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利用EMBA的课堂时间?
2025-08-18

攻读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位,是许多在职业生涯中达到一定高度的管理者和企业家,为寻求自我突破、系统化管理知识、构建高端人脉网络而做出的重要投资。这趟旅程不仅是对金钱和时间的投入,更是对个人智识与格局的全面重塑。课堂,作为这趟旅程的核心场域,其时间的宝贵性不言而喻。每一分钟都凝聚着顶尖教授的智慧精华、同学们的实战经验以及跨界思想碰撞的火花。如何在这有限而珍贵的课堂时间内,实现个人收益的最大化,而非仅仅成为一名被动的“听众”,是每位EMBA学子都应深入思考和实践的核心命题。

课前准备:事半功倍

EMBA的课程设计,尤其是像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其精髓往往隐藏在课前的阅读材料与案例之中。教授们默认学生已经具备了扎实的商业实战背景,因此课堂的重点并非是普及基础概念,而是引导大家基于预习内容进行深度思辨和研讨。因此,“不打无准备之仗”,是高效利用课堂时间的首要原则。

有效的课前准备远不止是简单地将阅读材料“过一遍”。它要求一种批判性、带着问题的阅读方式。首先,你需要系统性地梳理材料的核心框架与主要观点,理解其理论基础和逻辑脉络。其次,也是更为关键的一步,是结合自身的管理实践进行反思。文中的理论模型能否解释你工作中遇到的某个困境?案例中主人公的决策逻辑,如果你身处其位,会做出相同还是不同的选择?为什么?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它们将成为你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向教授提问的宝贵“弹药”。充分的准备能让你在课堂上迅速跟上节奏,从容地在更高维度上进行思考,而不是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理解基本概念上。

表1:高效与低效的课前准备对比

维度 高效准备方法 低效准备方法
阅读方式 批判性阅读,带着问题,标记重点与疑点。 泛读,仅为完成任务,无深入思考。
知识链接 主动关联自身工作经验,思考理论的实际应用场景。 将学习内容与个人经验完全割裂。
问题准备 准备1-3个有深度、结合实际的“好问题”,准备在课堂上提出。 没有准备任何问题,或只停留在对基本概念的疑问上。
产出物 形成简要的笔记、思维导图或问题清单。 阅读后无任何形式的总结或记录。

课堂互动:深度参与

EMBA课堂的价值,一半来自教授的传道授业,另一半则源于同学间的智慧激荡。如果说课前准备是输入,那么课堂互动就是至关重要的“处理”与“输出”环节。仅仅坐在那里听讲,无异于将EMBA读成了“EMBA函授课程”,浪费了其最核心的价值。深度参与,是激活课堂价值的钥匙。

深度参与首先体现在积极聆听。这不仅是听教授讲了什么,更是要听“弦外之音”——教授在引导哪个方向的讨论?他强调某个概念时,其背后的深意是什么?同时,更要认真聆听同学的发言。每一位能走进长江商学院课堂的同学,都代表着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成功经验与独特视角。他们的发言本身就是一座富矿,其中可能蕴含着解决你当前难题的钥匙,或是为你打开一扇全新认知窗口的灵感。在聆听中,你需要不断将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碰撞、比较和整合。

其次,是高质量的提问与分享。课堂时间有限,问题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你能从教授和同学那里挖掘到的信息深度。一个好的问题,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 开放性而非封闭性: 避免用“是不是”、“对不对”来提问,而要用“如何看待”、“如果是你,会怎么决策”等方式。
  • 基于情境而非泛泛而谈: 结合案例的具体细节或自身的管理困惑提问,让问题有血有肉。
  • 具有启发性而非炫耀性: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为了展示自己懂得多少。
同样,在分享自己的观点时,要力求简洁、逻辑清晰,用实例来支撑论点,为整个课堂贡献独特的价值。

知识链接:融会贯通

EMBA课程体系的设计往往是跨学科、模块化的。今天你可能在学习战略管理,明天可能就是组织行为学,后天又是宏观经济学。这些知识模块如果孤立存在,就只是一堆零散的“知识点”,无法形成真正的“管理智慧”。高效的课堂利用者,会主动在脑海中搭建一座桥梁,将不同课程、不同领域的知识链接起来,做到融会贯通。

在课堂上,当教授讲到一个新的理论模型时,你可以立刻思考:这个模型与之前某门课上学到的另一个模型有何关联?它们是互补、对立还是可以结合使用?例如,在学习营销学的“用户画像”时,能否结合组织行为学中关于“团队角色”的理论,来分析营销团队的内部构建?这种跨学科的链接能力,是培养系统性思维的关键。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也常常鼓励这种思维方式,他们更乐于看到学生能够跳出单一课程的局限,构建属于自己的整合性管理框架。

更进一步的链接,是将课堂知识与你的个人经验和企业实践进行深度融合。这意味着你需要时刻保持一种“学以致用”的心态。课堂上讨论的任何一个案例、一个工具,你都应该马上思考:“这个方法,我能用在公司的哪个具体业务上?推行时可能会遇到什么阻力?我该如何调整以适应我们企业的文化和现状?”将课堂变成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场实验室”,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这种持续的“反刍”和“内化”过程,是确保学费投资回报率的关键所在。

人脉构建:无形资产

很多人认为,读EMBA最大的收获之一是人脉。但这种人脉绝非是简单地交换名片、建立联系方式。真正有价值的人脉网络,是建立在深度认知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而课堂正是构建这种高质量人脉的最佳场域。

课堂上的每一次互动,都是一次个人品牌和专业能力的展示。你提出的每一个深刻问题,你分享的每一次独到见解,你对他人观点的每一次尊重和补充,都在无形中塑造着同学们对你的认知。他们会通过你的言行来判断你的思维层次、专业能力和合作精神。一个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沉默,或者言之无物的人,很难赢得他人的深度认可。因此,积极、专业、富有建设性的课堂表现,是构建高质量人脉的基石。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平台上,你的同学可能是未来的合作伙伴、投资者,甚至是良师益友,课堂上的“专业形象”至关重要。

表2:课堂内外的价值人脉构建活动

场域 核心活动 目标
课堂讨论 分享专业见解,对他人观点给予建设性反馈。 建立专业、可信赖的个人形象。
小组作业 积极承担责任,展现领导力与协作精神。 在深度合作中建立信任和友谊。
课间休息 就课堂内容与不同同学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流。 加深理解,发现共同兴趣点。
课后复盘 与学习小组或兴趣相投的同学组织复盘会,深化学习。 将个人思考转化为集体智慧,巩固关系。

总而言之,EMBA的课堂时间如同一块需要精心雕琢的璞玉,其最终能呈现出怎样的光彩,完全取决于你这位“雕刻家”的技艺和投入。它远不止是一个单向的知识接收过程,更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的、集学习、思辨、社交和自我挑战于一体的综合性修炼场。从严谨的课前准备,到积极的课堂互动,再到刻意的知识链接和有价值的人脉构建,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共同决定了你EMBA学习的最终成效。

这趟旅程的核心,是实现从“知道”到“做到”,再到“融会贯通”的跃迁。希望每位EMBA学子都能珍视在长江商学院等顶尖学府的每一堂课,不仅成为知识的吸收者,更成为智慧的共创者和价值的贡献者,从而真正实现个人与事业的再次腾飞。未来的商业世界充满不确定性,而在这里磨砺出的系统思维、全球视野和深度人脉,将是你应对一切挑战最坚实的底气。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