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长江EMBA的“海外游学”中,看到的中国企业家最真实的“海外形象”。
2025-08-04

当我和一群中国的顶尖企业家一同踏上长江商学院EMBA的“海外游学”之旅时,我心中充满了好奇。在媒体的放大镜下,他们常常被贴上“土豪”、“挥舞着支票的收购者”或是“沉默的工厂主”等标签。然而,当飞机降落在旧金山,当我们穿行于硅谷的创新殿堂、漫步在欧洲的百年品牌总部时,我看到的,却是一个远比这些刻板印象复杂、立体且真实得多的群体。这不再是关于商业帝国的宏大叙事,而是关于一群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人,在异国他乡所展现出的最真实的“海外形象”。

求知若渴的“学生”

如果说这次游学有什么最颠覆我认知的地方,那便是这群早已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们,在一瞬间变回了最纯粹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远超任何人的想象,那是一种带着焦虑感和使命感的汲取,与年龄和身价无关。

在斯坦福大学的课堂里,面对白发苍苍的经济学教授,我身边的同学——一位国内知名制造企业的董事长,他的笔记本记得比谁都满。他提出的问题,并非客套的恭维,而是直击要害:“教授,您提到的‘颠覆式创新’理论在面对拥有强大护城河的平台型企业时,其突破口在哪里?” 这个问题引爆了全场讨论。他们关心的不是理论本身,而是如何将这些来自世界顶尖大脑的思想,迅速内化为解决自己企业发展瓶颈的武器。他们会为了一个商业模式的细节,与教授争论到午餐时间,甚至在前往下一个参访地的大巴上,依然在热烈地复盘和探讨。这种场景,在整个行程中屡见不鲜。

这种强烈的求知欲背后,是一种深刻的集体焦虑。一位从事新能源行业的同学私下对我说:“在国内,我们每天都在奔跑,不是怕跑得不够快,而是怕跑错了方向。我们来到这里,就是想看看世界最前沿在发生什么,想听听不同的声音,为的是回去以后,能让企业活得更久一点。” 这句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他们不是来“镀金”的,他们是来“取经”的,是为了在变幻莫测的全球商业环境中,为自己的企业寻找一张通往未来的确定性船票。这种放下身段、虚心求教的“学生”形象,是他们在海外最真实、也最动人的底色。

自信与谦逊的矛盾体

中国企业家的海外形象,常常呈现出一种有趣的二元性:在学习和交流中,他们是谦逊的学徒;而在商业和机遇面前,他们又是极度自信的合作者。这种矛盾的统一体,构成了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

在知识面前的谦卑

在拜访一家瑞士百年钟表工坊时,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过七旬的制表大师在手工打磨一个微小的零件。所有的同学都静静地围着,没有人大声喧哗,眼神里充满了敬畏。一位平时在国内雷厉风行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用略显生涩的英语,向大师请教一个关于匠人精神传承的问题,姿态谦逊得像个刚入学的孩子。他们尊重专业,敬畏历史沉淀下来的“慢功夫”,这与他们在中国所处的“快”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明白,自己所建立的商业帝国,在历史和真正的匠心面前,或许仍需时间的考验。

在机遇面前的自信

然而,当场景切换到与华尔街投资机构的圆桌会议时,这群企业家的气场瞬间改变。他们不再是安静的学生,而是自信的“中国先生/女士”。当对方询问中国市场的潜力时,他们给出的不仅仅是宏观数据,更是基于自身企业脉搏的一手感知。我清晰地记得,一位同学在回答关于中国消费市场的问题时,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直接抛出了几个问题:

  • “你知道在中国一个三线城市,一个头部直播主播一晚上的销售额可以超过你们一个州一个月的同类产品销售额吗?”
  • “你们还在讨论线上线下融合,而我们的新零售已经进化到‘小时达’甚至‘分钟达’的颗粒度了。”
  • “你们的商业计划书里提到的市场进入策略,在我们看来,可能半年前就已经过时了。”

这种自信,并非盲目自大,而是源于他们对自己所根植的这片土地的深刻理解和绝对信心。他们清楚地知道,今天的中国市场,拥有着世界上最复杂、最活跃、也最具创新活力的商业生态。这种由内而发的底气,让他们在与全球顶尖的“聪明头脑”对话时,能够平视甚至俯视。

