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周春生教授《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此轮通胀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28日

编者按:

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此话不假。从2003年到2006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连续四年的“高增长、低通胀”。2007年通胀开始抬头,但最后11.4%的增长率还是让人印象深刻。在1月CPI上涨7.1%之后,政府提出了CPI全年涨幅4.8%的目标。但在2月CPI上涨8.7%的数字公布后,众多机构都上调了全年的预测数值,大部分都高于4.8%。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也坦言,“实现这一目标是不容易的”。

也许,现在对于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来说,最重要的将是搞清楚通胀的原因和程度,下定决心遏制通胀。

众所周知,衡量通货膨胀率的物价指数包括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GDP平减指数。通常人们把CPI作为观察通胀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因为这一指标和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不容乐观的食品价格

继2008年1月CPI涨幅创出1997年以来的月度新高达7.1%后,2月份CPI涨幅再创新高,达8.7%。从CPI的八大类别构成中来看,2月份CPI的高企,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所致,其对CPI上涨贡献度约为90%。而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则主要是雪灾以及春节等因素所引起的。相比春节消费增长所导致的物价上涨惯性,雪灾的影响将会更长一些。今年年初,我国南方多个省份遭遇了50年罕见的雪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77亿亩,绝收2530万亩,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今年的粮食收成面临巨大的考验。由此也可以看出,今年CPI难以大幅回落。

另一方面,从全球的范围来看,生物能源的发展以及农产品作为工业企业原材料需求的增加,使得农产品价格仍将维持稳步上涨的趋势。根据国家粮油中心数据,2007 年中国玉米年度总消费量预计达1.430 亿吨,工业消费预计达到3100 万吨,占比达21.7%,较上年度提高350万吨;2007 年国内豆油年度总消费量达到930万吨,工业及其他消费预计达到80万吨,占比8.6%。同时,国际农产品价格对于国内输入性的价格上涨也存在较大压力;根据农业部2007年12月份的数据,美国玉米到岸税后价比同期国内玉米到港价每吨高出700 多元;12月份美国墨西哥湾,硬红冬麦到岸税后价比同期国内优质麦运到销区的批发价每吨高2000多元;据测算,12月下旬,山东地区进口大豆税后价比当地国产大豆采购价每吨高300元左右。国内外的价差对国内价格上涨的压力很大。

此外,从国际供求关系看,世界谷物储备减少,全球粮食市场供给趋紧将支持价格趋势性上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1月13日发布报告预计,世界谷物储备将降至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全球粮食市场供应趋紧、价格高企的局势短期内难以缓解;生物燃料生产在近一段时期“吃掉”了近1亿吨谷物,成为谷物市场重要的消费源之一。其中,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玉米约为9500万吨,占世界玉米消费总量的12%左右。

综合来看,在农产品生物能源方面的应用、雪灾及PPI上涨压力等各种因素的推动下,未来我国的通胀压力仍然十分艰巨。

内外因素下的多重通胀压力

笔者分析认为,目前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房地产价格上涨

虽然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流动性过剩,但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在本轮通货膨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导致本轮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这场始于2006年的通货膨胀,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就是全国各大城市的房价涨幅惊人。

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以深圳为首的很多城市房价都上涨了100%。与房价紧密联系的是地价,而与地价紧密联系的是地租,地租又是构成商品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制造商的角度来看,房价的上涨最终会导致地租的增加,而制造商是以获得利润为前提,这必然促使商家将房租的成本通过商品价格的上涨转嫁给最终的消费者。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这就推动了通货膨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其次,房地产税费“多如牛毛”。

在房地产的价格构成中,建筑成本占30%-40%,地价、税费及开发商利润占到60%-65%左右。如果开发商的利润和土地出让金占15%-20%,那么剔除这部分后,房价构成中各种税负比重就达到了40%左右。房价快速上涨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地方政府向居民征税。居民的生活成本提高了,自然要求提升工资,在和谐社会的氛围下,工资上涨的趋势将不可逆转。

