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4日
|
||
综述
体制求变,中国MBA改革已经开始
今年是哈佛商学院建院100周年,在MBA百年纪念这样一个契机下,中国许多知名高校酝酿已久的MBA教育课程改革相继提上日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课程改革强调MBA要上足“软课程”,因为这些软技能课程对于培养未来领导者必备的能力、认知、品格等将起到极其重大的作用。复旦MBA项目在今年上半年 就对现有MBA教学体制进行了大规模改革。改革内容包括:压缩教学课程;加大选修课比重;缩短课程课时;增加实践类课程。中欧国际商学院的MBA课程改革 强调更多关注中国,整合多领域课程和加强软性技能和分析能力等。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已经提出了新的MBA培养方案,进一步论证和完善后,新方案将在 2009年实施……
在MBA百年之际爆发的金融风暴中,有人将矛头指向了MBA教育,认为MBA培养的学生造成了这次华 尔街金融危机。这种矛头的指向合理吗?此次金融危机是否促动中国各大商学院反思并进行相应的改革?也有人提出,中国MBA教育在课程上进行改革是不得已而 为之的举动。是这样吗?而这些课程的改革是否带动了师资、教学方式的相应改革?
宏观
MBA改革的动力在于解决自身问题
MBA教育在中国经历了18个春秋。1991年刚刚申办的时候,只有9所,现在已经有了127所MBA院校。截至2008年9月,全国累计招收MBA学生21.2万人,其中10万余人获得了MBA学位。
不过,在华尔街金融风暴中,有人将矛头指向了MBA教育,认为是MBA培养的学生造成了这次华尔街金融危机。矛头的指向是否合理?此次金融危机是否促动 中国各大商学院反思并进行相应的改革?长江商学院MBA项目助理主任钱琳霖认为两者关系不大。她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在短期内的不景气造成就业市场竞争 激烈,对MBA学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了;另外,中国MBA教育大多仍沿用传统的大学和研究生教育方式,对MBA教育本身的规律、需求等的认知,以及在课程设 置和师资能力等方面都很滞后,这应该是这股改革浪潮的根本动力。
中国MBA教育进入理性调整阶段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MBA主任王远怀则表示,无论这种归咎MBA的说法是否科学,重要的是商学院有责任面对危机并寻找应对危机的解决方案。实际上,不仅 是金融危机让商学院进行反思,“三鹿奶粉”事件以及其它的危机都促使中国商学院对商学教育进行思考,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企业公民的 概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广外大MBA教育中心的吴易明教授也认为,我国的MBA发展速度非常快,现在需要总结、回顾,可以说已经开始回归理性,进入理 性和调整阶段了。
微观
经济发展促进MBA教育改革
从 微观层面来分析,中国各商学院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看到了MBA教育在认知、课程设置、师资和生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掀起了此次改革的热潮。中欧 国际商学院表示,MBA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这十几年间,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也带来了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随着经济和市场 的发展,公司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商业领导者具备敏锐的商业嗅觉、透辟的分析能力和优秀的跨职能管理及决策能力。此外,跨国企业和 本土企业发展的规模和步伐也要求商业领导者要与时俱进,在动态的环境中敏锐地把握企业成长的契机。这是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都需要具备的素质。
A
课程设置
质疑:受现实制约,课改重在总结问题
针对此次改革,也有人提出,中国MBA教育在课程上进行改革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体制改不了,师资改不了,生源改不了,很多事情都改不了,于是只好从教 学的内容上去改。对此王远怀认为不应该如此消极地看待。他认为,美国MBA有百年的历史,而中国只有18年的时间,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不一样,发展速度也 不一样。中国MBA的发展会受到一些现实因素的制约,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培养最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我们追求的主要目标。课程的改革是在总结过 去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学生的实战能力训练不足、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够到位等等,为提高培养质量做出努力。
问题:孰重孰轻把握不当
谈到其中存在的问题,钱琳霖说:“其实关于中国大多MBA教育项目在课程设置上的缺陷,大家都有一定的共识了,因为跟国外一流MBA,以及市场的需求一 对比,问题非常明显。主要来说有这么几点:课程内容上重书本理论轻企业实践、教学方式上重填鸭式轻案例分析、师资和研究上重跟踪西方成熟理论轻新兴市场原 创性、教学思想上重经济实利轻人文精神和文化沟通、学生培养上重职业经理方向轻创业精神和实务。另外还有一点不是课程本身但与课程设置相关的,那就是传统 MBA教育重课堂教学,轻课下的企业交流、项目实践和专业的职业发展指导。”
“当然,这些问题主要在传统大学的商学院中 比较明显,像长江商学院这种新式独立的商学院,因为从一开始就向西方一流商学院看齐,避免了这些国内普遍性弊端。”钱琳霖补充。王远怀则认为,MBA核心 课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值得探索的是如何整合和寻找较好的教学模式。选修或方向性的课程,特色不明显,实战训练不够。
