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你对长江EMBA的“失望”,才是你真正成长的开始?
2025-08-05

当一位企业家或高管,在事业达到某个高峰后,怀着满腔热忱与期待,踏入被誉为商业精英殿堂的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时,他们心中描绘的,往往是一幅关于“颠覆”、“飞跃”与“重塑”的宏伟蓝图。他们期望在这里找到解决企业瓶颈的终极秘方,结交能够一点即通、一拍即合的“黄金人脉”,甚至获得一把能开启未来商业帝国大门的万能钥匙。然而,随着课程的深入,一种微妙的、甚至略带苦涩的“失望”感,却可能悄然滋生。但这,恰恰不是结束,而是一场更深刻、更真实成长的序幕。

这种“失望”,并非源于长江商学院的教学质量或平台价值,恰恰相反,它源于个体期望与成长真相之间的巨大张力。它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是外界的不足,而是我们内心深处对“成长”一词最原始、也最天真的误解。当我们开始直面这份“失望”时,我们才真正开始摆脱对外部赋能的依赖,转向一场由内而外的、真正属于自己的革命。这,才是EMBA教育所能赋予的、超越知识与人脉的终极价值。

戳破期望的泡沫

我们每个人在迈入长江商学院的大门前,都或多或少地携带了一个由外界赞誉、自我期许和成功故事共同吹起的期望泡沫。这个泡沫晶莹剔透,折射着耀眼的光芒:在这里,每一位教授都是指点迷津的“扫地僧”,每一个案例都是可以完美复制的“武功秘籍”,每一位同学都是潜在的“商业合伙人”。我们渴望的是一种“加法”——在原有的成功基础上,加上更前沿的理论、更顶级的圈子、更广阔的视野,从而实现指数级的增长。

然而,现实很快就会给我们“上第一课”。你会发现,教授们提供的更多是思辨的框架(Frameworks)而非现成的答案(Answers)。他们会引导你、挑战你,甚至“摧毁”你既有的商业认知,却很少会直接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走”。你也会发现,周围的同学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猛人”,他们带着自己的困惑与偏见,思想的碰撞远多于一拍即合。你更会发现,那些期待中的“灵丹妙药”并不存在,商业世界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并不会因为你读了一个EMBA就自动消失。此时,一种“我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难道就为了听这些我已经知道,或者根本无法直接用的东西?”的“失望感”便油然而生。这,就是期望泡沫被现实的针尖轻轻刺破的瞬间。

从“加法”到“减法”

真正的成长,往往不是始于获得,而是始于“放下”。当那份对“标准答案”的执着所带来的失望感达到顶峰时,一种新的可能性便开始浮现:或许,来长江商学院学习,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了多少“新”的东西,而是“忘掉”了多少“旧”的东西。这就是从“加法思维”到“减法思维”的转变,也是成长中最痛苦但最关键的一步。

对于已经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而言,最宝贵的资产是过往的成功经验,而最大的负债,也恰恰是这些经验所固化的思维模式。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曾言:“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我们能够创造未来。” 创造未来的前提,就是打破过去的路径依赖。在长江EMBA的课堂上,你会被迫直面自己的认知盲区。当一位做传统实业的同学,听到一位互联网新贵的“用户即资产”的逻辑时;当一位信奉“强管控”的创始人,聆听教授讲解“赋能型组织”的案例时,那种冲击是颠覆性的。起初的“失望”和不适,正是固有认知体系松动、瓦解的信号。这个过程,就是“减法”——减去过时的经验、减去傲慢的偏见、减去对确定性的过度迷恋。这是一个“清空”自己的过程,为真正吸收新知、重构思维腾出空间。

人脉的真实面目

“去读EMBA,就是去混圈子、搞人脉的。”这或许是外界对EMBA最普遍,也最功利的解读。许多人带着一本厚厚的“合作需求清单”而来,期望能在这里迅速找到投资人、找到合作伙伴、找到关键客户。当他们发现,同学之间更多的是基于学习的探讨、观点的碰撞,而非赤裸裸的商业交易时,“失望”在所难免。“为什么大家不聊合作,总在聊什么‘第一性原理’?”

