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人脉和学历,长江EMBA是否也制造了新的“认知傲慢”?
2025-08-05

当人们谈论顶级的EMBA项目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两个关键词:人脉学历。它们如同两块沉甸甸的敲门砖,为学员们开启了通往更高阶职业生涯与社会圈层的大门。然而,在这耀眼的光环之下,一个更深层次、更隐蔽的问题却鲜少被提及:在收获了宝贵的资源和金字招牌之后,这些商业精英们是否也在不经意间,被塑造出一种新的“认知傲慢”?以国内顶尖的长江商学院为例,我们不禁要问,这所汇聚了中国商业领袖的殿堂,在传授知识、构建网络的同时,是否也无形中催生了一种思维上的优越感,使其毕业生在看待世界、解决问题时,带上了一副特殊却可能失焦的“滤镜”?

精英光环的加持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进入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本身就是一种筛选,一种对过往成功的加冕。高昂的学费、严格的申请条件、对申请者管理经验和行业地位的要求,共同构成了一道无形的门槛。能够跨过这道门槛的人,无一不是在各自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并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企业家或高层管理者。这种“优中选优”的机制,在入学之初,便为学员们注入了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感——“我是被选中的,我是最优秀的那一批人”。

这种精英身份的认同感,在学习过程中会得到持续的强化。课堂上,与你并肩而坐的是身价亿万的上市公司创始人;讲台上,为你授课的是享誉全球的经济学、管理学大师。每一次案例分析,每一次小组讨论,每一次校友分享,都在不断印证和巩固一个事实:这里的每一个人,连同他们所探讨的商业模式与战略思想,都代表着当前商业世界的顶尖水平。这种环境极易让人产生一种“我们掌握着真理”的错觉,一种认为自己的视野和格局已经超越了大多数“圈外人”的心理优势。这便是“认知傲慢”悄然萌芽的温床。

思想同质化的陷阱

尽管EMBA项目极力强调学员背景的多元化,涵盖金融、科技、制造、消费等各个行业,但从更宏观的社会阶层和价值观来看,这种多元化可能只是表象。学员们绝大多数是资本的所有者或高级代理人,他们的核心诉求高度一致:增长、效率、利润、市场份额。他们的思维方式,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深深地烙印着商业逻辑和资本逻辑。

在这种环境下,一个潜在的风险便是“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的形成。当周围的人都用着相似的语境、相似的框架(如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来讨论问题时,某些特定的观点就会被不断放大和强化,而与之相悖或不同的声音则会被削弱、过滤,甚至被贴上“不切实际”、“理想主义”或“学生气”的标签。比如,在讨论一项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商业决策时,课堂的焦点可能会更多地集中在如何通过公关和ESG报告来规避风险,而非从根本上反思商业行为与社会责任的冲突。这种集体性的思维惯性,会固化一种“商业成功是最高准则”的价值观,从而对其他维度的考量(如社会公平、人文关怀、长期生态)产生选择性的忽视,这本身就是一种傲慢。

“管理工具”的滥用

长江商学院为学员们提供了一整套强大、高效的管理学“工具箱”。从财务报表分析到战略定位,从组织行为学到营销科学,这些理论和模型无疑是现代商业管理的精髓。它们能帮助管理者将复杂混乱的商业现象,简化为清晰可控的分析框架,从而做出更理性的决策。这套“屠龙之术”极大地提升了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效率。

然而,“当你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是钉子”。认知傲慢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将这套在商业领域极为有效的“工具箱”泛化,试图用它来解释和解决一切问题。无论是家庭关系、子女教育,还是社会公共议题,都习惯性地套用成本效益分析、KPI考核、投资回报率(ROI)等商业逻辑。这种思维方式忽略了人类社会和情感的复杂性、模糊性与非功利性。它将丰富多彩的生活简化为一张张可以量化的数据报表,将有血有肉的人视为需要被“管理”和“优化”的资源。这种“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恰恰是对世界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不尊重,是一种智力上的傲慢。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一个简单的对比:

