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企业家或高管,在事业遇到瓶颈、认知渴望突破时,往往会把目光投向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这笔不菲的时间和金钱投资,究竟期望换回什么?当两年或更久的学习生涯画上句点,他们带走的,究竟是那本沉甸甸、星光熠熠的“通讯录”,还是那个被系统性重塑、焕然一新的“思维”?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一位EMBA学子在入学前、学习中和毕业后都会反复叩问自己的核心命题。它并非一个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场关于价值认知、个人成长与未来可能性的深度探索。
不可否认,对于许多人而言,EMBA最直观、最富吸引力的价值,便是“通讯录”的指数级扩容。这本通讯录远非简单的姓名与电话号码列表,它代表的是一个经过严格筛选、高度浓缩的精英社群。能走进像长江商学院这样顶级商学院EMBA课堂的,无一不是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手握资源、身居要职的决策者。他们可能是某个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是知名企业的创始人,是手握重金的投资人,或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跨国公司高管。
这种人脉的跃迁是立竿见影的。过去,你可能需要通过层层关系、耗费巨大精力才能接触到的“大咖”,如今就坐在你的邻座,与你为了同一个案例彻夜讨论,在戈壁挑战赛上相互扶持。这种基于“同学”身份建立的连接,天然带有一种信任背书。它打破了商业社会中常见的隔阂与防备,让合作的门槛大大降低。一个困扰你许久的供应链难题,可能在与一位制造业同学的午餐闲聊中就找到了解决方案;一个前途光明的创业项目,可能在开学模块的破冰活动上就吸引了投资人同学的目光。这便是通讯录的魔力——它将潜在的、遥远的可能性,拉到眼前,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然而,如果将EMBA的价值仅仅锁定在“通讯录”上,那无疑是买椟还珠。比人脉网络更为深刻、更为持久的改变,来自于“思维”的系统性升级。大多数EMBA学生都是实践领域的专家,他们凭借经验、直觉和在实战中总结出的“术”取得了成功。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市场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单纯依靠过去的“术”往往会失灵。EMBA教育的核心,正是要帮助这些管理者完成从“术”到“道”的蜕变。
这种蜕变首先来自于知识体系的重构。世界顶级的教授们,如在长江商学院执教的学者,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前沿的商业理论,更是一套套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完整框架。从宏观经济的周期律动到微观组织的行为逻辑,从财务报表的深层解读到品牌战略的顶层设计,这些系统性的知识,如同一副全新的眼镜,让你能够穿透日常琐碎的管理事务,看到商业世界运行的底层规律。你开始理解,为什么有的公司能穿越周期,为什么有的商业模式能形成坚固的护城河。你的决策,不再仅仅基于“我感觉”,而是有了理论的支撑和数据的佐证,变得更加理性和坚实。
更重要的是,思维的激荡与重塑,更多发生在与同学的深度互动中。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堪称一场高水平的“认知战争”。同一个案例,做实业的同学看到的是生产和效率,做投资的看到的是资本和回报,做互联网的看到的是流量和用户,做品牌的看到的是心智和定位。这种跨界的思想碰撞,会猛烈地冲击你固有的思维定式和行业偏见,迫使你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从更多元的维度去审视同一个问题。久而久之,你的思维会变得更加开放、包容和立体,形成一种“全局观”,这对于一个企业的掌舵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核心能力。
那么,“思维”和“通讯录”,究竟孰轻孰重?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EMBA所能带来的最大价值,恰恰在于这两者的深度融合与相互赋能,最终达到一种“道术合一”的境界。
一个升级后的思维,是你高效利用通讯录的前提。试想,如果你脑中没有清晰的战略框架,即便通讯录里有无数行业大佬,你可能也只是停留在“混个脸熟”的层面,无法与他们进行真正有价值的对话。反之,当你具备了洞察产业趋势、分析商业模式的能力,你就能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敏锐地发现合作的契机,提出有深度的见解,从而赢得尊重和信任。你的思维高度,决定了你在这张精英网络中的节点价值。你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资源索取者,而是一个能够为网络贡献价值、创造连接的赋能者。这时候,通讯录才真正从一本“花名册”变成了一张“活地图”,一张充满无限可能的价值网络。
同样,一本高质量的通讯录,是淬炼和验证你思维的最佳场域。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模型,如果不能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应用和检验,终究只是纸上谈兵。而EMBA的同学网络,恰恰提供了一个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商业实验室”。你可以将课堂所学,直接应用到与同学企业的合作探讨中;你可以在同学的创业项目中,看到理论的实践与挣扎;你可以从不同行业同学的成败得失中,反思自己企业的战略路径。这些来自一线的、鲜活的、真实的反馈,会不断修正、丰富和深化你的认知体系,让你的思维变得更加接地气,更具穿透力。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改变,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虚拟的案例来进行对比:
维度 | 读EMBA前(李总,传统制造业企业家) | 读完EMBA后 |
决策方式 | 主要依靠行业经验和个人直觉,决策圈子小,偏向于“拍脑袋”。对财务、资本运作等领域理解不深。 | 运用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框架进行战略规划。决策前会综合考虑宏观经济、财务数据和市场竞争,并咨询同学中的专家意见。 |
人脉利用 | 人脉局限于上下游产业链和本地商会,多为饭局上的情感连接,商业合作模式单一。 | 人脉拓展至互联网、金融、新消费等多个领域。能与VC同学探讨融资路径,与互联网同学共创数字化转型方案,合作模式多元且深入。 |
问题视角 | 遇到问题(如成本上升),首先想到的是内部挖潜,如何“节流”。视野局限在企业内部和本行业。 | 看到成本上升,会同时思考是否可以通过品牌升级(向品牌同学请教)来提升溢价,或者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与新零售同学探讨)来“开源”。拥有了产业生态视角。 |
商业机会 | 机会主要来自政策红利和市场自然增长,对跨界机会不敏感。 |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敏锐捕捉到“工业元宇宙”的趋势,主动联合技术背景的同学,探索将自身工厂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数据化呈现的新业务。 |
回到最初的问题:读完EMBA,最大的改变是“思维”,还是“通讯录”?答案已经不言而喻。这并非一场零和博弈,而是一场精彩的“共舞”。“通讯录”是舞台和舞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丰富的可能性;而“思维”则是舞技和乐感,决定了你能在这舞台上跳出多么绚烂的舞步。
对于未来的EMBA申请者和在读者,我们或许可以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最终,EMBA带来的最大改变,可能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为你植入了一个持续升级的“思维”内核,并为你接入了一个不断赋能的“人脉”网络。这两者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个人成长引擎,让你从一个被动的环境适应者,进化为一个主动的价值创造者和未来探索者。这,或许才是EMBA教育最根本、最长远的价值所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