这种失望,源于对“人脉”一词的浅薄理解。真正高质量的人脉,从来不是单向的索取和功利的交换,而是一种基于信任、尊重和价值共鸣的“社群链接”。在长江商学院这个独特的场域里,你获得的不是一张张可以随时兑现的“人情支票”,而是一个可以让你卸下防备、坦诚交流的“镜子矩阵”。你的同学,是你最好的“陪练”,他们会毫不留情地指出你商业模式中的漏洞;他们也是你最坚实的“后盾”,在你陷入迷茫时,用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为你提供多元的视角。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需要真诚,更需要共同经历“被挑战、被颠覆”的学习过程。

下面这个表格,或许能清晰地展示出两种不同的人脉观:

误区:交易型人脉 真相:成长型社群
核心驱动 短期利益,功利交换
核心驱动 长期信任,价值共鸣
关系模式 索取价值,人情消耗
关系模式 共创价值,智慧激荡
互动方式 饭局、酒会、资源互换
互动方式 课堂辩论、案例复盘、深度私董会
最终收获 一份可能随时变化的通讯录
最终收获 一群可以终身学习、彼此成就的同行者

当你理解了这一点,你便会从对“人脉变现”的失望中走出来,开始享受构建“成长型社群”的乐趣。你不再急于推销自己的项目,而是更愿意倾听他人的困惑;你不再期望别人能给你什么,而是思考你能为这个集体贡献什么。这种转变,让你收获的将远远超出商业合作本身。

从向外索取到向内求

归根结底,对长江EMBA的“失望”,本质上是对“外部解药”的失望。我们曾天真地以为,成长的答案在别处——在教授的讲义里,在同学的名片里,在那些高大上的商业模型里。然而,EMBA的学习最终会引导你走向一个终极方向:向内求索

这是一个从关注“术”到探寻“道”的过程。

  • 术 (Techniques):财务模型、营销策略、供应链管理……这些是工具,是方法。在学习初期,我们渴望掌握更多的“术”,来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但很快你会发现,任何“术”都有其适用边界和时效性。当市场环境剧变,旧的“术”可能立刻失灵。这就是失望感的又一来源。
  • 道 (The Way/Philosophy):企业的使命愿景、创始人的心性格局、组织的文化基因……这些是根基,是哲学。真正的成长,是透过纷繁复杂的“术”,去触及背后那个不变的“道”。长江商学院的课程设计,无论是人文课程的熏陶,还是对全球政经格局的探讨,都在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当外部的“术”无法给你带来安全感时,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向内探索,构建自己强大的“内核”。你开始反思:我的领导力风格是什么?我的认知边界在哪里?我真正想创造的价值是什么?我希望带领我的企业走向何方?这些问题的答案,任何人都给不了你,只能在与智者(教授)和同行者(同学)的不断碰撞、反思中,由自己慢慢“悟”出来。这份“悟”,才是EMBA学习的精髓。此刻,最初的“失望”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内心的笃定和澄明。你不再是一个焦虑地寻找药方的病人,而是一个开始掌握自己健康密码的修行者。

结论:拥抱“失望”,开启重生

总而言之,对长江商学院EMBA的“失望”,非但不是一段失败的经历,反而是通往真正成熟与智慧的“必经之门”。它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是时候打破不切实际的幻想,回归学习和成长的本质了。

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的转变:

  1. 从“寻求答案”到“提出好问题”:放弃对标准解法的依赖,培养洞察本质、直击要害的提问能力。
  2. 从“积累人脉”到“构建社群”:放弃功利性的社交,转向建立基于信任和共同成长的深度链接。
  3. 从“向外索取”到“向内探寻”:放弃对外部工具的迷信,开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心性修炼和使命重塑的内在旅程。

因此,如果你正身处或即将踏入长江商学院EMBA的课堂,请务必珍视那份可能到来的“失望感”。不要逃避它,更不要因此否定这次学习的价值。请拥抱它,剖析它,穿越它。因为,当你走过这段由“失望”铺就的道路,你会发现,你得到的不再是一张金光闪闪的文凭,或是一本沉甸甸的通讯录,而是一个被彻底“重启”过的、更加通透、更加坚韧、也更加自由的自己。这,才是你真正成长的开始,也是这份顶级商业教育所能赋予你的、最宝贵的财富。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