趋势:改革需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企业
对于课程设置改革的趋势,钱琳霖认为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面向经济发展变化的需求,面向中国新兴市场特性的需求。一方面要向西方 一流商学院学习,另一方面要结合中国的新兴市场特色,进行课程设置。我们要学习西方MBA教育的重案例分析、重实践和沟通,同时又要结合中国企业市场特 点,相对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重金融和咨询类人才培养,我们可以更多地注重实业类和创业类人才的培养。
吴易明表示,改革的思路一定要以特色为基础,以定位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商学院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特色,寻求差异化突破,才能取得成功。王远怀则认为,MBA课程设置的改革应该朝着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操能力,适合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的方向前进。
不过,中国MBA的课程设置经历了18年的变化,也存在一些值得肯定和推崇的地方。季丽浩认为第一是体制内的MBA教育,服务于市场变化的改变是值得肯 定的;第二则是一些比较好的MBA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值得肯定。王远怀也认为,值得肯定的是我们一直在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寻求改变。
B
师资
师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最大的发展障碍
2005年5月,《每日经济新闻》第一次发布MBA就业调查报告就曾指出,师资将是制约我国商学院未来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吴易明认为,这一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将是制约MBA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国内大多数体制内商学院虽然也拥有较大自主权,但是在人事任免、资金使用 等环节上还是缺乏灵活的市场机制,同时,国内师资市场还没有形成,在北美,教授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其次,以教授为主导的内部氛围在许多商学院还无法实行, 行政占据主导地位还普遍存在。
钱琳霖也表示,中国MBA教育的主体、传统大学的MBA教育,一方面不得不继承了大量传统 式的教育师资,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寻求引入真正适于MBA教育的人才,如国外接受教育或参与教学的师资。但好的MBA师资人才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国内绝大多 数高校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践经验尤其重要,师资改革需要良好的体制和宽松的环境
王远怀则认为,中国MBA教育在师资方面欠缺的主要是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的编写。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师资的社会实践有了很大提高,不少老师给企业做咨 询,当顾问和担任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据介绍,中大管理学院还特别注重引进业界专家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很好地弥补了师资这方面的缺陷。
而同时,中国各所名校相继对MBA教育出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也将会对师资和教学方式带来新的挑战。钱琳霖认为对国内传统高校来说,师资方面的改革尤为艰难,因为这会牵涉到体制问题,要有一个良好的体制和宽松的环境才能保证吸引和留住真正的人才。
吴易明认为,中国商学院教师知识丰富,但多数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国外商学院教授在MBA教学方面有更好的传统。在她看来,如何打造本土化的师资,使之成为国际化师资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C
生源
一窝蜂式的书面联考埋没了真正的好苗子
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院校,在面对生源这个问题上的共识就是:如何选择正确的管理教育的对象。
钱琳霖认为MBA的招生要找到最合适的申请生源,就要注重语言沟通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考察,以及通过实际面试考察申请人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发展潜力。这 些实质能力的考察,通过一窝蜂式的书面联考,是很难进行的。另外,这种考察方式,也阻碍了那些真正好的苗子,所以国内一流的申请人才,都想通过考GMAT 的形式就读国外一流商学院,以及长江和中欧这样的中国新式独立商学院。
录取的科学性需加强
事实上,中国内地127所提供MBA学位教育的体制内院校应该都会羡慕独立商学院。吴易明说:“目前的考试制度(科举式)不科学。应该采用更为有效的录 取方式和测评工具。”王怀远也表示,因为MBA是全国联考制度,招生遴选制度的差异主要在复试方法上。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在这方面加强了录取的科学性,为录 取有丰富管理经验、有管理和领导潜力的考生提供了可能。
同时钱琳霖也指出,现在报考MBA的生源越来越年轻化。MBA教学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和年轻人的特点,注重网络工具的应用,案例方面也需要与时俱进,增加一些原创性的本土案例,更加贴近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