再者,在当前负利率的情况下,富人们急需为自己的资金找到保值增值的途径,房地产强大的保值增值功能加速了其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样会进一步促使房价的上涨。并且在通胀持续的情况下,房租的上涨不会停止。

房地产是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之间重要的传导渠道,其价格的上涨首先带动了钢材水泥产能的扩张,城市的扩大也使通勤距离拉长,交通更加繁忙,更多家庭选择购买私家车,从而加大了对煤炭、铁矿石和石油等资源品的消耗,而目前国内根本无法满足这些资源品的消耗,所以资源品对外依存度的上升又给国内带来了很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最先提出——编者注)可知,通货膨胀是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保持低失业率的代价与成本。

现今肉类等食品价格的上涨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下降,较大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力。本来就已很低的工资难以维持工人的最基本生活需求,迫于生活压力,提高工资的呼声会越来越高。政府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控制物价的上升,另一方面不断出台宏观调控政策来试图平抑物价。众所周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开放竞争的。但现在已经有了最低工资的管制。从经济学上来讲,一种政策的实施必然会引起或刺激其他经济问题的产生,必然要牺牲其他宏观经济目标来为这种政策的后果买单,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此则意味着,最低工资制和新《劳动合同法》等政策措施,一方面保障了社会普通居民的利益,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利益,另一方面又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进一步上升,最终走入“工资——物价螺旋”(“工资——物价螺旋”意指当物价开始上涨时,工人会要求提高工资,由此导致生产成本提高,进而导致物价进一步上涨。物价上涨后,工人又会要求进一步提高工资,由此形成“工资——物价螺旋”——编者注),通货膨胀将更加严重。

总的来看,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只能对宏观经济的一个或几个部分产生作用,而在政策的执行中要以其他经济目标为代价,这也验证了“阿罗不可能定理”,即公共选择的规则不可能实现以个人为基础的公共利益。为此,阿罗认为,如果能够利用市场规则,就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市场选择的规则,而公共选择的规则应该尽可能地少用。因此,尽可能地使人类事物沿着市场机制去运行,为市场机制创造条件,就成了首要的选择。由此可见,中国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以及相关宏观政策的出台确实保证了充分的就业,但同样也在一定意义上将整个社会带进了一个通胀的世界里。笔者认为,现在政府应该“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已经实现时,着手考虑采取措施解决通胀。

三、输入型通胀压力的推动

输入型通胀,主要指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推动了国内产品价格的上涨,并最终影响CPI上涨所形成的通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促使中国对进口原材料的依存度逐年提高。其中对大宗资源型商品的依存程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预计2008年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47%,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将达57%。对于原油价格而言,长期来看,价格将不断上涨。前期铁矿石谈判已经尘埃落定,2008年铁矿石价格涨幅为65%-71.5%。对于这些工业生产所必须的原材料价格,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发言权不大。因为这种大宗商品的价格决定权在国外,所以国内宏观调控部门对这些因素的控制力也很弱。在这种情况下,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传导到中下游的产品,会进而引发输入式成本推动型的通胀。

四、基础货币的过度投放

笔者认为,中国的汇率改革还是相对保守的,人民币汇率仍然主要是紧盯美元。但随着美元的贬值和削弱,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也在削弱。如果人民币不加速升值或升值不到位,那么国内企业在购买国际大宗商品的时候,货币的购买力是受到限制的。

人民币汇率升值和一些直接的财税政策(如关税政策)都会有效地减轻通胀压力,使得对国内产品的需求转向对国外产品的需求,这种效应被称为减少需求的“替代效应”。从这方面看,目前最有可能的选择还是让人民币升值,而现实的选择是让人民币加速升值,并且应该加大升值幅度。

目前中国筑堤拦截国内外资金流通,凡进入中国的外汇都必须通过增发人民币,然后再由央行冲销。为汇率升值不足的情况下,外汇不断流入中国,央行必须不断增发人民币,将外汇吸收为外汇储备,而这些增发的人民币,将直接流入国内经济生活中。因此,即便生产率再高,老百姓也只能面临货币贬值之苦。

