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1月16日
成为一个优秀的投行人才有多难?有人用了一系列的定语来描述:强大的人际交往能力、出色的学习与逻辑思考能力、良好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知识、充沛的创造激情、饱满的成功信念等等。从长江商学院MBA毕业,进入联合证券投资银行总部上海业务部担任项目经理,郑涛觉得自己离这些描述更进了一步。
一个机会带来的转折
获得法律、企业管理双学士学位,毕业后,郑涛去了某大型国有银行负责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了三年,郑涛的努力和成绩在银行上下广受认可,也因此获得一个晋升的机会。虽然这个机会最终与他擦肩而过,却以另一种方式改变了郑涛的未来。
当时,郑涛所在银行省行决定在各分行进行储备干部选拔,郑涛因表现突出被推荐参加选拔考试。他的考试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面试时一位领导甚至表示说银行就需要这样的人才,“一定会提拔他”。但最终,他却被人力资源部以资历太浅、经验不足为由拒绝了——在这里,论资排辈似乎更重要。
经此一役,感觉已在该行接触到天花板的郑涛辞了职,开始一心备考长江商学院MBA。81年生人,仅仅工作了三年,读MBA是否为时尚早?郑涛表示,选择读MBA,工作时间长短不是你考虑的主要问题,衡量的关键是职业是否遇到了瓶颈,是否确立今后的发展方向,能否通过MBA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
投行人才是怎样炼成的
郑涛说:“进入投行或者咨询行业恐怕是MBA毕业生向往的选择之一,不菲的薪资固然是其中一个因素,最重要还是商学院教给你的东西这里都能派上用场,这恐怕也是为什么华尔街投行那么喜欢招MBA的原因。”因为“MBA具备相当的金融知识,能够熟练运用金融分析工具,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
除了对知识和技巧的高要求外,投行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也是极大的挑战。郑涛粗略算了一下,短短入行4个月,需要接触并深入了解的行业已经有七、八个。此外,由于接触的都是企业的老板和高层,“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缜密的思维能力、好的沟通能力,你可能根本不知道怎么开口”。他的一个投行朋友就曾向郑涛诉苦:在和一企业董事长面谈前,他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结果第一次两个人聊得还算愉快,第二次话说到一半就发现他已经跟不上对方的思维了;到第三次,干脆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可见,要适应投行的巨大挑战,快速采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和抗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对郑涛而言,经过长江商学院MBA这个训练营,“所有的问题都已不是问题”。长江有多名教授在金融领域造诣精深,如来自康奈尔的黄明教授、普林斯顿的梅建平教授、伯克利的曹辉宁教授等,他们对于国际先进金融体系和本土金融环境的深入剖析和贯通,为郑涛在投行服务于国内中小企业、新兴企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郑涛还记得,由于长江MBA要求严、学业多,在长江的一年中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要吸收,天天做功课到深夜一、两点是常事,学习节奏快,教授要求又高,又要不断在模拟实战中接受来自同学的碰撞,对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磨练。
温暖有力的后盾
虽然进入投行领域时间还不长,但郑涛对自己的效率比较满意。这主要得益于其收集信息的便利性——有整个长江MBA甚至是EMBA的信息网络作为有力后盾,当有什么需要了解或寻求资源时,往往一个电话打出去,学校或者同学很快就伸出了援手。
例如前段时间郑涛接手一个垃圾焚烧发电的项目,这是一个较新的行业,专业技术和制度他都一无所知,光是行业信息收集都够他受的。时间有限,郑涛于是向一个证券业工作的MBA同学求助,对方很快就发了份关于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报告过来,“有了朋友的帮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工作起来的顺手度可能比一些有三、四年经验的老投行还高。”
朋友,这是郑涛非常乐意谈起的词汇。长江小班化的授课使同学之间有机会充分交流、了解,并由此建立起了信任,由信任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彼此愿意守望相助。这种坦诚相待、真情以对的故事实在太多,郑涛谈起来,还觉得许多片断似乎还在眼前,信手可以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