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对话《当代经理人》,我院滕斌圣教授重新审视中国特色 ——对话长江商学院战略学教授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12日

《当代经理人》:在不少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些“中国特色”在发挥作用,比如说企业家与不断变动的政经形势的博弈,我们知道的一位企业家就抓住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重要契机,扩大规模,实现了跳跃发展。民营企业家对国家大势的把握对这代企业家实现自我超越有何重要意义?当市场从国内转到国外的时候,这种把握是否会影响企业家对新市场的理解?为什么?

滕斌圣:在中国过去25的发展中,企业(尤其是民企)对宏观政策的把握,是极其重要的,在一些行业甚至是压倒一切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整个体制仍然处于一个剧烈的转型期:好比开车在弯道上,不看方向不是找死吗!而这种敏感性,在国际化过程中不能说完全没用(比如中海油),但也有可能束缚我们的手脚:犹如在一个直道上,容不得犹疑,拼命踩油门就是了。

《当代经理人》:从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企业家其实正在面临很多“选择”: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平衡、家族制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权衡、单一品牌与多品牌的平衡等等,这一系列选择必须是非此即彼的么?为什么?

滕斌圣:选择是必须的,但不一定非此即彼,有时候有融合的可能,只要不是根本上的一对矛盾:比如家族制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选择,可以兼得,美的和盛大等都在实践,目前来看也不错。

《当代经理人》: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未出现一家规模超过千亿的民营制造企业,这一代企业家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天生的弱点需要克服?如何克服?

滕斌圣:凡事需要时间,千亿企业不能一蹴而就,关键看民营企业是否有一个成长的天花板,是否到了一定规模就很难成长,或成长速度明显放慢。似乎没有这个现象,所以也不存在什么“天生的弱点”。要说弱点,更多的是我们的经济体制有弱点,比如行政垄断,使得优不胜、劣不汰,民营企业,则拔剑四顾心茫然。

《当代经理人》:有人说全球化的今天已不再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对于中国民营企业而言,他们还有必要像以前的西方企业那样,走一条先国内后国际的发展路径吗?

滕斌圣:“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是一句名言。同样,既然现实和目标是全球化,难道还分国内国外吗?“攘外必先安内”,对于全球化的行业来说,是过时的思维;“御敌于国门之外”,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一条死路。

(滕斌圣系长江商学院战略学教授,乔治·华盛顿大学战略学教授)

 

关于长江商学院

长江商学院成立于2002年11月21日,是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建立的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为国际管理教育协会(AACSB) 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 (EFMD) 成员,并获得AACSB和EQUIS认证,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工商管理硕士授予单位”(含EMBA和MBA)。学院总部位于北京,现设有工商管理硕士项目(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项目(EMBA);企业家学者项目;高层管理教育项目(EE)及全球独角兽项目。

长江商学院以“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 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全球价值对接能力及全球担当、具备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的世界级商业领袖”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全球新一代商学院,通过新视野、新思维、新格局、新境界与新商业文明,培养重视社会创新的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为全球重大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