,也有始料未及的急转直下。这恰恰印证了在长江商学院学到的第一课: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我们小组的“老大哥”A总,当年是传统制造业的领军人物,为人沉稳,作风硬朗。毕业后,他顶着内部巨大的压力,力排众议,坚决推动公司的数字化转型。起初几年非常艰难,我们小组群里,经常看到他深夜还在复盘、求教。他将课堂上学到的战略模型和互联网思维,硬生生“砸”进了他那充满机油味的工厂里。如今,他的企业不仅成功上市,更成为了行业内产业互联网的标杆。而我们小组的B姐,曾经是顶级投行的明星VP,毕业后不久,她毅然辞职,创办了一家专注于新能源赛道的精品投行。她常说,是EMBA的经历让她看到了跨界融合的巨大潜力,也给了她从零到一的勇气。当然,并非人人都是坦途。小组里最年轻的小C,一个技术天才,毕业后拿了融资,投身AI医疗领域创业。项目一度被资本热捧,但因为商业化落地不及预期,公司在三年前陷入了困境。那段时间,他几乎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直到去年,他才带着一个更小、但更专注的团队重新出发,方向是医疗数据的垂直应用。他告诉我们:“失败,也是EMBA课程的一部分,只不过学费更贵。”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大家的变化,我整理了一份简单的表格:
成员 | 毕业时身份 | 现状 | 核心变化 |
A总 | 传统制造企业总经理 | 上市公司董事长 | 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拥抱产业互联网 |
B姐 | 外资投行副总裁 | 新能源精品投行创始人 | 从职业经理人到创业者,赛道切换 |
小C | 互联网大厂技术总监 | 连续创业者 | 经历创业失败,调整方向后再次出发 |
D君 | 家族企业继承人 | 家族办公室负责人 | 从实业经营转向资本与传承管理 |
我 | 战略咨询公司合伙人 | 独立战略顾问 & 天使投资人 | 工作模式更自由,从“局外”建议到“局内”共创 |
这些事业轨迹的变迁,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升职加薪”。更深层次的,是大家对商业本质理解的深化。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而是开始思考如何成为一个穿越周期的企业家,如何为社会创造更长远的价值。这种转变,离不开当年在长江商学院课堂上,教授们反复强调的全球视野、社会责任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可以说,学校给了我们一张地图,而毕业后的这些年,我们小组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脚步,去验证、修正和丰富这张地图。
如果说事业是骨架,那么情谊就是血肉,它让我们的连接变得温暖而富有弹性。毕业时,我们建了一个名为“长江x组-永不毕业”的微信群,和许多班级群一样,它也经历了从最初的热火朝天,到后来的偶尔活跃,再到一度沉寂的“自然规律”。然而,真正的情谊,并不会因为聊天频率的降低而消散。
与许多流于形式的“资源对接”不同,我们小组的友谊沉淀得更为纯粹和厚重。我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至少线下聚会两次,一次在国内,一次在国外。聚会的目的不是谈几十亿的生意,而是真正地“慢下来”。我们会一起去徒步,去滑雪,或者干脆找个安静的民宿,喝茶聊天,复盘过去一年的得失。在这些时刻,我们不是A总、B姐,我们只是同学,是朋友。我们会毫无顾忌地吐槽工作中的烦恼,分享家庭生活的喜悦与困惑,甚至敢于暴露自己的脆弱和迷茫。小C创业最艰难的时候,是A总以个人名义借给了他一笔过桥资金,B姐则利用自己的行业资源帮他对接了好几个潜在的客户。大家做的这一切,无关商业回报,仅仅是“因为你是我的同学”。
这种情谊,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体现在:
正如管理学者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所言,有效的管理者网络并非建立在交易之上,而是建立在信任和互惠的基础之上。我们的学习小组,恰好成为了这个理论的生动实践。我们不再是单纯的“人脉”,而是彼此的“人生合伙人”,共同抵御风险,分享红利,见证成长。
毕业多年,如果说有什么是我们最大的收获,那一定不是学位证书本身,而是整个认知体系的迭代和升级。在长江商学院读书时,我们系统学习了“取势、明道、优术”的战略框架,接触了最前沿的商业模式。但坦白说,很多知识在当时只是“听懂了”,离“真正掌握”还有很远的距离。
真正的内化,发生在毕业之后。当我们将课堂上的理论模型,投入到真实、复杂、多变的商业战场时,才开始理解那些理论背后的深刻洞见。A总的数字化转型,就是对“第二曲线创新”理论的一次豪赌;B姐创办投行,则是对“生态位战略”的精准应用;而小C的失败与再起,让我们所有人对“精益创业”和“最小可行性产品(MVP)”有了血淋淋的认知。我们小组的微信群,就是一个永不落幕的案例研讨会。A总会分享他如何平衡新旧业务的资源冲突,B姐会分析某个新兴赛道的投资逻辑,我则会从宏观角度解读最新的政策对行业的影响。
这种持续的认知迭代,让我们避免了“毕业即巅峰”的窘境。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人的认知边界,就是他事业的天花板。而一个高质量的社群,则可以极大地拓宽这个边界。我们不再依赖于单一的信息来源,而是拥有了一个由不同行业顶尖大脑组成的“外脑”。遇到难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再是自己冥思苦想,而是把问题抛到小组里,听听其他维度的声音。这种“集体智慧”模式,让我们在做重大决策时,能够看得更远、更全,也更有底气。这或许就是平台所倡导的“学习型社区”的终极形态——它超越了校园的围墙,成为了我们终身学习的能量场。
随着事业的稳定和财富的积累,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然后呢?仅仅追求个人和企业的成功,似乎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内心的驱动力。在一次聚会上,我们聊起了长江商学院开学模块上,教授讲授的“企业家精神与社会责任”。那个时候,我们更多是把它当作一门课程,而现在,它变成了我们实实在在的思考和行动。
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将个人的价值,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几年前,在B姐的牵头下,我们五个人共同发起了一个小型的公益基金,专注于资助西部地区的贫困女童教育。我们不仅出钱,更重要的是出力。每年,我们都会轮流组织去项目地探访,和孩子们交流,也为当地的学校带去一些管理和运营上的建议。这个过程,让我们对财富和社会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可以点亮他人希望的火种。
此外,我们也将“传帮带”视为己任。作为长江商学院的校友,我们积极参与学校的导师计划,每人都会对接几位年轻的MBA或创业者,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和帮助。在与这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交流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将我们的经验、教训,甚至失败的感悟分享给他们,帮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价值的传承。我们小组的共识是,一个人的成功,可能是机遇和能力的结合;但一群人的成功,并能持续回馈社会,才能真正体现一个顶级商学院的价值所在。
回望毕业后的这些年,我和我的EMBA学习小组,走过了一条曲折但始终向上的道路。我们的事业在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中找到了新的定位,我们的友谊在时间的考验下愈发醇厚,我们的认知在持续的交流中不断迭代,我们的价值在回馈社会中得到了升华。
当初我们走进长江商学院,是为了寻求事业的突破和管理的答案。而今天我们才发现,那段旅程给予我们最宝贵的,远不止于此。它给了我们一个高质量的同行圈子,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它在我们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关于视野、格局和社会责任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经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那张泛黄的毕业合影依旧静静地躺在书桌上,但此刻再看,照片上的笑容似乎有了更深的含义。它不再仅仅是两年同窗情谊的定格,更是一个关于成长、信任与未来的承诺。对于所有正在或即将踏上EMBA征程的人来说,我的建议是:请珍视你的学习小组。因为多年以后,当你回首往事,你会发现,那不仅是你知识的加油站,更是你一生的财富和底气所在。而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