于是,中国经济就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经济不断走强,人民币得到升值预期,外资大量涌入,国家必须不断增发人民币购买外汇,在外汇储备屡创新高的同时,人民币的等量发行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同时,流动性过剩使富人变得更加富有,他们将资金大量投入楼市,加剧了房价的上涨。

另一方面,从货币发行的速度来看,过去十余年间,中国货币发行的速度非常快。如果以M2/GDP的比率来衡量货币发行速度的变化,2007年我国的货币发行速度为163.4%,而2002年—2005年平均高达180%以上。按照费雪方程式(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MV=PQ或P=MV/Q。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指数;Q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根据这一公式,提高货币的流通速度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效果相似——编者注),货币发行的速度越快,实际等于提升了货币供应量。但前几年却没有发生明显的通货膨胀?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消化了过度发行的货币;央行对冲了本国货币的超额发行;高储蓄率沉淀了货币的流动性过剩;股市房市吸收了货币的流动性过剩。

综上所述,人民币被低估,导致顺差大量积累和外国热钱不断涌入。货币过于充裕导致的问题,还需要用货币政策来解决。米尔顿·弗雷德曼曾指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可想而知,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减的背景下,通货膨胀压力将长期存在。

短期内无法终结的通胀

国家宏观调控部门主要领导表示“有决心、有条件、有措施实现今年4.8%左右的预期调控目标”。这充分展示了政府调控通胀的决心。但是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对宏观调控的判断和认识仍有不足。现在看来,2008年将CPI涨幅控制在4.8%以内几乎是不可能的,笔者甚至认为如果能控制在6.5%以内,就已经相当不错。这也是由目前通胀的特征所决定的。并且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一旦一国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这个国家的通胀率将有可能保持在百分之十几甚至百分之几十的幅度。

与前几次通胀相比,目前的通胀主要显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本轮通胀持续时间以及CPI高点可能超过前几次。

从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通胀持续时间以及其间的CPI高点都显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期间发生的通胀,其持续时间以及CPI高点大概都是80年代初的4倍左右。由此,笔者推断,此次自2006年开始的通胀将至少持续到2010年,并且CPI涨幅可能创出新的历史高点。

第二,政府对价格的约束能力在不断削弱。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政府对大部分商品都放开了价格管制,实行市场化定价。另一方面,中国已经不是改革开放以前的那个封闭经济体了,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此政府控制CPI变化的能力也在下降。

第三,通胀由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传导。从最近3个月的工业品分类价格来看,在上游原材料PPI以及零售物价指数(RPI)上涨的推动下,中游加工业的价格上涨有所加快。比如,在2007年9月份左右,上下游行业产品价格指数上涨大约都在2%-5%之间,而今年1月份采掘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20%左右,中下游生产资料与加工等行业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7%左右,呈现出上游企业拉动下游企业价格上涨的趋势。

第四,我国当前的通胀正在进入全面通胀的阶段。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国家为了建设和谐社会,调节社会矛盾,大幅度提升了普通民众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早在古典学派时代,经济学家就已经达成共识,劳动力价格的全面上涨必将导致成本推进型的全面通货膨胀。

总之,目前通货膨胀的可控性不完全掌握在宏观管理部门手中。因为,房价的上涨政府难以控制、劳动力价格上涨是长期趋势、输入型因素国家无法控制、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存在还会进一步引起基础货币的投放。所以笔者认为,此次通胀不可能在短期结束,并且幅度未来可能创新高。

(作者分别为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和北京大学经济所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原文发表于2008年3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关于长江商学院

长江商学院成立于2002年11月21日,是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建立的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为国际管理教育协会(AACSB) 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 (EFMD) 成员,并获得AACSB和EQUIS认证,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工商管理硕士授予单位”(含EMBA和MBA)。学院总部位于北京,现设有工商管理硕士项目(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项目(EMBA);企业家学者项目;高层管理教育项目(EE)及全球独角兽项目。

长江商学院以“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 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全球价值对接能力及全球担当、具备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的世界级商业领袖”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全球新一代商学院,通过新视野、新思维、新格局、新境界与新商业文明,培养重视社会创新的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为全球重大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