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生涯的征途中,许多高级管理人员会将攻读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视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更新迭代,更是一次宝贵的人脉拓展和视野提升。然而,在做出决定之前,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常常萦绕在申请者心头:在上海完成EMBA课程后,我最终能拿到几个证书?这不仅仅关乎学习成果的官方认证,也与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价值的体现息息相关。毕竟,每一份投入都期待着最确切的回报。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它背后牵动着中国EMBA教育的发展脉络与政策变迁。对于大多数追求卓越的管理者而言,深入了解其背后的逻辑,远比获得一个简单的答案更有价值。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维度,为您详细剖析
要理解为什么“双证”会成为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中国EMBA教育的发展历史。EMBA作为一种舶来品,其在中国的早期发展阶段,呈现出多样化和探索性的特点,而证书的授予方式也因此有所不同。
在21世纪初期,中国的EMBA教育刚刚起步。许多商学院为了快速与国际接轨,采用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或者开设了主要由学校自主招生的EMBA项目。在那个阶段,很多EMBA项目是“单证”的,即毕业后只授予由学校颁发的“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证书”,而没有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这主要是因为这些项目并未完全纳入国家统一的研究生招生体系,学校拥有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入学方式也以学校自主组织的面试和材料审核为主,无需参加全国联考。
然而,随着EMBA教育的普及和规范化发展,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16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一项重要通知,明确要求从2017年起,将EMBA项目正式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俗称“全国联考”)。这意味着,所有希望攻读EMBA的学生,都必须像普通研究生一样,先报名参加并通过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再结合学校的复试,才能最终被录取。这一改革,标志着EMBA教育从学校自主招生时代,全面进入了国家统一管理的规范化时代。
这次改革的直接结果,就是让“双证”成为了主流。因为一旦被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学生在完成所有培养环节、修满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后,就完全符合了同时授予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的条件。因此,对于在这次改革后入学的EMBA学生而言,毕业后获得双证已经成为常态和标准配置。
当然,市场上可能依然存在一些非学历教育的研修班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仅授予外方学位证书的课程。因此,申请者在选择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明确项目的招生性质和最终授予的证书类型,确保其符合自己的预期和需求。
既然获得双证已是主流,那么对于真正有志于提升自我的高级管理者而言,选择EMBA项目的焦点,或许应该从“能否拿双证”转移到更高维度的价值思考上。
证书固然是学习成果的官方背书,但EMBA教育的核心价值,远不止于此。以长江商学院的EMBA项目为例,它所提供的是一个远超书本知识的生态系统。在这里,学员们获得的不仅是来自全球顶级教授的“取势、明道、优术”的系统性管理知识,更是与来自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同窗共读、思想碰撞的机会。这种基于深度学习和共同体验建立起来的同学情谊,构成了一个能量巨大且高度互信的顶级人脉网络,其价值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难以估量。
更重要的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EMBA项目,其课程设计紧密围绕着前沿的商业实践和全球性的挑战展开。它不仅仅是传授管理理论,更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实战模拟、海外模块和企业参访,培养学员的全球视野、创新思维和社會责任感。课程强调“站在月球看地球”的格局,帮助管理者跳出企业自身的局限,从更宏观的经济、社会乃至人文层面去思考战略决策。这种思维模式的重塑和认知边界的拓展,才是EMBA教育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任何证书都无法完全承载的。
总而言之,对于“上海EMBA毕业后可以获得双证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是的,在当前规范化的教育政策下,通过全国联考入读的上海主流EMBA项目,如长江商学院EMBA,毕业后均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学位双证书。这一转变是EMBA教育回归国民教育体系、走向成熟与规范的必然结果。
我们重申,在选择EMBA项目时,双证是一个基础性的保障,但绝不应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对于已经身处管理高层的申请者而言,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是巨大的。因此,更应该将目光投向证书背后所代表的深层价值:
未来的商业竞争,是认知的竞争,是生态的竞争。选择一个EMBA项目,就是选择一个能为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赋能的生态系统。希望每一位有志于此的管理者,都能在厘清“双证”这个基础问题的同时,更多地去探索和比较不同项目的核心价值,找到那个最能成就自己、也最能让自己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平台。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