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EMBA  >  精英学友  >  校友故事  

现实面前,你还能做个理想主义者吗?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1日

编者按

有人说理想主义已死。但却也有些企业家,诸如马斯克、冯仑等人,已经开始畅想异星球的世界,试图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理想对于企业家而言是否举足轻重?它是必需品,抑或只是一粒慰藉心灵的药丸而已?我们无法下定论。不过这篇文章里,我们提供了一些来到长江面试的企业家们的看法,或许能给你提供点新思路。

To be or not to be, 它还是个问题。

点击收看长江EMBA面试系列视频之“创想家”

 

 

“中国太以成败论英雄了”

 

9月3日,法拉第未来宣布,其创始人贾跃亭辞去CEO职务,任命毕福康为全球CEO。

 

公告一出,一片哗然。

 

从被定义为“诈骗者”,到引来公众的惋惜,企业家对此怎么看?

 

由于未能了解事件背后的细节,当问及对贾跃亭事件的看法时,申请人大多都表示“不好评价”。但大家却对事件背后的逻辑展开了探讨。

 

王莹莹进入出行行业已经近10年,从哈罗出行到力帆汽车,她对造车这件事了解颇深,也将贾跃亭视作“值得尊重的前辈”。

 

 

“我觉得无论说贾跃亭是梦想家也好,是实业家也好,但这些评价背后,他也只是一名商业的探路者。只不过大家对他的预期很高,就算结果并未达到,实际上他还是他。我认为中国太以成败论英雄了。”

 

那么当现实与理想渐行渐远,我们要不要因为当下的负面影响放弃理想?

 

“我觉得要不要放弃这个梦想,取决于它跟你现在所在的行业是不是背离的。”王莹莹直白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她坦言,“我认为现在大多数的企业家都是撑死的,不是饿死的。”

 

怎么解读这句话?

 

当下的商业社会,风口一来,不少人见到机遇便扑上去;或是在自己的行业吃到些苦头就企图逃避;抑或在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拼命扩张,往不沾边的领域布局。这些“短视”,或者说鲁莽,其实就已经为失败埋下了种子。

 

那企业命脉,到底在不在使命与愿景,在不在很容易被忘掉的“初心”里?

 

王莹莹认为:“为什么中国很少有百年企业,其实是因为中国企业太会闻到到钱的方向和风的方向,我们难坚持、不够深耕,在经济体系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很多企业是被风口吹上去的。”

 

 

但当遇到考验,能否生存下来便取决于我们的“底气”了,这种底气对于企业而言,就是它的命脉。所以如果是在企业自身发展还不错的前提下,一定要坚持理想、坚定信念,这是基业长青的根基。 

 

 

“我就是至尊宝,

注定要戴上紧箍咒去取经”

 

爱好是摇滚乐的企业家不多,而其中身处传统行业的企业家就更少了。赵华涛就是其中看起来可能最有“违和感”的一位。

 

本以为会有些叛逆的他,却对于接手家族企业这件事却看的异常通透——他说无论企业还是爱好,都是一个平台而已。

 

 

“每个人都需要借助一个平台去诠释自己的人生,诠释自己的价值观。所以我觉得企业是一个平台,乐队也是一个平台,都可以表达自我,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很多企业家二代不愿意接班,其实是没想明白这件事。”他把自己、甚至更多企业家二代比作至尊宝,“我必须戴上紧箍咒,我要去西天取经的。”

 

 

尽管并非所有人都能把经营企业当作一生的追求、爱好,但让职业与爱好和平共处,总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和生活方式。赵华涛对未来的规划依旧“很摇滚”。他说:“我要让自己活得更精彩,怎么精彩、怎么活。”

 

来到长江,他期待在校友俱乐部、戈壁等活动中,找到自己更精彩的人生。

 

 

“ 充满理想但没走成的人,

我是深怀敬意的。”

 

企业家里有梦想家,自然也有现实主义者,陈斯觅是后者中的一员。科研出身,从小梦想是做科学家的他,依旧对充满理想的人胸怀敬意。

 

 

在陈斯觅看来:他们是探路者,即便没有成功,但他所踏足的这条蹊径未来总将有人能走成的,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是为理想或者说为社会前进所付出的代价,我们总该对先驱者致以感激与敬佩。

 

 

每当失败,企业家是如何处理低落情绪的?他们是否曾因现实不符合想象而心生怨气?陈斯觅说,失败是太正常不过的小事。

 

“甚至我觉得我们永远都在经历这种低落,因为你理想中的生活、理想中的发展与你的预期永远不符,我觉得这倒无可厚非。其实我们能做的就是遵循自己原来想要的路,希望得到最好的结果,但对于剩下的事情,我们无法期望太多,尽人事听天命,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失败是成功之母,书上说的是对的”

 

成功从来都是一个很难量化的形容词,尤其是越来越难以财富衡量成就的当今社会,对于企业家来说,金钱和价值孰轻孰重?

