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5月10日
华尔街再掀裁员风暴
中国经营报 作者:徐瑾
华尔街仍旧不太平
继花旗和美林分别表示再度裁员9000人以及3000人之后,新一轮裁员大潮即将掀起,并且裁员部门从抵押贷款和固定收益部门蔓延至整个投行业务,市场预计投行领域裁员额度在15%。
猎头公司Battalia Winston的合伙人Jo Bennett表示,此次裁员将会超过10万人,幅度超过IT股泡沫破灭的2001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对华尔街雇员此刻心情最好形容。
割肉就要割干净
“瑞银将不再向所有人提供所有投行服务。”面对因超过380亿美元次级债损失而愤怒不已闹分拆的股东,瑞银CEO马赛尔·罗内尔(Marcel Rohner)在4月23日巴塞尔的股东大会上如是表示要削减投行业务。当天,一手创立投行部门的马赛尔·罗内尔于本次会议上宣布辞职,继任者表示将建立“精简银行模式”,市场预计裁员要超过1500人。
瑞银是受次级债冲击而损失最大欧洲投行,而华尔街的投行次级债减计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面对不堪重负的损失,投行不得不通过裁员以缓解短期内的成本压力。
2006年华尔街的天价年终薪酬引得不少艳羡目光。如今,不少雇员则处于惶惶不安之中。“金融机构没有厂房设备机器,最大资本是人力,一遇到市场不好,只能裁员。我前几天在美国开会,一起开会的人接了个电话,就被通知一个部门都裁了。” 刚从美国归来的长江商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曹辉宁博士认为华尔街大规模裁员每隔几年就有一轮,司空见惯。
在新一轮裁员前,各大投行已有裁员,花旗已经裁员4200人,美林裁员1000人,瑞银1500人,雷曼兄弟裁员更高达19%,而受次级债危机冲击较小的高盛也宣布全球裁员5%,最为严重是被摩根大通合并的贝尔斯登,分析师估计1.4万中有一半的人可能将失业。
根据《金融时报》报道,如今,美国各投行由于复杂的结构性产品投资遭遇大规模资产减计,成为裁员重灾区。根据了解,裁员主要集中于欧美市场,后台部门首当其冲。
曹辉宁告诉记者,按揭、证券、固定收益、资产证券化、债务担保证券等部门将成为裁员大头,“没有业务只能裁人,割肉就要割干净。不过因为亚洲经济在全球来说都比较好,在亚洲不会大批量裁员。”
根据去年12月猎头公司Challenger,Gary&Christmas的一份报告显示,2007年前11个月美国金融业总共裁员14.6万人,是2006年的三倍,打破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裁减12万个金融业职位的历史纪录。如今市况冷淡,不少员工不仅难以找到新工作,而且一生的积蓄也随着公司股价低迷而消失。
“公司领导人把他们带上这样的道路很可怕,他们一辈子就可能白干了,但是如果采取诉讼的话,只能走破产程序,可能一分钱都没有。”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如是表示。
花旗加紧自救
牵一发而动全身,太平洋彼岸的风云也牵动亚洲市场人士变动,就在瑞士信贷表示聘任贝尔斯登前亚洲区企业融资部门主管郑建龙(David Cheng)为该公司大中华区企业融资部负责人之后,花旗中国终于宣布悬空七十天的中国区新帅人选欧兆伦。
欧兆伦将向花旗亚太区企业及机构客户业务首席执行官麦睿彬 (Robert Morse) 和花旗亚太区消费金融业务首席执行官鲍史汶 (Stephen Bird) 汇报。此前,在花旗任职达二十四年之久的欧兆伦在香港负责花旗亚太区商业银行业务。该项任命将待有关监管部门批准后正式生效。此前花旗中国CEO施耐德于2月13日提出辞职,并转任星展集团CEO。
2008年,对于花旗这个美国最大的金融集团来说并不太平,从爆出四季度财报亏损98.3亿美元的财报巨亏,导致CEO下课。2007年12月上任的CEO潘迪特一直强调花旗将集中于核心业务以及剥离非核心资产;同时,花旗全球六大业务部重组为四大业务部门:亚太业务部、中欧和东欧业务部、西欧、中东和非洲业务部、墨西哥和拉美业务部;零售集团也拆分零售银行和全球信用卡两个独立部门,均由CEO潘迪特直接领导。
花旗集团在一季度报告宣布净亏损51亿美元,每股亏损1.02美元,与次贷相关的减计高达160亿美元,亏损低于市场预期,目前花旗次贷减计资产为372亿美元,居华尔街投行之最。同时,花旗宣布在此前裁员4200名的基础上,在第二财报季度再度裁员9000人。消息人士表示,花旗重组最高将裁员10%,目前花旗全球雇员为37万人,这意味着波及人数最高可达3万~4万人。根据记者了解,目前花旗在亚洲证券等部门将要裁员,但中国零售部门仍要扩招。
西风东渐?
“投行中最重要就是年终奖,但是今年我的一些华尔街朋友年终奖都还没拿,就打电话问我中国有没有发展机会。”早在2007年末,次级债危机还没有完全暴露时,谢国忠曾如此调侃,但是随着事态恶化,这或许正在成为现实。
华尔街的华裔雇员为数不少,如今部分已经待业。不少人士乐观认为对于金融人才稀缺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个“逢低买入”的机会。据悉中投、中金等国内机构已经向这些华尔街投行人才伸出橄榄枝纳贤。
“事实上,我们收到的华尔街简历并没有外界传言的那么多,而且这些人才其实在中国机会并不多。”一家猎头公司成员对记者表示,目前除了QDII基金类人才比较对口之外,内地能够提供给这些不谙熟本地市场、没有当地人脉的华尔街人才的岗位并不多,薪酬也没有可比性。
“中国的薪酬还是没有国外高,但是平台并非海外可比,海外机构的副总裁多如牛毛。这点也许可以吸引到相应的人才来中国,即使对内地情况不熟悉,但也可以帮助中资机构进行海外拓展。” 曹辉宁相对乐观,但他也表示基金人才是最为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