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他用数据来“计算”艺术 全球最重要艺术品市场指数设计者梅建平专访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12日

一幅炙手可热的中国当代画作,是否真的值数百万美元?高昂的艺术品投资市场是否是一个大泡沫?

在沸腾的艺术品拍卖场里,买卖双方、拍卖师和鉴赏家们在拍卖槌落下之前,除了依靠自己的直觉、经验和钱袋外,大概都离不开一堆枯燥的数字和抽象的走势曲线图,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叫艺术品市场指数,亦名梅-摩西艺术品指数(Mei-Moses index,以下简称梅-摩指数)。 

这一指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艺术品市场的整体价格水平,以及某件或某类艺术品的价格变动情况,通过它圈内人可以分析出很多东西,大大减少投资的盲目性,否则人们只能去翻各家拍卖行厚重如山的拍卖图录。

梅-摩指数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全球的艺术品投资,它不仅被巴克利银行等顶级金融机构采用,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更将其列为世界十大生产指数之一。

这个指数的创建人是纽约大学、长江商学院金融教授梅建平和他的搭档摩西。

为了向太太证明癖好的价值 

“世界史总是被女性推动的。梅-摩西艺术品指数的发端,也是因为一位女性。” 梅建平诙谐地告诉《外滩画报》记者。

梅建平在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同事摩西教授是个热爱艺术的犹太人,摩西太太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律师。摩西为购买艺术品不惜代价,尤其是文艺复兴大师卡瓦基奥的作品。太太忍不住逼问他:“艺术品是买来收藏的还是投资?”摩西回答说,是投资。太太又说:“那就证明给我看你的投资回报率是多少。”

为了向太太证明这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方式,从1988年开始,摩西就将300年来世界著名拍卖行的艺术品拍卖记录全部搜集到一个数据库中,笔数多达数百万条,但他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2000年,在一次午餐会上,摩西把这件事告诉了梅建平。

学数学出身的梅建平灵光一闪,觉得可以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分析艺术品价格走势的数学模型。这就是梅-摩指数的雏形。

“我们前后动用了几百个研究生和大学生做助理,一起开发出这个数学模型。” 梅建平说。他和摩西分工明确:摩西负责完善数据库,他进行模型分析。

两人率领庞大的团队,在浩如烟海的拍卖数据里一路追踪。他们收集了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拍卖行自1950年起的所有拍卖纪录,从中挑出上万对重复交易的数据;之后每年补充600至1000对新数据。根据同一件艺术品买卖的价差,来计算这一时段的投资回报率。

梅-摩指数的数据分为三类:一是美国画派,即美国本土画家1650至1950年创作的绘画拍卖价格;二是印象派和现代派,即1875至1950年的西方油画作品拍卖价格;三是古典画派,即1200至1875年西方早期古典画派作品的拍卖价格。

他们发现,艺术品市场价格的涨幅每年基本不下10%,远高于债券、短期国债和公司债券的收益,与标准普尔500种股票价格指数大体持平。“事实上,艺术品每天都在给收藏者分红。”梅建平说。

2003年底,两人将指数正式发表,立即引来各大艺术投资机构的关注。这下,摩西教授可以回家向太太骄傲地证明:艺术品是一项美丽的投资,他的爱好是一件多么明智的事情。

数学系毕业的中医学生 

梅建平指出,梅-摩指数是从艺术品交易价统计出来的规律,比较独立,不受拍卖公司估价的影响。

除了估价,指数还可以提示交易风险。莫奈的《睡莲》曾在一家著名拍卖行以1000至1500万美元的估价开拍,结果却流拍了。这幅画1979年以71.5万美元买入,按梅-摩指数的回报率计算,到本世纪初卖出价应在540万美元左右。“当时拍卖行为了争取到这笔生意,底价定得偏高。定价不合理直接导致了流拍。”梅建平分析说。

“用我们的指数,再综合艺术家的特征、作品大小、在主要博物馆展出的次数等变量,我们可以对拍卖结果进行预报,预报价格与实际售价之间基本上有一个89%的弥合度。”他不无自豪地说。

