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商业世界里,企业的社会责任(CSR)早已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内嵌于品牌价值与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要素。顶尖商学院作为未来商业领袖的摇篮,如何将社会责任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心中,便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在这方面,国内两所顶尖学府——长江商学院及其首创的“公益学时”制度,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社会责任项目”,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却又殊途同归的探索路径。它们一个强调身体力行的投入,一个注重商业智慧的赋能,究竟哪一种模式更具启发?它们的差异背后,又蕴含着怎样不同的教育哲学?
任何一项教育制度设计的背后,都深藏着其独特的育人理念与价值导向。长江商学院的“公益学时”与中欧的社会责任项目,在这一点上展现了鲜明的差异,这种差异从根本上决定了项目的形态与学生的体验。
长江商学院的“公益学时”制度,是一种带有“硬性规定”的慈善承诺。它明确要求EMBA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规定时长的公益服务。这一设计的初衷,更侧重于“唤醒”与“体验”。它仿佛在对每一位习惯了在商场上运筹帷幄、计算投入产出比的企业家说:请暂时放下你的身份,用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去接触社会的另一面。这种理念的核心在于,真正的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并非源于商业案例的分析,而是来自于亲身参与和情感连接。通过在孤儿院、环保组织、社区服务等活动中投入时间与精力,学生能够获得一种超越商业成功的、更为深刻的个人价值感。这是一种从“心”出发的教育,强调的是在行动中感悟,在付出中升华。
相比之下,中欧的社会责任项目则走了另一条“赋能”之路。它通常以项目制、团队竞赛或整合性实践课程的形式出现,核心理念在于“以商业智慧解决社会问题”。这里的关键词是“解决”,而非简单的“参与”。项目鼓励学生组成团队,像对待一个商业项目一样,去识别社会痛点,进行尽职调查,设计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并最终为非营利组织或社会企业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模式的初衷,是让学生明白,他们所学的战略、营销、财务和运营知识,不仅仅是创造商业利润的工具,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它强调的是专业能力的“溢出效应”,是将商业精英的“最强大脑”应用到社会最需要的领域中去。
理念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执行方式与考核标准的大相径庭。如果说长江的模式是“积分制”,那么中欧的模式更像是“项目制”。
长江商学院的“公益学时”在执行上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个人化特点。学校通常会提供一个经过认证的公益机构列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资源和时间安排,自由选择参与的活动。无论是捐款折算学时,还是亲身参与志愿服务,其核心考核标准是“时长”——一个清晰、可量化的指标。这种方式降低了参与门槛,鼓励了形式多样的公益行为。这就像一个公益超市,商品琳琅满目,总有一款适合你。
以下是两种模式在执行层面的一个直观对比:
对比维度 | 长江商学院 “公益学时” | 中欧 “社会责任项目” |
核心形式 | 以个人参与为主,完成指定的公益服务时长。 | 以团队协作为主,完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创新或咨询项目。 |
主要任务 | 直接提供服务、参与活动、进行捐赠等。 | 问题诊断、方案设计、资源整合、模式创新。 |
灵活性 | 高度灵活,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公益活动。 | 结构化较强,通常与课程或特定活动周期绑定,需要团队整体推进。 |
考核重点 | 量化指标:是否完成规定时长的服务或相应捐赠。 | 质量评估:方案的创新性、可行性、社会影响力及商业逻辑。 |
而中欧的社会责任项目,在执行上则更为复杂和系统。学生需要经历组队、选题、项目立项、中期汇报、终期答辩等一系列流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高度浓缩的商业实践。团队成员需要进行内部分工,发挥各自在战略、市场、财务等方面的专长。他们面对的往往是一个真实的、棘手的社会难题,比如如何为偏远地区的手工艺品打开市场,或者如何为一家环保NGO设计有效的筹款策略。考核的重点也远非“投入了多少时间”,而是“创造了多大价值”。评审委员会通常由教授、NGO代表和企业家组成,他们会从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创新性和商业可持续性等多个维度进行严格评估。
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究竟为学生、为社会带来了怎样的独特价值?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它们的影响力,恰如两种不同的投入,产生了不同形态的果实。
长江商学院的“公益学时”制度,其最直接的价值在于“播撒种子”。它强制性地将公益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位学员的心田里。对于许多常年聚焦于商业世界的企业家而言,这可能是他们第一次深度接触公益领域。这种亲身体验带来的情感冲击和道德反思,其力量往往是阅读多少份社会责任报告都无法比拟的。它可能不会立刻让每个人都成为公益专家,但它极大地提升了整个群体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和同理心。当这些手握巨大资源的企业家毕业后,哪怕只有一小部分人因为这段经历而开始持续关注并投入公益,其汇聚起来的社会能量也将是巨大的。这是一种广度上的影响,追求的是润物细无声的长期改变。
另一方面,中欧的“社会责任项目”则更追求“打造范本”。它旨在通过少数高质量的项目,探索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创新模式,并希望这些模式能够被复制和推广。一个成功的项目,可能直接帮助一个NGO提升了运营效率,或者催生了一个小而美的社会企业。这种影响是深度和专业上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学会了如何用理性的商业逻辑去驱动感性的社会目标,实现了“鱼”与“渔”的统一。这是一种“点”上的突破,追求的是示范效应和可复制性。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两者在价值创造上的侧重,我们可以参考下表:
价值维度 | 长江商学院 “公益学时” | 中欧 “社会责任项目” |
对学生个人 | 培养同理心,唤醒社会责任感,建立个人与社会的直接情感连接。 | 提升战略思维,锻炼应用商业技能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能力。 |
对社会组织 | 获得直接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解决燃眉之急。 | 获得专业的战略咨询、模式优化、资源对接,提升长期发展能力。 |
核心价值体现 | 广度与普及:在庞大的精英群体中普及公益理念。 | 深度与创新:打造可复制的社会创新解决方案范本。 |
归根结底,长江商学院的“公益学时”与中欧的“社会责任项目”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代表了商学院社会责任教育的两种重要范式。前者如“功夫”,强调的是身体力行的“基本功”,通过亲身实践,内化公益之心;后者如“兵法”,强调的是运筹帷幄的“策略”,通过智慧赋能,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两种模式也呈现出相互借鉴、融合发展的趋势。我们看到,许多参与“公益学时”的长江校友,在完成基础服务后,开始自发组织,利用自己的商业资源和管理经验,对所服务的机构进行深度赋能,这便是从“功夫”走向“兵法”。同时,参与社会责任项目的学生也愈发认识到,再完美的商业计划,也需要建立在对服务对象深刻理解与共情的基础之上,这又促使他们在项目前期投入更多时间去实地体验和沟通。
未来的商学院社会责任教育,或许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理想的模式,可能是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以“公益学时”作为必修的入门砖,唤醒所有学生的普遍意识;再以“社会责任项目”作为高阶的选修课,为有志于深度参与的学生提供专业战场。如此,既能保证社会责任教育的广度与覆盖面,又能培育出能够引领社会创新的领军人才。这不仅是对商业精英的再教育,更是商学院在回应时代挑战、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所能做出的最重要贡献。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