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滕斌圣教授最新文章 游击战:民族品牌的另类取胜法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13日

可口可乐对汇源果汁的收购要约,三月底就要到期了,如果商务部的反垄断审查到时候还没有明确的结论,这桩买卖看来就得黄。这几个月来,凡有人问我对此事的看法,无论课上课下,我都表示谨慎悲观。

原因很简单,徐工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尽管凯雷把股权投资比例节节下调,从85%到50%到45%,2005年10月签的收购协议始终无法获得监管部门的首肯,最终在2008年7月协议过期,自动失效。巧妙的是,监管部门从未正式裁决,仅仅用一个“拖”字诀,就把一场公关危机消弭于无形中。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正式反对会有损我国投资环境的形象,而批准又无法面对蓬勃的民族主义情绪。贱卖国有资产的潜在罪名,聚焦在镁光灯下,谁敢拍板?

汇源不是国有资产,但我并不因此而乐观,因为经济民族主义的浪潮席卷之下,资产性质不再重要。有人曾指出,汇源、蒙牛等企业,有的完全在境外上市,股东主要是老外,有的在境外注册,其实都不算十足的中国企业,但也许这种差别太细微了,不妨聚齐在“民族名牌”大旗之下。

民族品牌的确切定义虽然不一,但大体是指在中国市场成长起来的本土品牌,虽然背后的资本支持可能来自海外。这样的品牌,这些年来落入外资手里的,总量不算多,影响不算小,如美加净牙膏、活力28、南孚电池、小护士、乐百氏、大宝、德力西、苏泊尔等。由于这些收购多集中在消费品领域,具体形态虽然林林总总,外资的战略思维却基本一致:第一,利用本土品牌的丰富渠道资源,推动自有品牌的销售;第二,以本土品牌占领中低端市场,与自有品牌的高端市场形成互补,这样不但做大规模,同时压缩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并消除其由低端进入高端的潜在威胁。

所以,与普遍的看法不同,上述品牌真正称得上“消亡”的,恐怕只有活力28等少数,至于小护士、南孚、苏泊尔等,虽然发展的空间减少(如不再出口),但品牌在相当长时间内,并没有被“斩首”之虞,因为这并不符合外资的根本利益。不管是南孚电池之于吉列,小护士、羽西之于欧莱雅,其本意都是以本土品牌来对自有品牌作有益的补充,是其新跨国战略(transnational strategy)的重要部分。

这个战略的要点是不再追求以同一模式、同一品牌、同一产品去夺取全球市场,在主打全球品牌(如吉列的金霸王电池,可口可乐的美汁源)之余,以灵活的品牌产品策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如中端的南孚电池,汇源果汁)。这个战略在中国的运用,是多年来跨国公司与本土品牌厮杀竞争后的觉悟,代表一种新的竞争模式和趋势。而执行此战略最坚决,也最受争议的,则是达能。众所周知,达能除了收购深圳益力、乐百氏、正广和,还入股汇源、光明,与娃哈哈合资,其触角无所不至,几乎囊括了中国饮料业的半壁江山。

面对达能所代表的外资并购战,不少人如临大敌,主张用硬碰硬的阵地战,御敌于国门之外,寸土必争,坚决不卖,卖了也不批。此论可以商榷。第一,既然“新跨国战略”讲究全球品牌与本土品牌的有机互补,民族品牌就没有真正的消亡,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换了所有者,而这与中国公司在海外整体上市又有什么区别呢?

第二,中国市场不同于发达国家,还是一个高速发展,群雄并起的环境。不少品牌,倚靠一招二式,猛然崛起,迅速成为行业领先者,比如盛大、蒙牛、淘宝、分众、赛维(光伏)等,其兴也勃焉,说明我们还完全处在一个创造品牌,而不是墨守品牌的阶段。而史玉柱的点石成金,从脑白金到网游到黄金酒,所向披靡,更说明中国市场还在动荡发展期,品牌的含金量普遍不高,打造一个新品牌的成本也不太高。

在这样的市场,去奢谈什么寸土必争的品牌“阵地战”,就如同是教条主义者博古和李德指挥的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只看重一城一地的得失,却不能跳出圈外想问题,是很不明智的。正确的战略,不妨是品牌游击战,在适当的时机,如果价格合适,可以考虑出手,而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死守品牌不放。

如果出售,充分利用中国市场的广度,打造品牌相对容易的特点,在合约允许时,可以象宗庆后那样用新的品牌(如爽歪歪)另起炉灶,杀个回马枪;也可以象朱新礼计划的那样,杀向更能控制的上游果园,利用微笑曲线占得博弈上风;游击得更远的,可以象乐百氏的何伯权,成为天使投资人,扶持一批中国品牌成长壮大。

极端一点讲,中国企业若能不断创造品牌,哪怕跨国公司不断来收购,也是另一个意义上的“中国创造”,算不算是一个良性循环?是否比卖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高明?不是有那么句顺口溜,“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标准”。暂时卖不了标准或技术的中国企业,靠出售品牌,能不能跑步进入2.5流?

在美国,就有一些人,熟知思科的高度并购战略,专门成立公司开发与思科公司互补的产品和技术,一来二去卖给思科,几年就得个好价钱,回头再成立个公司去卖,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算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同理,当中国企业积累了丰富的品牌创造经验,并吸收了大量的外资,中国品牌的战略防御会逐渐进入战略相持,直至战略反攻。虽然在某些行业这一转变初见端倪,但对大局,我们要有耐心和判断的能力。

当然,我绝非主张不分青红皂白地出售民族品牌,我是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棒喝外资并购。企业家都知道,把一个企业卖出“好价钱”,绝非易事,所以不用担心外资会把民族品牌都买光了。达能多年来与光明、娃哈哈的控制与反控制之争充分说明,中国企业家对自己企业的“真正价值”,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跨国公司要来个一锅端,代价太高了。更何况我们的反垄断法新鲜出炉,从法律上杜绝了外资买断多数中国品牌的可能。

眼下的竞争形势,一些外资就好像解放战争时的国民党,将“全面进攻”转变为“重点进攻”,放弃了以自有品牌一统中国的念头,转而去获取对方若干要地。在这种情况下,将计就计,适当使用游击战,大踏步进退,去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将是中国企业的最终取胜之道。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尤其如此。当一些美国人开始呼唤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如果以经济民族主义跟着瞎掺和,那是蠢人之所为,搬起石头砸自己。中国经济这30年的发展,深深得益于全球的开放经济。在这个时候动摇,以保护民族品牌之名,行排斥外资之实,将是十分健忘和短视的。

(文章后半部分发表于《北大商业评论》09年3月号)

 

关于长江商学院

长江商学院成立于2002年11月21日,是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建立的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为国际管理教育协会(AACSB) 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 (EFMD) 成员,并获得AACSB和EQUIS认证,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工商管理硕士授予单位”(含EMBA和MBA)。学院总部位于北京,现设有工商管理硕士项目(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项目(EMBA);企业家学者项目;高层管理教育项目(EE)及全球独角兽项目。

长江商学院以“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 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全球价值对接能力及全球担当、具备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的世界级商业领袖”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全球新一代商学院,通过新视野、新思维、新格局、新境界与新商业文明,培养重视社会创新的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为全球重大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