 

曹光客给了我们一个很朴实但值得深深品味的答案。

 

 

“以我这么多年从业经验总结来看:我总是会让自己看清当下工作的目的。从一开始工作的梦想和目的就是赚更多的钱来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

 

到现在,我在公司一步步走到管理岗位,甚至成为决策者,现在更多的考虑下面这么多同事、这么多员工、我们身后的这么大一个平台,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心维护,需要坚持,我们希望通过企业这个平台,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大家都能够生活得更好。”

 

而长江则为企业成长得枝繁叶茂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所强调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商学院,正带领着像曹光客这样的企业家们让其各自的企业生态变得更好,还通过商业向善让社会更幸福。

 

从挣钱到承担社会责任,不止是曹光客一个人的成长路径,更是无数企业家梦想生根发芽,直至升华的过程。但这看似是成功者的回顾,假如面临失败,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被打击的理想?

 

就此,我们也询问了申请人身边创业者的成功概率,他们中的大多数坦言:“成功依旧是小概率事件。”曹光客说,“假如量化的话,10个里面估计最多就1个成功。”不过他也总结了这十分之一成功背后的精神,即是坚持。

 

 

“创业肯定会有失败。当然失败有时候会把一个人打死,但只要希望尚存,我相信坚持下去总有机会成功。包括我们企业,也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各种挫折失败。但现在我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坚持下来了,而且经历了这些失败以后,我们更有信心去面对新的挑战。”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书上说的话是对的。”

 

 

商场就是这样残酷,时刻都有危机四伏,为了巨大的利益,生死存亡之际,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于是理想似乎变成了一个很飘渺的词——当生存问题切实摆在眼前,有多少人能去优先考虑理想呢?

 

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Nothing’s impossible’这些一个个从小理想发愿、最终成长为大事业的故事,依旧在告诉我们:“有时候,做做梦或许将带给你意料外的收获。”

 

那么,当现实与理想碰撞,你会做何选择?

相关信息Related information

项目优势更多 >>

  • 01

    贯通中西享誉全球 的教授团队

  • 02

    全球引领的 中国商业管理洞见

  • 03

    全球视野与面向 未来的格局境界

  • 04

    汇聚广泛影响力 的商界校友网络

  • 05

    率先引入人文课程 倡导公益与社会创新

  • 01 贯通中西享誉全球的教授团队

    作为一所“教授治学,研究立校”的学术机构,长江商学院吸引了一批享誉全球学界的全职教授。他们绝大部分获得了哈佛、耶鲁、斯坦福、哥伦比亚、沃顿等世界知名商学院的终身教职,并为各自研究领域中的知名讲席教授或学术领头人,长江教授屡获学术大奖累计超过70项,以华人为主的专职世界级教授团队与企业家学员“教学相长”,打造了长江商学院深厚的学术影响力。

  • 02 全球引领的中国商业管理洞见

    依托全职教授团队及研究立校的办学理念,长江商学院对中国商业与管理问题进行了原创、独立、系统、深入且具前瞻性的研究,形成了创新引领的洞见(Insight)与远见(Foresight),这些研究结论与观点拓宽了中国企业领军人物的视野、思维、境界、格局,带动了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三位长江商学院教授曾鸣、陈龙、廖建文相继加入中国知名互联网公司,出任首席战略官,在中国管理教育界乃至世界商学院范围内都实属罕见。

  • 03 全球视野与面向未来的格局境界

    秉承打造全球新一代商学院的愿景,长江商学院在夯实中国经济和管理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积极为全球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在科技创新时代,长江商学院先人一步整合全球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梳理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内容,与EMBA同学共同将新科技商业化,保持面向未来的领先地位。凭借学院与近40家全球知名院校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长江EMBA学员在学期间与毕业之后,可以长期持续获益于独特的全球学习生态。通过全球视角,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注重培养EMBA学员的全球视野、思维模式与资源整合能力。

  • 04 汇聚广泛影响力的商界校友网络

    长江EMBA项目已招收10000余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海内外优秀企业家,95%以上为企业核心决策层,无论从地理分布、行业构成还是公司类别等方面,均呈现多元化、高层面的特点。长江商学院为遍布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校友搭建了深具价值与影响力的终身学习交流平台。长江的超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帮助长江商学院学子从认知的深度到视野的广度都会跃升到新的境界,互学共创真诚分享,为EMBA学员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强有力支持的案例俯拾皆是。

  • 05 率先引入人文课程,倡导公益与社会创新

    长江商学院倡导企业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重视企业家精神品格的塑造与培养,强调践行“强者的有为”。
    ● 人文课程:作为全球管理教育创新的引领者,长江于2005 年将人文课程系统地引入管理教育,突破传统商学院的教学体系,设立长江商学院人文商业伦理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合作,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课题,弘扬历史观与长线思维。构建人文与商业伦理课程体系:涵盖天、地、己、群四个维度,超越古今中西之辩,跨越理性和精神之分;尊重现代科学的专业分工以保证学术性。
    ● 社会创新与公益责任:率先将公益学时纳入管理教育,并将“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设为每一位EMBA学员必修的课程。同时,长江EMBA设立公益奖学金,已吸纳数十位中国公益界领袖汇入长江。时至今日,长江校友在弘扬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变革,助力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方面做出诸多探索与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