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长江EMBA,你对“失败”的定义有何改变?
2025-08-05

踏入商学院的大门前,我像许多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多年的创业者和管理者一样,对“失败”这个词怀揣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敬畏又恐惧。它像一个被刻意回避的幽灵,盘旋在每一次决策、每一次投入、每一次冲锋陷阵的背后。失败,似乎就意味着终结,是个人能力与价值的最终审判书。然而,当我在长江商学院完成了EMBA的学业,与一群同样身经百战的同学、深谙东西方管理精髓的教授们深度碰撞之后,我发现,那张曾经以为是“审判书”的东西,其实更像是一张通往新大陆的、标满了宝藏与暗礁的地图。

从终点线到起跑线

在过去,我的认知里,失败是一条清晰的终点线。一个项目黄了,一次投资亏了,一场市场战役输了,就意味着游戏结束,得分清零。这种“成王败寇”的思维定式,让我和我的团队在面对潜在风险时,常常显得过于谨慎,甚至错失了许多转瞬即逝的机会。因为害怕撞上那条代表着“终结”的线,我们宁愿在原地徘徊,也不敢大步向前。这种心态,本身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失败——对可能性的扼杀。

然而,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无论是教授们引经据典的案例分析,还是同学们推心置腹的“炮火中”的复盘,都在反复传递一个核心理念:失败不是终点,而是数据最丰富的起点。我们深入剖析了无数看似“失败”的商业案例,从诺基亚的帝国崩塌到无数互联网公司的黯然离场,发现它们的“失败”并非凭空发生,而是一系列决策、环境变化和执行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所谓的“失败”,为后来的颠覆者,甚至为它们自身的转型,提供了最宝贵、最真实的市场反馈和认知迭代。失败,成了一个信息量巨大的数据包,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句号。

这种视角的转变是颠覆性的。我开始理解,“快速试错”(Fail Fast)的真正含义并非鼓励失败,而是鼓励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去获取关于“不可行”的认知。每一次“失败”,都是在为最终的“成功”排除一个错误选项,它让我们的路径更加清晰,目标更加精准。它不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是让团队重新校准方向的指南针。从那一刻起,我带领团队的方式也变了,我们开始拥抱A/B测试,鼓励小范围的创新实验,并建立了一套“从失败中学习”的复盘机制。失败,从令人恐惧的终点线,变成了下一次冲刺的起跑线。

从个人耻辱到集体智慧

在传统的商业文化中,承认失败往往与个人能力不足、颜面扫地紧密相连。尤其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我们似乎被赋予了“永远正确”的光环,任何失误都可能动摇军心,引来非议。因此,许多失败的经历被深埋心底,成为不可言说的秘密,这种压抑感,让失败的体验变得格外孤独和沉重。我曾以为,那些在商业杂志上风光无限的同学,人生履历一定是一帆风顺、完美无瑕的。

但长江商学院的独特学习氛围,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幻想。在这里,最宝贵的课堂并非仅仅是教授的讲授,更是同学间的坦诚分享。在一个私密而安全的“学习社区”里,你会惊讶地发现,身边那位掌管着百亿市值公司的董事长,也曾有过濒临破产、彻夜难眠的至暗时刻;那位看似点石成金的投资人,也曾为看走眼的项目付出过惨痛代价。当一个个鲜活的、带着温度的失败故事被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时,“失败”这个词瞬间就卸下了它“个人耻辱”的标签。

它不再是一个人的挣扎,而变成了一群人的共同财富。我们开始意识到,失败是企业家精神的“军功章”,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每一次分享,都是一次集体的复盘和学习。A同学的供应链陷阱,可能正是B同学即将面临的挑战;C同学在股权分配上的教训,为D同学的公司治理提供了宝贵的镜鉴。这种集体智慧的涌流,将个体承受的失败痛苦,升华为整个社群共同的认知资产和避险能力。我学会了不仅要复盘自己的失败,更要“众筹”他人的失败经验,这远比任何成功学都来得深刻和实用。

