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EMBA  >  精英学友  >  校友故事  

长江长 | 26期田沁鑫:执子之手,生死契阔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06日

 

「长江长」作为长江商学院EMBA出品的访谈栏目,对话各界前沿人物,讲述Ta们的精彩人生。>> 本期人物:长江EMBA26期 · 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

 

从北京东方广场的东侧上到十二楼,有一间不算太大,但绝对别致的弧形房间,后来知道那是教室。一个女人正坐在转椅上,滔滔不绝地讲着。我在电视和其它媒体上见过她,这次有些变样。印象中,她穿一身中式服装,喜欢把浓密的头发极对称的分到两边。而这一次,她的头发显然经过修理,不少发系呈直立状,穿着一条黑色的超低裆休闲裤。这使她显得很年轻,也让她不是太费劲地和我们这个可爱的不大不小时代靠的很近。

 

她就是中国当下戏剧舞台上最有影响力的女导演——田沁鑫,她正在给长江商学院的同学们分享心得。我来地较晚,没有听她聊最擅长的话剧,而是一直在聊电影,且是最热门的,从《老炮儿》到《美人鱼》再至《疯狂动物城》。

 

至于说到中国当下经济的中兴并没有连带文化的繁盛,田沁鑫说了很多,大体的意思是,我们都对本土文化缺乏自觉。她笑谈好像我们在满足不了口腹之欲时,才会想起老祖宗。又延伸道:一个文艺作品,只有在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一前提下,这个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我非常同意这句话。中国的太多所谓的艺术作品都像是无本之末,不系之舟,缺的就是这个精气神。

 

当田沁鑫演讲完毕,我和她一道到楼下抽了根烟,又等她接受完一个媒体的访问,这才坐了下来。

 

以实还虚的故事 
 

我第一次看田沁鑫的话剧作品,也是她进入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第一部作品,根据著名作家萧红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生死场》,那部戏,让我想起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讲的都是一群所谓的庸众与闯入者所进行的一场殊死抗争。田沁鑫认为鬼子来了更像一个大事件小品,一个主人公一己之力的周旋,外加完成任务一个人的任务加一个人被迫的斗争,一个事件性的事件小品,比起萧红在文学的表达上要略逊一些,《鬼子来了》拍的非常漂亮,但是在文学思想性上不如萧红,《生死场》在哲学上一个极为严肃的探讨,在田沁鑫看来,它具有超越了国民性的揭露或批判。

 

田沁鑫的《生死场》,在形态上,予人印象最深的是简洁,一条凳子就代表是座牢狱,人物走两步,就好像行了千山万水,整个舞台感觉有种空灵的状态。这应是田沁鑫自童年时,就受中国传统戏曲的浸泡所致。她深深地明白,中国人看戏的传统,习惯于虚实结合,按现在的说法,中国人看戏,有“脑补”的传统。而且中国戏曲的那种虚扮,那种装龙扮虎,没有真龙真虎上台的。这样的戏剧情境,其实是观众和表演者共同完成的。从先秦的幽,到汉百戏,到唐参军戏,到宋经院本,到600年前的昆曲,到200年前的京剧,中国的戏曲艺术,中国观演的戏剧样式,它的审美主题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和之美”,受道家文化影响的“超脱之虚”,还有受楚骚文化影响的“夸饰之奇”,还有受来自唐朝中国禅宗影响的“意境之说”等,这些综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戏剧的观念,中国人都能接受,还有间离,比如两个人上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感觉了,他会转过头去,冲观众表现一下自己的想法,会跟观众进行沟通和秘密的分享。

 

田沁鑫还特别饶有兴味地提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段《贵妃醉酒》,讲的是贵妃在等皇上来宠幸她,但是皇上他没来,在等待的一个过程,这时候她身边的两个太监逗她说皇上来的一个过程,这时候贵妃已经喝了一些酒了,演员主要是体会她的一个苦闷,期盼和冷清,这样的一个等待的过程并没有太多的故事。田沁鑫所钟情的是贵妃这个人物而非在故事情节中,着力于人物的姿态和风度,爱好和兴趣,性格等的展现。这就使得观众能从一个更私人化的视角,但又较为全方位的地去认识和感受这个人物。她的身姿顾盼,喜好,苦闷,情绪等你能在台下一览无余。

