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如何避免与EMBA同学“人走茶凉”?
2025-08-04

两年甚至更久的时光,浓缩在无数个挑灯夜读的案例分析、唇枪舌剑的课堂辩论和觥筹交错的同窗晚宴中。EMBA的学习生涯,不仅仅是知识的迭代与视野的拓宽,更是一段“战友情”的淬炼。大家从各自为战的企业领航者,汇聚成一个充满信任与支持的集体。然而,当毕业典礼的礼帽被抛向空中,当熟悉的校园变得遥远,一个现实而略带伤感的问题便浮出水面:如何让这份珍贵的情谊,不随着曲终人散而“人走茶凉”?

这不仅仅是维系一段关系那么简单,更是对EMBA学习投资价值的持续挖掘。这群与你智识相当、资源互补、共同经历过高强度“熔炉”锤炼的同学,是你未来职业乃至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同行者。维系好这份连接,意味着你永远拥有一个高质量的“智囊团”和“后援会”。因此,毕业不是终点,而是将“同学圈”升级为“终身盟友圈”的真正起点。

心态转变:从同学到盟友

要避免“人走茶凉”,首要的是一场深刻的内心革命:必须完成从“被动同学”到“主动盟友”的心态转变。在校期间,课程、小组、活动等安排像一条条无形的纽带,将大家紧密地捆绑在一起。这种连接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是环境赋予的。我们习惯了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见到固定的一群人。这种由“强制度”维系的关系,在毕业后会瞬间瓦解。

毕业后,维系关系的责任主体从学校转向了我们自己。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再抱着“有事才联系”或者“顺其自然”的佛系心态。心理学上的“曝光效应”(Mere-exposure effect)告诉我们,人们会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产生偏好。毕业后,物理距离的拉远和见面频率的降低,会自然削弱这种熟悉感。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创造“曝光”机会,将维系同学情谊视为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来经营,一种对未来价值的长期主义投资。要认识到,这群人不再仅仅是和你一起上过课的同学,他们是你事业版图中的战略伙伴,是你人生困惑时的良师益友,是你需要跨界合作时的首选盟友。

搭建机制:让连接可持续

仅有心态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高效的连接需要依赖于精心设计的机制。情感是维系关系的基础,但机制是保障情感得以延续的骨架。将自发的、零散的互动,提升为有组织的、可持续的连接,是走出“人走茶凉”困境的关键路径。

首先,可以效仿公司治理,成立一个班级“虚拟理事会”或“联络委员会”。这个小组不必过于庞大,由几位热心、有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即可。其核心职责不是管理,而是服务。比如,可以设立不同的分工:一人负责定期组织线上或线下的主题分享会,一人负责管理和活跃班级社群,一人负责收集和发布同学们的动态(如企业喜讯、个人荣誉、家庭添丁等),还有一人可以专门负责策划年度的大型聚会。这种机制化的分工,将维系关系的责任从“大家”的模糊概念,落实到具体的“某个人”,大大提高了执行的效率和成功率。

其次,要打造多元化的互动场景,满足不同同学的需求。人与人的连接点是多维的,不能仅仅局限于吃饭喝酒。可以搭建以下几种常态化的活动机制:

  • 私董会(Private Board of Directors)模式:定期召集几位同学,针对某位同学企业中遇到的真实难题,进行深度剖析和“会诊”,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是最高效的价值交换形式之一。
  • 兴趣小组(Interest Groups):根据大家的共同爱好,成立如高尔夫、徒步、读书、投资、收藏等兴趣小组。以兴趣为纽带的连接,往往更纯粹,也更持久。
  • 家庭日(Family Day):组织拖家带口的家庭日活动,让同学关系从个人延伸至家庭,这种“圈层融合”会让彼此的关系更加稳固和亲密。
  • 云端课堂(Cloud Classroom):利用线上会议工具,定期邀请某位同学分享其所在行业的前沿洞察、管理心得或最新思考。这既是知识的传递,也是个人品牌的展示。

价值共创:互利方能长久

任何一段成熟的成年人关系,若想长久,必然建立在价值交换的基础上。这里的“价值”是广义的,绝非狭隘的商业利益。EMBA同学圈的价值之所以巨大,正在于其交换维度的丰富性。如果毕业后的交往,沦为单向的索取或无效的寒暄,那么“茶凉”是必然的结局。真正的智慧,在于思考“我能为这个集体贡献什么”,从而进入一个良性的“价值共创”循环。