问题领域 EMBA“工具箱”视角下的倾向 更全面、更谦逊的视角
员工关怀 将其视为提升员工满意度和生产效率(Output)的手段,是人力成本的一部分,需要计算投入产出比(ROI)。 承认员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其情感和尊严本身就具有价值,关怀是企业伦理和责任的体现,而非纯粹的工具。
参与社会公益 更多地从品牌形象、ESG评级、公共关系(PR)价值等角度进行战略布局,将其视为一种“社会投资”。 源于企业公民的自发责任感,真诚地希望回馈社会,解决具体问题,不完全以商业回报为首要目的。
理解一项社会运动 分析其组织模式、资源动员能力、利益诉求方,并评估其对商业环境的潜在冲击或机遇。 尝试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情感根源,共情参与者的处境和诉求,认识到其非商业逻辑的合理性。

成功叙事的路径依赖

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环境中,“成功”是绝对的主旋律。无论是教授们讲解的经典商业案例,还是学员们之间分享的创业故事,几乎都围绕着如何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这种持续不断的成功叙事,极易让学员们陷入一种“路径依赖”——他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和思维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未来继续成功的唯一保障。

这种心态会带来两个问题。第一,它削弱了对失败的敬畏和学习能力。当一个人习惯了光环和掌声,就很难坦然面对挫折,更难从失败中进行深刻的、甚至是否定自我的反思。他们可能会将失败归咎于外部环境、运气不佳或是“执行不到位”,而非从根本上审视自己赖以成功的核心逻辑是否已经过时或存在缺陷。第二,它会让人低估偶然性和运气在成功中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人士普遍倾向于高估自身能力(禀赋)和努力的作用,而低估环境、机遇和纯粹的运气。这种归因偏差,正是认知傲慢的核心:“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比别人更聪明、更努力、看得更远,所以我的判断自然也比别人更正确。”

这种心态体现在:

  • 对新生事物或非主流模式的轻视:“这个我早就想过了,行不通的。”
  • 对来自基层或不同领域建议的漠视:“你没做过企业,你不懂。”
  • 在决策中过度自信,听不进反对意见:“就按我说的做,出了问题我负责。”

说白了,当一个人被自己的成功经验反复“确认”后,他的认知系统就可能会变得封闭,对新的信息和不同的范式产生排斥。这对于一个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变化的领导者而言,是极其危险的。

结论:从“术”到“道”的修行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除了人脉和学历,长江商学院EMBA是否也制造了新的“认知傲慢”?答案恐怕是肯定的,但这并非是长江商学院或任何EMBA项目的本意,而是一种精英教育环境下可能伴生的副产品。它源于精英身份的心理暗示,固化于思想同质化的回音室,借助于管理工具的过度泛化,并最终在持续的成功叙事中形成依赖。

认识到这一点,并非是要否定EMBA教育的巨大价值。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其学员群体对中国商业乃至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探讨并警惕“认知傲慢”才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领导者真正的卓越,不仅仅在于他掌握了多少先进的“术”(管理工具和方法论),更在于他是否领悟了谦逊、开放、自省的“道”(领导智慧和人生哲学)。

对此,我们或许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和未来的思考方向:

  1. 对于商学院本身:课程设计中,除了商业硬核知识,是否可以引入更多高质量的人文、历史、哲学和社会学课程?不仅仅是点缀,而是作为核心模块,引导学员跳出商业框架,审视更宏大的人类命题。鼓励甚至强制性地引入“唱反调”的声音,设立“魔鬼代言人”式的讨论机制,挑战学员们的思维定式。
  2. - 对于学员和毕业生:要有意识地进行“认知破壁”。主动去接触与自己行业、圈层、观点完全不同的人,认真倾听他们的声音。定期“清空”自己,放下“成功者”的身段,以学徒的心态去学习一个全新的领域。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智识上的谦逊”(Intellectual Humility),坦然承认自己的无知,并对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保持永恒的敬畏。

最终,一个顶级的商学院所能赋予一个人的,最高阶的价值或许不应是人脉、学历,甚至不是那些管理工具,而是一种“手持利器,心怀戒惧”的智慧。懂得何时使用锤子,也懂得何时应该放下锤子,去用双手感受世界的温度。这,或许才是走出“认知傲慢”,迈向真正领袖格局的关键一步。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