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长江商学院EMBA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以为自己推开的是一扇通往人生巅峰的金色大门。我畅想着,白天在公司指点江山,晚上和未来的商界巨子们在课堂上激辩,周末再和教授们探讨前沿理论,简直是电影里才有的精英剧本。然而,现实却在我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就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剧本没走样,只是主角差点中途“杀青”——不是在商场上,而是在我为之奋斗了近十年的公司里。那段时间,老板办公室的门,对我来说仿佛是通往审判庭的入口。这段差点被开除的经历,是我用冷汗和焦虑换来的,今天我把它写下来,希望能成为后来者们在EMBA征途上的一份“避坑指南”。
刚开学时,我像个打了鸡血的超人。白天,我处理着公司繁杂的业务,精神饱满;晚上,我捧着厚厚的英文案例,看到凌晨两三点也毫无倦意;周末,我飞到另一个城市上课,和同学们热烈讨论,感觉身体里有使不完的劲。我天真地以为,所谓的“在职学习”,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看电影的时间用来学习而已,凭借我多年在职场炼就的高效,完全可以轻松驾驭。我甚至给自己画了一张雄心勃勃的时间表,工作、学习、家庭、健身,每一项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看起来完美无缺。
然而,这种完美的平衡在第一个模块结束后就迅速崩塌。当第一个案例报告的截止日期,与公司一个重要项目的季度复盘撞在一起时,我第一次感到了恐慌。我开始拆东墙补西墙:为了完成学校作业,我把本应深度参与的项目会议交给了副手;为了准备课堂pre, 我熬了两个通宵,第二天上班时精神恍惚,在一个关键的决策邮件中犯了低级错误。老板找我谈话的次数,从一个季度一次,变成了一个月三次。他的表情也从最初的鼓励和期待,逐渐变成了审视和失望。最致命的一次,是我因为要赶一篇小组论文,错过了一个重要客户的视频会议。当我后知后觉地去道歉时,客户的合作意向已经转向了我们的竞争对手。那一刻,我在老板眼中看到的,是“这个人已经不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了”的明确信号。离“被开除”这三个字,我可能只差老板最后的一点点耐心。
事后反思,我犯的根本错误在于对EMBA学习强度的严重低估,以及对时间管理的线性思维。美国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提出的“时间管理矩阵”理论将事务分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四个象限。在读EMBA的初期,我错误地将学校的所有事情都归为“重要且紧急”,因为它有明确的deadline和即时的反馈。而公司的日常工作,很多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的范畴,比如维护客户关系、团队建设、战略思考等,我下意识地将它们的优先级排后了。这恰恰是职场大忌。你的薪水是公司发的,你的立身之本是你的本职工作。 任何时候,都不能让“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因为你的忽视而演变成“重要且紧急”的危机。
如果说时间管理是“术”的层面,那么精力管理就是“道”的层面。我很快发现,即便我把时间规划得再精妙,但如果精力已经耗尽,那么坐在办公桌前或书桌前的每一分钟,都是无效的。EMBA的学习,不仅仅是占用你的时间,它更像一个巨大的精力黑洞,疯狂吞噬你的体能和心力。
第一学期的我,每天的睡眠时间被压缩到不足五小时。白天在公司开一整天的会,晚上还要面对几十页的全英文案例,大脑像一台过热的CPU,运行速度越来越慢。最明显的表现是,我在工作中的创造力和敏锐度直线下降。以前半小时就能拿出的方案,现在需要半天;以前能一眼看出的合同漏洞,现在反复看几遍都可能忽略。我人虽然在工位上,但精神却处于“待机”状态,只能处理一些机械性的、无需深度思考的工作。这种“出勤式工作”(Presenteeism)的危害,远比直接请假更大,因为它在消耗公司的资源,却无法产出应有的价值。老板要的是一个能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核心骨干,而不是一个疲惫不堪、频繁出错的“老油条”。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强调,高效的管理者必须专注于要事。而专注,恰恰是最消耗精力的活动。Roy Baumeister等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人的“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是真实存在的,即我们的意志力和决策能力是有限的资源,用在这里,就没法用在那里。当我把大量的认知资源和决策精力投入到分析星巴克的全球化战略、或者与同学争论某个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时,留给我本职工作的精力储备就已经严重不足了。这导致我在面对公司复杂问题时,倾向于选择最省力、最直接的路径,而不是最优解。这对于一个身处管理岗位的人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e>在我濒临“出局”的边缘,是一位已经毕业的长江商学院师兄点醒了我。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读EMBA这件事,和你老板达成共识了吗?”我当时一愣,回答说:“他知道啊,还恭喜我了。”师兄笑了:“知道,不等于理解;恭喜,不等于无条件支持。你必须进行双向的期望值管理。”
