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周二下午,阳光透过长江商学院教室宽大的落地窗,将空气中的微尘照得清晰可见。管理学教授正用他富有磁性的声音,引导着一场关于企业战略与市场竞争的案例分析。投影幕布上,一家曾经的明星创业公司的Logo赫然在目——那是我亲手创办,也亲手埋葬的公司。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只剩下我的心跳声,如战鼓般在胸腔中擂动。我,一个试图在知识殿堂中寻求答案的创业者,就这样毫无防备地,在几十位业界精英同学面前,成为了一个被解剖的“失败案例”的主角。
当公司的名字和Logo出现在PPT上的瞬间,我的大脑有短暂的空白。紧接着,一股热流直冲头顶,脸上火辣辣的,仿佛所有人的目光都瞬间聚焦到了我身上,尽管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案例的主人公就坐在他们中间。那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混合体,像是被当众“公开处刑”,每一句分析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划开我尚未愈合的伤口。羞愧、尴尬、不甘、委屈……各种滋味在心头翻涌,几乎让我喘不过气来。
教授引导着同学们从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现金流管理等多个经典理论框架,对我的公司进行“庖丁解牛”。“这家公司在初期产品定义上非常有前瞻性,但它的护城河构建得太慢了。”一位来自知名投行的同学发言道。“我注意到它的B轮融资后,扩张速度过快,导致运营成本急剧上升,这是典型的‘胜利者诅咒’。”另一位制造业的CEO补充说。他们讨论得热烈而客观,语气冷静、理性,甚至带着一丝惋-惜。而我,这个亲历者,却像一个灵魂出窍的观众,听着一群“陌生人”复盘我人生中最惨痛的一段经历。那些不眠不休的夜晚,那些与团队激烈争吵的会议,那些在资金链断裂边缘的苦苦挣扎,此刻都被简化成了几张图表和几个商业术语。这种抽离感,既残忍,又奇妙。
在最初的情绪风暴过去后,一种奇异的平静开始降临。我强迫自己摘掉“创始人”的滤镜,尝试以一个纯粹的EMBA学生的身份,去聆听、去思考。这或许是第一次,我能够如此“安全”地、全方位地审视自己的失败。过去,身处困境之中,我看到的是具体的困难:某个关键员工的离职,某笔融资的意外流产,某个竞争对手的恶意降价。我像一个救火队长,疲于奔命,却看不清火灾蔓延的全貌。
然而,在长江商学院的这个课堂上,视角被拉到了万米高空。同学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发言像一面面镜子,从不同角度照出了我未曾察觉的盲区。之前我认为的“时运不济”,在他们的分析下,变成了“对宏观政策风险的预判不足”;我引以为傲的“产品情怀”,被解读为“在商业化路径上过于理想主义,忽视了市场现实”。哈佛商学院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他的著作《创新者的窘境》中曾提出,许多优秀的企业正是因为做了“所有正确的事情”而最终失败。我的经历,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某个阶段的“正确”,放在更长的时间轴和更广阔的产业格局中,可能恰恰是“错误”的开始。
这种多维度的、建立在理论框架之上的复盘,是我个人无论如何反思也无法企及的深度。它将个人的成败,从情绪化的归因中解放出来,放置在一个更宏大、更客观的商业逻辑中去检验。失败,不再仅仅是我的个人标签,而是一个值得所有管理者深入研究的商业样本。
整个讨论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在临近结束时,教授总结道:“这个案例非常经典,它告诉我们,再好的创意,如果缺乏与之匹配的战略定力和组织能力,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或者补充?”
教室里一片安静。我的内心在激烈交战。是继续保持沉默,让这个秘密烂在肚子里,还是站起来,告诉他们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就在眼前?沉默,是保护自尊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开口,则需要直面过去的勇气,也可能引来同情的目光,那是我最不想要的。但最终,一个念头战胜了所有顾虑:如果我的亲身经历,能让这场讨论更有价值,能让在座的同学们获得比书本更深刻的警示,那么,我个人的这点尴尬又算得了什么?这不也正是我来到商学院学习的初衷吗——不仅向知识学习,更要向经验学习,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我举起了手。当教授点到我时,我深吸一口气,站了起来,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教授,同学们,大家好。谢谢大家刚才精彩的分析。我想……我可能能为这个案例提供一些第一手的补充,因为,我就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话音落下的瞬间,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望向我,眼神里充满了惊讶、好奇,以及一丝不易察れません的敬意。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当最大的秘密被公之于众,恐惧便荡然无存。我分享了当时决策背后的具体情境、团队内部的真实挣扎,以及那些数据和报表无法呈现的人性因素。我的讲述,为冰冷的商业分析注入了温度和血肉,课堂的讨论也因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深度的层面。
这次经历,成为了我在长江商学院求学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让我深刻理解了这所顶级商学院所倡导的“取势、明道、优术”的真正含义。过去,我可能更专注于“优术”,痴迷于产品细节和运营技巧。但这次“失败案例”的讨论,让我明白了“取势”(洞察宏观趋势)和“明道”(掌握商业规律和底层逻辑)是何等重要。一个企业家的格局,决定了企业的结局。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次课堂体验带给我的认知升级,我整理了如下的对比表格:
视角维度 | 身处其中(创业者视角) | 复盘之上(EMBA课堂视角) |
问题归因 | 归咎于外部环境、运气、个别事件(如融资失败、对手攻击)。 | 归因于内部战略、组织能力、商业模式的系统性缺陷。 |
关注焦点 | 战术执行,日常运营,解决眼前问题。“救火队长,疲于奔命。” | 战略定力,资源配置,核心竞争力构建。“资源错配,战略失焦。” |
情绪状态 | 焦虑、不甘、自我怀疑,被情绪包裹。 | 客观、理性、批判性思维,从情绪中抽离。 |
认知收获 | 零散的、碎片化的教训,充满个人色彩。 | 系统性的、结构化的知识,具有普适性。 |
这个表格清晰地揭示了,为什么我们需要跳出自身的经历,借助一个高质量的平台和社群来进行复盘。长江商学院提供的不仅是知识体系,更是一个独特的场域。在这里,你的同学都是身经百战的决策者,他们的智慧碰撞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你的教授,则是站在理论高地的引导者,能帮助你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提炼出最根本的商业法则。正是这种环境,才让一次尴尬的“公开处刑”,变成了一场深刻的自我救赎和认知升维。
回望那段经历,最初的刺痛感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感激。当你的企业被当作“失败案例”在EMBA课堂上讨论时,这无疑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心理考验。然而,它也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机会,让你能够以前所未有的客观和深度,去直面自己的过去,完成一次彻底的复盘和疗愈。正如引言中所述,这次经历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案例主角”,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和“分享者”。
这次体验的核心收获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展望未来,我建议商学院的教学可以更有意识地利用好“身边的案例”。可以设立一些机制,鼓励甚至匿名邀请那些有过挫折经历的同学,以更安全、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分享他们的故事。这不仅能让案例教学更加鲜活和震撼,更能构建一种珍视失败、鼓励反思的文化氛围。毕竟,对于每一位走在路上的企业家而言,学会如何从失败中汲取力量,远比学会如何复制成功,来得更为重要和深刻。 而我的那段故事,也从一个“失败案例”,真正变成了一笔让我受益终身的财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