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业的航船驶入一片更广阔但也更具挑战的海域,许多职场精英会选择在职EMBA作为新的罗盘和引擎。灯火通明的教室,唇枪舌剑的案例讨论,周末不再属于闲暇与家庭,而被厚厚的讲义和紧凑的课程表所占据。两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当毕业的激动沉淀下来,一个更贴近生活本质的问题悄然浮现:投入了巨大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之后,你和家人的共同语言,究竟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加减法,而是一场深刻影响家庭生态的化学反应,其结果充满了复杂性与多面性。
对于大多数在职EMBA学员来说,最直接的感受莫过于时间的极度紧缺。这不仅仅是每周上课占用的周末,更包括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盘、海量的阅读材料,以及与小组成员线上线下的无数次“鏖战”。时间,这个曾经可以与家人从容分享的资源,瞬间变成了需要精打细算的稀缺品。这种物理上的缺席,是导致共同语言减少的第一个,也是最显性的因素。
曾经,家里的晚餐桌是分享一天趣闻的“议事厅”,周末是共同出游、创造回忆的黄金时段。但EMBA的学习,像一个“时间黑洞”,无情地吞噬着这一切。当伴侣兴致勃勃地谈论孩子学校的琐事或是邻里间的八卦时,你的思绪可能还停留在波特的五力模型或是某个并购案例的估值上。你可能会不自觉地打断对方:“亲爱的,这个等下再说,我得赶紧把这份作业赶完。”一次两次或许可以被理解,但当“没时间”、“我很忙”、“我要学习”成为口头禅,家庭对话的频道便会开始出现信号干扰,甚至“串台”。家人会感到被忽视,觉得你的世界里只剩下了同学、教授和那些他们听不懂的商业术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也随之拉远。
更深层次的隔阂,来源于认知维度的暂时性“脱节”。EMBA课程旨在重塑思维框架,提升战略格局。学员每天都在接受高强度的信息输入和思维碰撞,讨论的是宏观经济、全球化趋势、组织变革。这种认知上的快速迭代,很容易让学员在与家人沟通时,不自觉地带上一种“降维打击”的视角。比如,当家人抱怨工作中的小摩擦时,你可能会下意识地用“这是典型的部门墙问题”或“你需要提升你的向上管理能力”来回应。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家人听来,这更像是一场冰冷的分析,而非温暖的共情。他们需要的或许只是一个拥抱和一句“我理解你”,而不是一套商业管理解决方案。这种话语体系的差异,会让曾经无话不谈的亲密关系,变得像一场场效率低下、目标不一的商务谈判,共同语言自然也就越来越少。
然而,如果将EMBA的学习仅仅看作是时间的“侵占者”,那就过于片面了。从另一个维度看,它更是一场深刻的认知革命。这场革命,如果引导得当,完全有潜力为家庭关系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极大地丰富共同语言的内涵和外延。
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EMBA课程不仅仅教授商业技能,更强调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学员们不仅学习财务报表和市场营销,也会探讨哲学、历史与艺术,思考企业的社会价值。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极大地拓宽了学员的视野。当你的认知水平提升后,你看待世界和家庭的方式也会发生改变。你不再仅仅是一个为KPI奋斗的经理人,也可能成为一个能和爱人探讨地缘政治对经济影响的观察者,一个能用组织行为学的知识更深刻理解孩子青春期叛逆的父亲或母亲。这种由内而外的成长,会让你拥有更多、更有趣、更有深度的“料”,去填充家庭的对话空间。
这种“变多”的共同语言,不再局限于柴米油盐的日常。它可能是,在看完一部历史剧后,你能从国家战略和制度变迁的角度,和家人分享独到的见解;在家庭讨论投资理财时,你能用更宏观的经济周期理论,帮助家庭做出更理性的决策;甚至在规划家庭旅行时,你也能结合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知识,设计出更有深度的旅行路线。你带回家的,不再仅仅是疲惫和焦虑,而是对世界全新的好奇心和洞察力。你的伴侣和孩子,也可能在你的影响下,对这些原本遥远的话题产生兴趣,家庭的智识氛围因此变得更加浓厚,共同语言的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越。
