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05日
长江商学院09级MBA新生中国际学生占到了28%。多元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学生们组成了长江MBA独具活力的学习环境。《北京晚报》教育周刊专访长江09级国际学生Charles 和Karim,讲述他们选择中国、选择长江的有趣故事。
原文发表于《北京晚报》2009年11月3日38版教育周刊
老外在北京读MBA
十六年前,一部讲述赴美留学热潮中北京人故事的《北京人在纽约》红遍了大江南北。剧中主人公怀着对美国的无限向往踏上了纽约的土地,成为那个年代留学生争先恐后地移民、奋斗和挣扎的真实写照。
变化总在无声无息之间。十六年后,为了实现心中的“中国梦”,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到中国留学、淘金。眼下,当很多中国学生都盼着拿一个“洋MBA”的头衔时,国内本土化的MBA课堂上却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洋面孔。
好奇与机遇
让老外“乐不思蜀”
一个月前,美国人查尔斯来到长江商学院攻读MBA。在此之前,他在美国拥有着一份令人羡慕的经历和工作: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从事了十年的技术工作, 而他的职位是优化搜寻战略专家。
查尔斯说,他第一次来中国是在2004年,当时他是来中国旅行,去了北京、上海还有香港。“我发现这里的一些东西很不一样,很多事情对我来说非常不同,是 我在原来的生活中从来都没有想到过的,这些新鲜的东西令我觉得非常神奇。从那时开始,我就产生了来中国发展的想法。”说起第一次来中国的印象,查尔斯表 示,“这是一个飞速发展中的国家,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中国人总是能很快地适应这些变化。”
查尔斯现在的同学卡里姆是个有着埃及血统的英国人。9年前,刚刚19岁的他初次来到中国的珠海,“我在珠海呆了6个月的时间,之后我便决定继续留在这个地 方。”那时,卡里姆刚刚收到英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暑假里的这次异国之旅彻底改变了他命运轨迹。“我打电话给学校,希望将我的入学时间拖延一年,但一年 后,我还是离不开这里,最终只能放弃那边的学业了。”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友好和随处可见的机遇让卡里姆整日乐不思蜀。“我到中国后有很多朋友都主动帮我, 和我交流,而在英国,没有谁愿意跟陌生人说话。”
“中国学生
没必要到美国上MBA”
在很多人眼里,海外的MBA含金量要远远高于国产的MBA。但查尔斯却认为,在美国,有太多人在读MBA,从某种意义上来说,MBA的价值已经降低了。“我认为美国的MBA教育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时期。”
查尔斯说,中国比起美国有很多的不同。美国的教育是“道路化”的。在美国,每个年轻人都在挖空心思想怎样过SAT(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想着如何选择一 个好的专业,让自己一辈子都有保障。无可厚非,大学是通向事业成功的一条路。从你选专业的那一刻开始,你的事业甚至人生就已经被确定了下来,之后只要把学 业完成,找个好工作,一辈子就是这样了。
但查尔斯一直不相信生活就是这样,所以他一开始其实很抗拒读MBA,他担心自己会变成一个职业经理人,像其他所有人那样沿着设计好的路一直走下去。然而, 这一切的转变都源于他的中国之行。当查尔斯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便感受到中国的不同,他觉得如果来中国读书,便不会走上程式化的道路,他说:“中国的教育与 美国很不同,这种教育方式很独特,对我来说,这是全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而这种模式更符合我的性格,能够极大地满足我探索的欲望。”
而在上海餐饮业打拼了8年的卡里姆有了想离开这个行业的念头。“经过这几年在商业领域的摸索,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遇到了问题,比如当企业变大时,怎样去 管理?从长远打算来说,我需要理论上面的支持。”当谈到为何选择中国的商学院时,卡里姆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我的生活在这里。”卡里姆更是直言不讳地表 示,中国学生完全没有必要到美国上MBA,因为中国的商学院更了解中国的商业,也能提供学生在商业圈内的各种实践和交流的机会。
跨越文化差异的“暗礁”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向来是留学生们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到中国一个月,查尔斯坦言,他还没有完全适应中国的生活。究其原因,他用了一句相当地道的普通话回答: “因为我不会说普通话。”语言方面的障碍时常令查尔斯感到困扰,有时他想表达赞美、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或者是想婉转表达自己的意思,却不知道应该怎么说合 适。卡里姆初到中国时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他认为沟通始终是横亘在他与中国人之间的一条鸿沟。但是经过两年的努力学习,卡里姆现在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我没有选择,想要在这里发展,必须会说这里的语言。”
除了语言障碍,查尔斯还对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感到不太习惯。“我刚来的时候和中国人交流起来会有误解,有时候别人想帮我的忙,这在中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是 在对我表达诚意和热情。但是在美国人看来,我们会认为不让别人插手自己的事情是一种礼貌。我经常会遇到有很热心的人对我说‘我来帮你做这个,来帮你做那 个’,我却只能统统都说‘不用,谢谢’,久而久之,我开始觉得自己这样做是不是不太礼貌。”
对此,卡里姆也感同身受,尽管他在中国呆了9年,但他还是没有完全融入中国的社会。西方文化的意识和理念似乎都已经根深蒂固在他的心里。他说,东西方文化 的差异还表现在家长的教育理念上。在中国,家长给孩子设计未来的道路,因为他们想控制孩子的生活甚至是未来的命运,在中国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家长还把他 们当成孩子看待。但是在西方,家长更希望孩子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人生,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到18岁时,孩子就已经长大成人,这个时候必须要自食其力,不能再 依赖父母。
希望毕业后能留在中国
曾有一句流传甚远的民间谚语,“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恰恰相反,在查尔斯的眼里,这句话却可以翻译为“中国的机会比外国的多。”在北京的学习和生活才 刚刚开始,查尔斯现在已经做出了留在中国发展的计划。他打算继续在电子商务行业发展,他说:“毕业后我可能会加入一个中国公司,我想帮助公司获得更广阔的 世界眼光,帮助公司更加国际化。”
查尔斯说:“我正在学中文,中文的确很难,但我并不害怕。我觉得我目前最大的障碍是发音,我需要慢慢适应中文的发音。”对于中国文化,他表示,自己目前接 触的还十分有限,不过随着中文的逐渐进步,他正在逐步了解中国的艺术。而在此之前,查尔斯还特意了解了佛教文化,还学习了冥想和禅坐。可在所有的中国文化 当中,最为吸引他的还是饮食文化。卡里姆则计划投身绿色能源的领域,他认为,中国人正接受着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外国人也在慢慢了解中国。“金融危机让西 方的经济不堪一击,而中国商业的尝试和实践显然更加健康。”这位19岁就来到中国,21岁就当上了上海最流行餐厅经理的英国小伙,用中文告诉记者,“我从 不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也绝不会回头看。我知道中国的发展是无限的,因为今天的时代已经变了。”
记者/党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