 

让田沁鑫颇为惋惜的是,中国戏曲那种悠悠散散的演剧观,已经遗失了很多,而且变得特别狭小。中国现在目前戏剧表达,包括电影表达缺少过去的一种浪漫,散漫的大国气象和气质,更多的是一种急躁。好像我们都很底层,我们所有的人都受着生存的压力,都在苦苦的挣扎,都是着急的。比如说我们有很多大国不该有的恐惧,我们恐惧于我们城市化的进程,我们生存的压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中国人变得很恐惧,然后我们总是在害怕什么,这样我们的戏剧作品表达出来也有种着急,好像我不发生事件,以为我没戏,观众都要走似的,这样反而丢失了我们大国的文化传承和审美方式。那我们的作品就不会很大气,有种为了生存而苦苦拼搏的生存态度,放到艺术里来,一不能给观众慰藉心灵,二不能帮助观众来发泄自己,有的就是个人的焦躁和紧张。

 


我非常钦佩田沁鑫对中国戏剧、乃至整个中国当下叙事艺术,为了故事而故事的创作态度的洞察。延宕开来讲,这份不从容,大概源自这100多年,我们的民族自尊心遭到了空前的破坏,使国人太想赢了,这个执念,其实就是输不起。

 

 

可以穿越的性别 
 

作为一个戏剧导演,田沁鑫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她的性别存在。她执导的很多话剧,都涉及到了女性的自然属性与社会性交锋时,所遭遇的种种处境。像《青蛇》、《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关于女性的艺术化表达,田沁鑫既承认女性的社会性长期受压制这一基本事实,但又不愿过分强调,女性创作者自身的性别站位。在人类的世界里,我们的思维长期有一个定势,好像只有男性有占有欲,而女性没有。国外的一些戏剧,当展现女性占有欲的时候,许多男性观众是会吓到的。在自然界中,公母都是狩猎的。而人类,在所谓的文明还没有到来之前,没有那个性别会占据绝对的优势。只有当出现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时候,社会分工开始细化又还没有真正做到细化的时候,女性的地位才开始戴上重重的枷锁。但田沁鑫所感兴趣的是,性别意识的自由运动。这也是后工业时代,现代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表征。李安就是这样一个能将性别共置在一起,并能焕发出特殊能量的一位杰出电影导演。

 

田沁鑫还以现代舞大师,德国的舞台艺术代言人皮娜鲍什为例。她最著名的一出舞剧《春之祭》,男性阵营和女性阵营的对抗非常激烈。但她的性别态度是平等的,没有一味地东风压倒西风,而具备一种泛人类所特有的欺凌和压迫,而不仅仅是一个性别针对另一个性别。田沁鑫还提到了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他笔下的安娜卡列里娜,让人惊叹一个男作家对女性心理那纤毫不差的观察和不偏不倚且充满情感的表达。田沁鑫非常动情地提到了托尔斯泰的一段创作心得,托尔斯泰说:我就是安娜卡列里娜。至此,性别变得可以穿越,按学术的说法,性别可以互指。按现代医学的理论,具体说是弗洛伊德的研究: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没有全然的女性,也没有绝对的男性。而一个艺术家,最需把握的就是这样一个自由度,这样,才能掠过常人的想像,给予我们既新鲜又真切的认知。

 

 

从舞台到银幕 
 

就像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和曾指导过《美国美人》、《007》系列的萨姆门德斯。同时也是非常优秀的戏剧导演。而我国戏剧的奠基者曹禺,包括先锋话剧的代表人物孟京辉都曾转战过大银幕。对于早就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过的田沁鑫而言,电影也是她的一大梦想。最近,她正在忙于她的银幕处女作的筹备工作。田沁鑫执导的那些话剧,所呈现的时空概念,其实与摄影机的运动已经有了某种微妙的契合。这在她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尤为突出。田沁鑫笑言,戏剧要比电影的历史长很多,而电影虽一度声言,要扔掉戏剧的拐仗,但始终对这根拐仗不离不弃。而被无数迷影青年所津津乐道的长镜头,在戏剧舞台上早就实现了。田沁鑫认为戏剧导演执导电影的最大强项,是对人物的塑造。作为话剧出身的姜文,在他执导的影片中,已强有力地显现出这种优势。