EMBA之旅能否成为家庭关系的“增稠剂”而非“稀释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员,尤其是伴侣的理解与参与度。这从来不是学员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个家庭的“共同项目”。如果家人能够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我们一起在经历这件事”的心态,那么共同语言非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围绕着“EMBA”这个核心,生长出全新的枝叶。
一个智慧的伴侣,不会将自己定位为被动的等待者或牺牲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他们会好奇你今天又学到了什么有趣的案例,会帮你校对错别字,甚至会在你为小组作业焦头烂额时,为你泡上一杯热茶,并告诉你:“别急,我相信你。”这种支持,本身就是一种最深刻的“共同语言”。更有甚者,许多EMBA项目都会定期举办家庭日、新年晚会等活动,鼓励学员带家人走进校园。当家人亲身感受了那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认识了你口中那些“优秀的同学”,他们便更能理解你所付出的努力及其价值。EMBA的学习过程,也因此变成了全家人可以共同分享和引以为傲的一段经历。
反之,如果家庭内部缺乏这种共识,EMBA就很容易成为矛盾的导火索。伴侣可能会抱怨:“你只顾着自己提升,这个家你还管不管?”孩子可能会问:“爸爸/妈妈为什么总是不在家?”在这种充满怨怼和不解的氛围中,任何关于学习的分享都可能被解读为炫耀或逃避家庭责任的借口。因此,学员在开启EMBA征程之初,与家人进行一次深入、坦诚的沟通至关重要,明确这不只是“我”的追求,更是“我们”为了一个更好的未来共同做出的投资和努力。
归根结底,共同语言的增减,并非一个被动的、自然发生的结果,而是一个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塑造和引导的过程。关键在于,学员能否有意识地将“你的EMBA”转变为“我们的EMBA”,主动搭建沟通的桥梁。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如何化解挑战,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表格:
潜在挑战 | 沟通桥梁与转化策略 |
时间被大量占用,物理陪伴减少 | 强调高质量的陪伴而非时长。设立“无手机”家庭时间,全身心投入。提前规划并严格遵守家庭活动日历。 |
谈话充满商业术语,家人听不懂 | 进行“人话”翻译,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复杂的商业概念。分享故事和人物,而非干巴巴的理论模型。 |
认知成长速度不一,产生心理隔阂 | 保持谦逊,多倾听,少说教。将自己的成长视为服务家庭的工具,而非凌驾于家庭之上的资本。主动请教伴侣在他们专业领域内的看法,保持平等对话。 |
家人感到被忽视,产生抱怨情绪 | 主动表达感谢和愧疚,让家人感受到他们的支持被看见、被珍惜。将EMBA之旅定义为“家庭共同的投资”,并共同规划毕业后的美好生活作为回报。 |
回到最初的问题:在职EMBA两年,你和家人的共同语言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答案显然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更像是一个薛定谔的猫,在你打开盒子之前,结果是叠加态的——既可能变少,也可能变多,甚至可能是在总量减少的同时,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如果将EMBA的学习视为个人单打独斗的攀登,将家庭视为后方补给站,那么时间的挤压和认知的隔阂很可能会让共同语言日益贫瘠。但如果能从一开始就将其视为一场全家总动员的“远征”,通过有意识的沟通、主动的分享和积极的邀请,将家人也“卷入”这场激动人心的认知升级之旅,那么EMBA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催化剂,让家庭对话的深度和广度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最终,这场为期两年的在职EMBA,考验的不仅仅是学员的智力、体力与毅力,更是一场对家庭关系经营智慧的深度修行。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如何在个人成长与家庭责任之间寻求精妙的平衡。或许,未来的EMBA课程设计,可以更多地考虑“家庭”这个重要维度,开设一些面向学员及家属的沟通工作坊或家庭关系讲座,帮助这些社会精英在实现事业腾飞的同时,也能守护好作为幸福基石的家庭港湾。因为真正的成功,不仅在于你飞得多高,更在于你降落时,是否有人在等你回家,并能和你聊得来。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