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晚,原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Stephen S. Roach)出席长江商学院EMBA“学在长江”活动发表题为“中美关系再平衡”的主题演讲,并与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陈龙教授就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之道展开深入对话。
“学在长江”活动是长江商学院EMBA面向在校生和校友推出的系列学习课程,帮助长江人在课外的更广阔平台分享智慧、启迪新思。本次活动中同学们不但可以近距离聆听史蒂芬•罗奇作为关注亚洲的知名经济学家对于中国经济在中美合作乃至全球范围走势的最新洞见,还可以在对话环节中,随陈龙教授一起层层递进的解析、挖掘罗奇教授观点背后的思考与逻辑。
[史蒂芬•罗奇:中美关系的再平衡]
1、中美共生——1978~2007年中美的互补性
1978,美国深陷“滞胀”泥潭,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出口导向型经济的雏形产生。中美双方各取所需,并逐步发展成为稳固的相互依存关系。
1978年到2007年,中国是终极生产者,美国是终极消费者,中国生产商品低价出口到美国,使美国人买到低廉的商品,通胀压力减轻,同时,中国巨大贸易顺差积累了庞大外汇储备,中国把外汇储备用于购买美国债券,巨额低息贷款使美国人形成“寅吃卯粮”的消费心理,长期无储蓄习惯,只得借债度日。所以,美国离不开中国廉价商品、高储蓄率,而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同样需要美国的市场,出口商品需要以美元作为锚和其他币种兑换货币。
但是,到2007年,中国长期以来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无以为继,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是不平衡、不协调和不持续,过高的储蓄率、过低的消费、环境的污染时刻刺痛中国的神经。中国意识到,必须转变发展模式,由外向型投资转向为依靠内需拉动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扩大内需,意味着要大幅提高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增强人们的可支配收入。
2、拉动内需的“三大支柱”——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体系
史蒂芬•罗奇认为,中国经济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三大支柱:就业、收入和社保体系。实际上,这三点正是“十二五”规划三个非常重要的基石,但从实际完成的情况看,发展服务业和城镇化两个方面卓有成效,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2013,中国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政府明确表示要解决“失去的一条腿”,并完善配套设施,比如放宽独生子女政策,户籍制度改革,存款利率自由化。中国已经改变了以往过度依靠出口、依靠美国的局面。
3、未来的愿景——中美关系的再平衡
史蒂芬•罗奇分析,相对于中国的转变,美国的转变则显得迟缓。美国需要做的是从一个终极消费者重新向生产者过渡,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在未来,中国不会把本国的储蓄源源不断借给美国,中国会选择吸收存款,或用于完善社会保障系统。
基于现状,未来可能出现了两种情景,第一种是不太对称的再平衡:中国成功转型,美国没有,那么美元会越来越疲软,美国的经济也会有所衰退。另一种是对称性的再平衡:美国开始增加储蓄、输出服务业,重塑美国竞争力。“就目前而言,第一种不对称的再平衡似乎正在上演”,史蒂芬•罗奇表示,“我希望2016年的新一任美国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更多地实现对称性的再平衡,中美关系,需要双方共同解决,一起建设一个健康的关系”。
【陈龙教授:史蒂芬•罗奇观点背后的思考】
史蒂芬•罗奇指出,在过去的20多年间,中美经济模式是相互依存的。中国模式是全球最大的生产者(供应商)。这一模式之所以能够维持,依靠的是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者来支持的,而美国的最大消费者模式又是通过低储蓄和高借贷来支持的。其结果是中国消费占GDP比率太低,美国则太高,最后美国金融危机,中美都需要再平衡。中国过去主要由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进行彻底的转型,以适应外生因素的变化。我同意这个思路。那么延伸下去,可以得到几个结论:
1. 以上解释了今天中国那么多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重要的是,即便美国经济复苏,中国原来的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模式也不可持续,因为美国也必须转型。
2. 中国是几方面问题的叠加:产能过剩和高杠杆导致的资产负债表恶化、多年来为支持投资型经济所执行的宽松货币带来的泡沫、以及增长模式的结构转型。罗奇主要讨论的是结构转型的必然性,即长期趋势;但是前面的两点是现在最关注的周期性因素,其始作俑者也是美国模式的不可为继。
3. 中国的长期未来是消费拉动。由于消费行业对人力的需求相对较大(机器相对难以替代),消费的提高意味着中国越来越可以容忍更低的经济增长率。
4. 中国的长期未来是消费升级、服务升级、体验经济。要投资的是和服务业和消费相关的整个产业链,包括相关的物流、交通、消费者信贷和金融服务等,再加上互联网的因素。
5. 以上是对中国经济一些框架性、周期性的理解。也可以用这些去理解互联网巨头的投资布局。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