首先,是对上司的期望值管理。很多人像我一样,以为跟老板报备一声就万事大吉。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老板支持你,是投资你的未来,期望你能把学到的东西反哺公司,而不是让你把公司当成实践课堂的“小白鼠”,更不是让你牺牲现有业绩去换取一张文凭。因此,在入学前,就应该和上司进行一次正式且深入的沟通。你需要让他明白,在未来两年,你可能会在某些非核心工作上需要更多授权和团队支持,但你承诺在核心KPI上绝不掉链子。你需要一个“授权-承诺”的交换。而不是像我一样,用一次次的工作失误去被动地试探老板的底线。
沟通时机 | 沟通内容 | 预期目标 |
收到录取通知后,入学前 | 表达感谢、阐述学习动机、承诺核心业绩、探讨支持方式(如请假流程、部分工作授权) | 获得正式的、有条件的“尚方宝剑”,建立信任基础 |
每学期开始前 | 主动同步课程表和可能的出差安排,汇报上学期学习心得与公司业务的结合点 | 让上司感觉“尽在掌握”,并看到投资回报的希望 |
遇到重大时间冲突时 | 提前(而不是临时)沟通,并提供备选解决方案(Plan B),而不是只提问题 | 展现你的责任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
其次,是自我的期望值管理。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EMBA万能”的幻想,觉得一上课就能打通任督二脉,立刻可以用各种高大上的理论模型来改造公司。第一学期的我就是如此,总想把课堂上听到的新概念马上用到工作中,结果往往是水土不服,甚至闹出笑话。比如,刚学了“蓝海战略”,就兴冲冲地给老板写了个报告,建议公司砍掉成熟业务线,全面转型一个看似美好的新领域,结果被批得体无完肤。我忘了,任何理论的应用都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EMBA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尤其在第一学期,核心任务是“吸收”和“适应”,而不是急于“输出”和“变革”。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别总想着一步登天,才能走得更稳。
能考上EMBA的,大多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习惯了单枪匹马解决问题,甚至享受那种掌控一切的“英雄主义”。这也是我差点翻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试图用一己之力,去对抗工作和学习这两条战线的全部压力,结果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两边不讨好。
后来我才领悟到,读EMBA本身就是一次对你“资源整合能力”的终极考验。你最大的资源是什么?在公司,是你的团队;在学校,是你的同学和教授。我开始学着真正地授权。以前不放心的项目,我选择相信我的副手,只在关键节点把控方向,并给予他充分的资源支持。结果我发现,他不仅能胜任,甚至在某些执行细节上比我做得更好。这不仅解放了我自己,也锻炼了团队,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在学校,我不再把每次作业都当成个人秀。我开始积极地参与小组讨论,学会倾听来自不同行业背景的同学的见解。比如,在一次讨论新零售的案例时,一位来自互联网大厂的同学分享的用户增长逻辑,和另一位来自传统零售业的同学分享的供应链管理经验,给了我远超书本的启发。我们分工合作,有人擅长做PPT,有人擅长数据分析,有人擅长临场表达,组合起来的效率和质量远超单打独斗。这才是长江商学院这类顶级商学院的精髓所在——学习知识是其一,链接高价值的“人”是其二,学会与这些同样优秀的人协作共赢,是更高阶的修行。
如今回头看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我无比庆幸自己没有真的被开除,也庆幸有那样的当头一棒,让我从飘飘然的幻想中惊醒。在职EMBA的旅程,远非一张录取通知书所描绘的那般光鲜亮丽,它更像是一场对个人综合能力的极限压力测试。
总结我的血泪忠告,核心就是几点:第一,工作永远是“1”,学习和其他都是后面的“0”,没有了“1”,再多的“0”也毫无意义,请用80%的精力保住你的本职工作做到100分,用剩余的精力去完成学习的80分;第二,从管理时间转向管理精力,学会取舍和聚焦,保证你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投入最优质的精力;第三,主动管理各方期望,尤其是你的老板,变被动解释为主动沟通;第四,放弃“孤胆英雄”情结,学会整合你身边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包括你的团队、同学和家人。
这条路很难,但走过之后,你收获的将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文凭,更是一种在多重压力下依然能保持平衡、整合资源、实现目标的高阶能力。这或许,才是EMBA教育背后,那份最宝贵的、足以让你受益终身的“隐藏课程”。希望我的这段弯路,能让你未来的EMBA之路,走得更直一些。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