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谈论起顶尖商学院,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光芒四射的校友名字。他们或执掌千亿市值的上市公司,或在科技浪潮中颠覆行业,或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长江商学院,作为中国商学院教育的翘楚,其EMBA项目更是以培养了众多杰出企业家而闻名。然而,当我们沉浸在这些激动人心的“成功校友”故事中时,一个关键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这些被广为传颂的案例,是否构成了一种“幸存者偏差”?我们看到的,究竟是商学院教育点石成金的普遍规律,还是经过精心筛选后呈现给世人的华丽剪影?
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搞明白什么是“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其实非常贴近生活。它最经典的故事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时,盟军为了提高轰炸机的生存率,决定给机身增加装甲。但装甲很重,不能全方位覆盖,只能加在最需要保护的关键部位。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加在哪里?统计学家亚伯拉罕·瓦尔德(Abraham Wald)受命研究这个问题。军方最初的想法很简单:统计所有返航的飞机,看看哪个部位弹孔最多,就在那里加装甲。他们发现,返航飞机的机翼和尾部弹孔密布,而驾驶舱和发动机部位的弹孔却很少。按照直觉,似乎应该加固弹孔最多的机翼。
但瓦尔德教授力排众议,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恰恰相反,最应该加固的是那些弹孔最少的部位——驾驶舱和发动机。为什么?因为军方统计的样本,全部是“成功返航”的飞机。那些驾驶舱或发动机中弹的飞机,根本没机会飞回来,它们已经坠毁了,成为了“沉默的数据”。我们看到的弹孔,实际上是“非致命伤”的位置;而那些看不到弹孔的地方,才是真正的“致命要害”。这个故事完美地诠释了幸存者偏差:我们只关注那些“幸存”下来的个体,而忽略了那些在过程中被淘汰的个体,从而得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去甚远的结论。
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转回到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在其宣传材料、媒体报道和公开活动中,我们总能看到一批“明星校友”的身影。他们是商界的巨擘,是行业的领军者。他们的成功故事,无疑为长江商学院镀上了一层耀眼的光环,极大地提升了其品牌吸引力。
这种做法在商业营销上无可厚非,也是所有顶尖教育机构的通行策略。通过聚焦最成功的案例,可以最直观、最有力地向潜在申请者展示其教育价值和人脉网络的能量。这些故事就像灯塔,照亮了许多企业家和高管心中的梦想,让他们相信,踏入这所学府,就等于拿到了一张通往更高阶成功俱乐部的门票。这种由“明星校友”带来的光环效应,极大地简化了申请者的决策过程,形成了一种“长江商学院 ≈ 巨大成功”的心理捷径。
然而,这正是幸存者偏差发挥作用的地方。我们看到的,是金字塔尖上最闪亮的那一小部分人。但一个完整的EMBA班级,通常有数十位同学,十几年下来,校友总数更是成千上万。在这庞大的基数中,那些:
他们的故事在哪里?这些“沉默的大多数”或“阵亡者”的数据,几乎是隐形的。媒体不会报道一个“普通”的EMBA毕业生的平淡故事,商学院本身也缺乏动力去宣传那些不那么“成功”的案例。因此,公众和潜在申请者所能接触到的信息,本身就是经过高度筛选和美化的,这必然会导致对EMBA项目价值的认知偏差。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长江商学院EMBA的价值被夸大了呢?不完全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仅仅用“是否成为下一个商业传奇”这把单一的尺子去衡量其价值。幸存者偏差让我们过度聚焦于顶端的财务成功,而忽略了EMBA教育带来的更广泛、更多元的价值。
首先,我们必须重新定义“成功”。对于许多就读EMBA的企业家而言,他们的目标可能并非是成为下一个马云或马化腾。他们的“成功”可能体现在:
其次,EMBA最核心的价值之一,在于其高质量的校友网络。幸存者偏差让我们误以为这个网络的价值在于“结识几个未来的大佬”。但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学员来说,其更现实、更普惠的价值在于构建一个“高水平的互助社群”。在这个社群里,当你遇到法律、融资、市场、技术等任何领域的难题时,你总能找到有相关经验和资源的同学进行请教和合作。这种基于信任的深度连接,所提供的支持和解决方案,是无法用金钱简单衡量的。它不是一个通往顶峰的“电梯”,而更像一张在攀登过程中保护你、支撑你的“安全网”。
为了更全面地评估长江商学院EMBA的价值,我们需要跳出幸存者偏差的陷阱,用一个更平衡、更理性的视角来看待它。下面的表格或许能帮助我们进行对比:
维度 | 受幸存者偏差影响的观点 | 更全面、客观的观点 |
校友成就 | 聚焦于少数成为行业领袖和亿万富翁的“明星校友”。 | 成功是多元的,包括企业稳健增长、成功转型、个人认知提升等。失败和挑战也是群体真实的一部分。 |
投资回报(ROI) | 期望获得指数级的财务回报,实现阶层跨越。 | ROI是复合型的,包括知识体系、思维模式、高质量人脉、品牌背书和商业机会,财务回报只是其中一部分。 |
课程价值 | 寻找能立刻产生效益的“秘籍”或“捷径”。 | 价值在于系统性地构建管理知识框架,提升战略决策能力,是一种长期的、根本性的赋能。 |
人脉网络 | 目标是“攀附”金字塔尖的人物,获取稀缺资源。 | 构建一个基于同学情谊的、平等的、可信赖的互助社群,共同解决问题,分享经验。 |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长江商学院EMBA的“成功校友”故事,是否存在“幸存者偏差”?答案是肯定的。但这并非是长江商学院独有的问题,而是所有精英教育机构在对外传播时都普遍存在的现象。认识到这一点,并非为了贬低其价值,而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清醒、更理性地做出判断。
对于那些正在考虑申请长江商学院EMBA或其他顶尖商学院的潜在学员来说,这提醒我们:
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对某一届EMBA班级的全体学员进行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跟踪调查,记录下他们的成功、失败、转型与坚守。这样一份完整的数据,将能真正为我们揭示顶尖商学院教育的全面价值,超越“幸存者偏差”的迷雾,给后来者提供最真实、最宝贵的参考。
最终,长江商学院EMBA的真正价值,或许并不在于它能保证你成为下一个传奇,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环境,让你在与一群同样优秀的人同行时,不断审视自己,挑战极限,最终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无论你最终的商业成就有多大,这本身就是一种最深刻的成功。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