行走的“中国名片”

在海外,每一位中国企业家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张行走的“中国名片”。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塑造着外界对中国商界的认知。与过去“只买不说”的形象不同,新一代的企业家们更懂得如何沟通,也更愿意主动分享。

在一次与欧洲某家族企业继承人的晚宴上,氛围起初有些拘谨。对方对中国的了解,似乎还停留在“世界工厂”的陈旧印象中。席间,一位来自消费品行业的同学,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拿出手机,向对方展示了他的企业的社交媒体矩阵、用户共创社区以及与虚拟偶像的跨界合作。他生动地讲述了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文化自信和审美变迁。这比任何宏观报告都更具说服力。晚宴结束时,那位欧洲继承人感慨道:“我今天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说‘在中国,一切皆有可能’。”

当然,这种“名片”效应也伴随着一些文化碰撞的火花。比如,他们习惯了国内高效的决策节奏,有时会对海外合作伙伴的“慢”感到不解;他们热衷于在餐桌上通过热情的敬酒来拉近关系,这在某些文化中可能会被视为一种压力。但这并非傲慢,而是一种长期在高强度、快节奏环境中形成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他们正在努力学习和适应,学会在表达“中国速度”的同时,也尊重“欧洲节奏”,在展示“中国热情”的同时,也理解“西方边界”。这种努力适应和主动沟通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在这次游学中,我发现我的同学们,几乎都成了“中国故事”的业余却专业的讲述者。他们不仅在讲述自己的企业故事,更在讲述一个真实、动态、不断演进的中国故事。

由于信息差和媒体的片面报道,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是模糊甚至扭曲的。在一次交流中,一位美国企业家问:“听说你们在中国不能自由地使用互联网?” 这个问题一出,全场安静了片刻。一位科技公司的CEO站了起来,他没有直接回答“是”或“否”,而是微笑着说:“这个问题很有趣。我换个方式来回答你。在中国,我出门可以一天不带钱包,因为从买早餐到坐地铁,所有支付都通过手机完成;我的公司可以给全国任何一个角落的用户,在24小时内送到他们网购的商品;我们每天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应用,与数亿用户进行实时互动和交易。你觉得,一个‘不能自由使用互联网’的国家,能创造出全球最庞大、最高效的数字商业生态吗?

他的回答赢得了满堂喝彩。他没有陷入意识形态的辩论,而是用最生动的商业事实,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中国场景。为了更直观地展现这种认知的差异,我根据沿途的观察,总结了下面这个表格:

常见的海外认知 (Common Overseas Perception) 企业家们呈现的真实中国 (The Reality Presented by Entrepreneurs)
中国 = 模仿者,技术跟随者 在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应用、新能源等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中国市场 = 低成本制造基地 中国是全球最大、最复杂的消费市场,拥有快速崛起的中产阶级和极度挑剔、追求个性的年轻消费者。
中国企业家 = 神秘、难以接近的“老板” 他们是渴望学习的学生、是积极的沟通者、是热爱分享生活的朋友,更是为企业生存而焦虑的奋斗者。

这些企业家,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填补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鸿沟。他们是最好的“翻译”,将中国复杂的商业逻辑和文化背景,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出来。


总结与展望

这次长江商学院EMBA的海外游学之旅,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企业家在聚光灯之外最真实的海外形象。他们不再是单一维度的商业符号,而是一群鲜活、多面、充满矛盾又极具魅力的个体。他们是勤奋的学生,是自信的商人,是笨拙又真诚的文化使者,更是这个时代中国故事最前线的讲述者。

他们的形象,折射出中国经济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再到如今与世界“深度融合”的演进轨迹。理解他们,不仅仅是理解一个群体,更是理解当代中国商业文明的内核与脉动。对于渴望与中国合作的全球伙伴而言,抛开旧有的标签,去倾听、去观察、去与这群真实的企业家进行平等的对话,或许才是开启未来合作之门的唯一钥匙。

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更深入地探讨这代企业家在全球化新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变迁,以及他们如何在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与机遇下,进行自我迭代和企业转型。因为他们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故事。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