从单维归因到多维复盘

面对失败,人性的本能反应往往是寻找一个简单的归因。要么是极端的自责(“我太笨了”、“我能力不行”),要么是彻底的外化(“市场环境不好”、“运气太差”、“团队执行力不行”)。这种单维度的归因方式,虽然能暂时缓解心理压力,但对于真正的成长毫无益处,它让我们看不清问题的全貌,从而在同一个地方反复跌倒。

长江商学院的课程体系,尤其是战略管理、金融和组织行为学等,教会了我一套系统性的、多维度的复盘工具。当一个项目失败时,我们不再是简单地拍脑袋找原因,而是像解剖一台精密仪器一样,从多个层面进行结构化分析。我们会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产业结构是否存在误判,用现金流折现模型审视投资决策是否过于乐观,用领导力模型反思团队管理是否存在盲区。失败,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情绪化的概念,而被拆解成一系列可以被观察、被分析、被优化的具体变量。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表格:

维度 读EMBA前的思维模式 读EMBA后的思维模式
原因分析 单点归因:怪市场、怪运气、怪自己。 系统化复盘:从战略、组织、财务、市场、时机等多维度结构化分析。
情绪反应 羞耻、沮丧、愤怒、逃避。 冷静、客观、好奇:把它看作一个有待解决的复杂问题。
后续行动 要么放弃,要么凭感觉换个方向再试。 形成详细的复盘报告,提炼出可验证的假设,用于指导下一次迭代。

这种多维复盘的能力,是长江EMBA学习给我带来的最硬核的提升之一。它让我拥有了穿越情绪迷雾、直抵问题本质的“手术刀”。失败,因此从一个需要被评判的“罪行”,变成了一个值得被深入研究的“课题”。

从畏惧风险到管理风险

对失败的恐惧,本质上是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畏惧。在过去,我的风险管理哲学更偏向于“风险规避”。这意味着,在做决策时,我会下意识地倾向于选择那些更安全、更可预测的路径,即便它们的潜在回报并不高。这种策略虽然稳妥,但在日新月异的商业世界里,最大的风险恰恰是“一成不变”。不敢拥抱风险,就等于放弃了拥抱未来的机会。

长江商学院的课程和全球化的视野,让我深刻理解到,顶级的企业家和投资者,并非不害怕风险,而是精于“风险管理”。他们不赌运气,而是通过精密的计算和策略设计,去驾驭风险,甚至将风险转化为朋友。我们学习如何评估一个项目的风险收益比,如何通过多元化投资来对冲系统性风险,如何设计灵活的组织架构以应对突发的“黑天鹅”事件。核心思想是:不要试图消除风险,而要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并确保潜在的回报足够诱人。

这个过程,让我对失败的定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真正的失败,可能不是一次投资的亏损,而是因为害怕亏损而错过了一个时代性的机会。真正的失败,不是在牌桌上输了一局,而是因为害怕输而根本不敢上牌桌。正如纳西姆·塔勒布在其著作《反脆弱》中提出的观点,有些事物能从混乱和冲击中受益。一个好的商业系统,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反脆弱性”。而这种反脆弱性,恰恰是通过经历一次次可控的“小失败”,不断修复和强化自身而获得的。因此,我不再将“零失败”作为目标,而是将“构建一个能够从失败中获益和成长的系统”作为新的追求。

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这段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旅程,如同一场深刻的认知重塑。它将我对于“失败”的定义,从一个静态的、负面的、终结性的标签,彻底转变为一个动态的、中性的、过程性的概念。我的核心改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 视角之变:从终点到起点,失败是迭代的开始。
  • 心态之变:从个人耻辱到集体智慧,失败是学习的契机。
  • 方法之变:从单维归因到多维复盘,失败是待解的课题。
  • 战略之变:从畏惧风险到管理风险,失败是构建反脆弱性的必经之路。

这个全新的“失败观”,不仅改变了我作为企业领导者的决策模式和管理风格,更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生哲学。我不再因为畏惧可能的失败而束手束脚,反而更加坦然地去拥抱不确定性,更加勇敢地去探索商业的无人区。因为我知道,每一次跌倒,只要能站起来,都会让我们离目标更近一步。未来的商业世界依旧充满未知,但我相信,带着这份对“失败”的全新理解,我和我的企业,将能以更坚韧、更智慧的姿态,走得更远。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