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论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金融、战略、营销、领导力等硬核商业词汇。然而,在商界精英的培养皿中,一股“清流”显得尤为独特。许多求学者和观察者都带着一丝好奇和探究之心发问:在以培养商业领袖为己任的长江商学院,那些看似与商业“不搭界”的“人文课程”和“国学课程”,究竟是点缀其间的选修“甜点”,还是必须啃下的必修“主食”?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揭示了该学院的课程设计哲学,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其对未来商业领袖核心素养的独到见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是的,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程体系中,人文与国学模块并非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是作为核心课程模块,深度整合在整个学习旅程之中。它们是每一位学员都必须完成的必修内容。这并非简单的几场讲座或读书会,而是一个贯穿始终、精心设计的系统性学习模块,是整个EMBA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种“必修”的设置,本身就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它表明长江商学院认为,对于一个顶级的商业领袖而言,人文素养和国学智慧并非锦上添花的“软实力”,而是支撑其事业大厦持续稳固、行稳致远的“硬地基”。课程形式也极其丰富,远非枯坐课堂听讲。它可能是一次深入历史文化名城(如西安、曲阜)的“人文之旅”,在行走中与历史对话;也可能是一场与哲学、历史、艺术领域的大师进行的深度对谈;还可能是在静谧的禅院中,进行一场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终极哲学思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旨在让学员们暂时跳出纷繁的商业事务,从一个更宏大、更深刻的维度来审视自我、企业与世界。
那么,一个顶尖的商学院,为何如此“固执”地将人文课程(文学、历史、哲学等)置于如此重要的位置呢?答案在于,现代商业竞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和资本层面,进入了更高维度的认知与格局的较量。人文教育,正是锻造这种高维认知不可或缺的熔炉。
首先,人文教育培养的是深刻的洞察力与同理心。商业的本质是满足人的需求,而文学、历史和哲学,正是探索人性最深邃的领域。通过阅读伟大的文学作品,管理者能更细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动机的多样;通过学习历史,能洞悉社会变迁的规律、组织兴衰的逻辑,从而在制定战略时拥有超越周期的远见。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文化能把战略当早餐吃掉。”一个不理解人性和文化的领导者,其制定的战略很可能在执行层面因水土不服而土崩瓦解。
其次,人文教育是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源泉。哲学训练教人如何清晰地思考、辨析概念、构建逻辑,这对于在复杂商业环境中做出高质量决策至关重要。艺术与美学则能打破固有的思维框架,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当所有人都盯着同一张财务报表时,一个拥有人文素养的领导者,或许能从一首诗、一幅画中获得灵感,找到全新的商业模式或产品突破口。这是一种从“术”的层面跃升到“道”的层面的思维升级,帮助企业家摆脱路径依赖,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如果说人文课程是为商业领袖提供一个广阔的世界视野,那么国学课程则是引导他们向内探寻,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中汲取独特的东方管理智慧。这绝非简单的复古,而是立足当下的“古为今用”。长江商学院的国学课程,旨在帮助企业家构建一套根植于本土文化、同时又具备全球对话能力的精神内核与管理哲学。
课程内容常常围绕儒、释、道、法、兵等核心思想展开,并将其与现代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比如,学习《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不仅仅是道德说教,更是探讨如何构建有温度、有担当的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体系;研读《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是学习如何通过授权与赋能,激发组织的自生能力和创新活力;解析《孙子兵法》,则是将古代的军事谋略转化为现代商战中的竞争策略与博弈智慧。这种结合,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为了让这种结合更加直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看看国学智慧如何映射到现代企业管理中:
国学思想 | 核心理念 | 现代管理应用 |
儒家 (Confucianism)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者爱人 | 企业家的个人修为、企业伦理、社会责任(ESG)、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
道家 (Taoism) |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善若水 | 顺应市场规律、柔性管理、去中心化组织、危机应对的弹性与韧性 |
法家 (Legalism) |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 制度化建设、流程管理、绩效考核体系、风险控制与合规 |
兵家 (Militarism)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者,诡道也 | 竞争战略分析、市场定位、蓝海战略、商业谈判技巧 |
长江商学院的创办初衷,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创院院长项兵教授的一个核心理念: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培养了大量懂得“术”(管理技能、工具、方法)的优秀职业经理人,但极度缺乏掌握“道”(视野、格局、境界、担当)的企业家和商业领袖。人文与国学课程的强制性设置,正是实现这一从“术”到“道”的培养目标的核心抓手。
“术”的层面,解决的是“如何做得更好”(How to do things right)的问题,它关乎效率和效益。而“道”的层面,解决的是“做什么事是正确的”(What are the right things to do)的问题,它关乎方向和价值。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仅有“术”的领导者可能会在战术上非常成功,但在战略上却可能迷失方向。而一个明“道”的领导者,拥有更强的定力、更坚实的价值罗盘,能够在纷繁复杂的诱惑与挑战面前,做出真正着眼于长远的、符合商业伦理和社会价值的决策。
对于这些课程,身处其中的EMBA学员们——一群早已在商场上身经百战的企业家和高管——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坦白说,不少学员在入学之初也曾心存疑虑:“我来这里是为了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的,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读《庄子》、谈哲学?”这种务实的疑问非常普遍。
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绝大多数学员的看法都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他们发现,这些课程恰恰是整个EMBA学习中最“解渴”、最触动灵魂的部分。它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暂停”时刻,让习惯了高速运转的大脑得以沉静下来,进行深度反思。许多学员反馈,人文与国学课程带给他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位校友曾这样分享:“以前我认为管理是科学,现在我懂得管理更是艺术。科学的部分可以学习,而艺术的部分,恰恰是在这些人文学科的熏陶中,才慢慢领悟到的。”这或许是对这些课程价值最生动的注脚。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长江EMBA的“人文课程”和“国学课程”是必修的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刻意为之的必修。这一课程设置,体现了长江商学院对于培养未来商业领袖的一种前瞻性思考和深刻的教育哲学:真正的商业领袖,不能仅仅是精通商业“术”的工匠,更应该是通晓人性、洞悉规律、心怀天下的思想者。
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为了深入解读这一独特设置背后的逻辑与价值。通过将人文与国学作为核心支柱,长江商学院旨在为中国乃至全球商界,培养一批不仅能“取势”,更能“明道”的领导者。他们不仅能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更能以其智慧和担当,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传承。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商业环境的日益复杂,这种将“硬核商业知识”与“深厚人文底蕴”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或许将成为顶尖商学院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它所回应的,正是一个时代对商业领袖最深切的呼唤——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引领我们穿越迷雾,走向一个更具智慧、更为繁荣、也更加温暖的未来的掌舵人。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