 

与田沁鑫的这次对话,时间并不长。但却让我受益颇多,不仅仅是她的博闻强记,抑或敏捷的思维、甚至是她那些既古且洋的思辩方式。也不完全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还能有一个清醒自在的人,是多么的难得。而是她的平和,能不事张扬地穿行于古今、不标签化地徜徉于人生与艺术之间。让人感受到这是个既坚硬与柔软的存在。能与时代交流、也能与更浩潮的时空共存。

 

走出长江商学院的大楼,夕阳西下,落日余晖下的首善之地依旧忙碌。人群和车流如河水一般的奔腾,但我知道,总有一个安静的所在,供我们栖息,也供我们呼吸。

相关信息Related information

项目优势更多 >>

  • 01

    贯通中西享誉全球 的教授团队

  • 02

    全球引领的 中国商业管理洞见

  • 03

    全球视野与面向 未来的格局境界

  • 04

    汇聚广泛影响力 的商界校友网络

  • 05

    率先引入人文课程 倡导公益与社会创新

  • 01 贯通中西享誉全球的教授团队

    作为一所“教授治学,研究立校”的学术机构,长江商学院吸引了一批享誉全球学界的全职教授。他们绝大部分获得了哈佛、耶鲁、斯坦福、哥伦比亚、沃顿等世界知名商学院的终身教职,并为各自研究领域中的知名讲席教授或学术领头人,长江教授屡获学术大奖累计超过70项,以华人为主的专职世界级教授团队与企业家学员“教学相长”,打造了长江商学院深厚的学术影响力。

  • 02 全球引领的中国商业管理洞见

    依托全职教授团队及研究立校的办学理念,长江商学院对中国商业与管理问题进行了原创、独立、系统、深入且具前瞻性的研究,形成了创新引领的洞见(Insight)与远见(Foresight),这些研究结论与观点拓宽了中国企业领军人物的视野、思维、境界、格局,带动了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三位长江商学院教授曾鸣、陈龙、廖建文相继加入中国知名互联网公司,出任首席战略官,在中国管理教育界乃至世界商学院范围内都实属罕见。

  • 03 全球视野与面向未来的格局境界

    秉承打造全球新一代商学院的愿景,长江商学院在夯实中国经济和管理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积极为全球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在科技创新时代,长江商学院先人一步整合全球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梳理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内容,与EMBA同学共同将新科技商业化,保持面向未来的领先地位。凭借学院与近40家全球知名院校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长江EMBA学员在学期间与毕业之后,可以长期持续获益于独特的全球学习生态。通过全球视角,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注重培养EMBA学员的全球视野、思维模式与资源整合能力。

  • 04 汇聚广泛影响力的商界校友网络

    长江EMBA项目已招收10000余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海内外优秀企业家,95%以上为企业核心决策层,无论从地理分布、行业构成还是公司类别等方面,均呈现多元化、高层面的特点。长江商学院为遍布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校友搭建了深具价值与影响力的终身学习交流平台。长江的超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帮助长江商学院学子从认知的深度到视野的广度都会跃升到新的境界,互学共创真诚分享,为EMBA学员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强有力支持的案例俯拾皆是。

  • 05 率先引入人文课程,倡导公益与社会创新

    长江商学院倡导企业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重视企业家精神品格的塑造与培养,强调践行“强者的有为”。
    ● 人文课程:作为全球管理教育创新的引领者,长江于2005 年将人文课程系统地引入管理教育,突破传统商学院的教学体系,设立长江商学院人文商业伦理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合作,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课题,弘扬历史观与长线思维。构建人文与商业伦理课程体系:涵盖天、地、己、群四个维度,超越古今中西之辩,跨越理性和精神之分;尊重现代科学的专业分工以保证学术性。
    ● 社会创新与公益责任:率先将公益学时纳入管理教育,并将“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设为每一位EMBA学员必修的课程。同时,长江EMBA设立公益奖学金,已吸纳数十位中国公益界领袖汇入长江。时至今日,长江校友在弘扬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变革,助力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方面做出诸多探索与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