管理学大师亚当·格兰特在《给予与索取》中提出,最成功的往往是“给予者”(Giver)。在同学圈中,努力成为一个“聪明的给予者”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你的付出是真诚的,但不求即时回报;你乐于分享自己的资源、信息和智慧,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当你看到同学的公司正在招聘某个职位,而你正好有合适的人脉,不妨主动牵线搭桥;当你了解到某个前沿的行业趋势,不妨在群里分享你的分析报告;当有同学在朋友圈流露出创业的艰辛与迷茫,一句真诚的私信鼓励,有时比一顿大餐更有力量。这种持续的、微小的价值输出,会为你赢得宝贵的信任和声誉,当你需要帮助时,自然会收获八方支援。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价值共创的维度,我们可以参考下表:

价值维度 表现形式 行动建议
商业价值 业务合作、资源对接、项目引荐、市场信息共享 主动分享行业机会,在考虑合作伙伴时优先想到同学
智力价值 管理经验分享、行业深度分析、决策咨询、跨界知识启发 定期组织线上/线下主题研讨,成为某个领域的“知识节点”
人脉价值 关键人物引荐、人才推荐、背书与证明 在保护好自己人脉的前提下,为靠谱的同学提供真诚引荐
情感价值 倾听与支持、鼓励与肯定、生活关怀、危机时刻的陪伴 关注同学动态,及时送上祝福或慰问,提供情绪支持

仪式感:情感的粘合剂

如果说机制是骨架,价值是血肉,那么仪式感就是让这段关系充满温度和灵魂的情感粘合剂。在快节奏的商业世界里,我们常常忽略了仪式感所带来的强大情感力量。它能将平凡的日子标记为特殊的时刻,将松散的个体凝聚成一个有共同记忆的共同体。

毕业后,有意识地创造属于班级的“新仪式”,是抵抗遗忘的有效武器。比如,将每年的毕业日定为“班级纪念日”,无论多忙,都尽量在这一天安排一次大型聚会,可以重返校园,也可以选择一个有意义的城市。或者,延续在校期间的传统,每年组织一次“戈壁挑战赛”式的海外游学或徒步,在共同迎接挑战和探索未知中,再次升华“战友情”。这些固定的、可预期的仪式,会成为大家心中一份温暖的期盼,不断提醒着彼此:我们,依然是“我们”。

依托母校:背靠大树好乘凉

最后,永远不要忘记,维系同学关系的背后,还有一个最强大的平台——我们的母校。毕业并不意味着与母校的割裂,恰恰相反,我们从“在校生”升级为了“校友”,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其校友会网络是其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维系同学情谊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和丰富的资源。

积极参与母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是“抱团”维系关系的最佳方式。无论是校友返校日、各地区校友分会的年会,还是由学校主办的各种高规格的经济论坛、行业峰会,都是与老同学重逢、结识新校友的绝佳机会。和同班同学相约一起参加这些活动,不仅能获取最新的知识与资讯,更能以“班级”为单位,在更广阔的校友平台中增强身份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母校就像一个永不落幕的舞台,只要我们愿意回归,它总能为我们提供相聚的理由和资源,让“人走茶不凉”从一句口号,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避免EMBA毕业后的“人走茶凉”,绝非听天由命,而是一项需要智慧、诚意和持续投入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完成从被动到主动的心态转变,将同学视为终身盟友;需要我们搭建可持续的连接机制,用制度保障互动的频率与质量;核心在于践行价值共创的理念,在互利互惠中让关系走得更远;同时,不可或缺的是营造充满温情的仪式感,用共同记忆加固情感纽带;最后,要善于依托母校的强大平台,为同学情谊的保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EMBA课程的结束,开启的是一段长达数十年的校友情谊。这份情谊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醇厚,前提是我们用心去浇灌和维护。这不仅是对过去两年高昂投入的回报,更是对未来个人与事业发展的远见投资。或许,未来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不同代际、不同行业的EMBA群体,其维系同学关系的最佳模式是否存在差异。但无论如何,行动起来,从给身边的同学发一条真诚的问候开始,让那杯代表着同窗情谊的“茶”,永远温热飘香。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