梅-摩指数的实质,是用科学来描述天马行空般的艺术世界。这绝非易事,但正是梅建平的兴趣所在,因为他从小就喜欢探索交叉学科。

梅建平是上海人,“文革”时当过红小兵团团长。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他考进复旦大学数学系。

毕业后梅建平被分配到上海中医医院,学了两年中医。这段时间,他以数学模型为基础,参与了中医脉冲仪的设计工作。“后来没成功。”回忆起这段经历,他依然带有几分惋惜。

他觉得接触中医学是一种幸运:“我们这一代人很少能系统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当时他熟读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等中医名著。

1986年,梅建平以全国第一的成绩拿到奖学金,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修经济学博士课程,主攻金融。毕业后,他被聘为纽约大学金融学教授。梅建平自嘲自己喜欢“见异思迁”,对成熟的理论兴趣不大,总是喜欢探索未知。1993年他就运用金融学工具研究房地产,提出了美国第一个房地产资本市场模型。

现在他又一头钻进艺术天地。“这个世界里有许多有趣的人,比如马未都。”他说。马未都号称京城第一收藏家,用20年收罗到无数藏品,包括古家具、陶瓷、书画,并开设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20年后,中国艺术品会成为主流”

梅建平直言:“中国艺术品无疑是投资界的新宠,但在全球远未达到主流地位。相比美国的画家,中国的大师吴冠中、徐悲鸿都远没有得到相应的市场承认。即便徐悲鸿的《放下你的鞭子》最近相当于900万美元的成交价也低估了。我认为这幅画在艺术史上很有地位,能和毕加索的《西班牙内战》比肩。”

“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和50年前的美国艺术家很相似。”梅-摩指数分析发现,美国画派的投资回报率要高于古典派和现代派。“1950年代美国成为超级强国,收藏家开始重视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如果中国国力继续增强,20年后,中国的艺术品就会成为世界主流。”梅建平预言。

他认为,梅-摩指数功能有如A股市场的上证50,“主要解决大盘走势问题”;“如果把毕加索、莫奈看作大蓝筹,那么张晓刚他们就是潜力股。当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一、第二时,再回头反观中国当代艺术,也许你会发现,目前的价格只有未来的1/8。”

不过,再多的金钱也比不上一幅好的画作带来的愉悦。自从创建梅-摩指数之后,梅建平真正迷上了艺术世界。有一次.梅建平见到马未都收藏的一只明代瓷瓶,精美绝伦。“在遥远的古代,能工巧匠的技艺就达到如此境地,我立时感到在艺术的面前,人是多么渺小。”他感叹道。

“李叔同有句话说得好,人其实都住在一幢三层楼高的房子里。一楼的人眼里满是物质,只想随手抓到更多金钱;肯努力的人才能爬到二楼,那是艺术和科学的殿堂;至于三楼,供奉的就是不灭的信仰了,那也是离星空最近的地方。”梅建平很哲理地总结。

梅建平眼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8月底,梅建平刚刚发布了2007年的梅—摩指数。今年,他第一次增加了拉美的指数。他非常关注的地方还有一个:中国。

现在他还在等待,首先是要找到中国顶级的金融机构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不过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品,他已经很有研究。

“去年11月,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以270万美元创下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而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徐悲鸿的油画名作《放下你的鞭子》拍出了7200万港元。”梅建平指出。

在北京被称为“F4”的当红艺术家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王广义,在国外也颇受追捧。著名拍卖行Phillips dePury甚至以方力钧和王广义的作品为主题,在伦敦举办了一场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专场。

上海前卫画家丁乙的《十示-6》在去年苏富比秋拍中卖到了207万元人民币;上海香格纳画廊代理的画家薛松有一幅画着0至9这10个数字《数字包容一切》,被比尔?盖茨艺术基金会以每个数字2000美元的价钱买下。据说这位数字英雄每次开公司年会时,都会把这幅画挂出来。

梅建平评价说:“国外对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热捧,是西方开始重新认识中国的表现。比如张晓刚一直创作的《血缘:大家庭》系列,仿如“文革”时期的全家福老照片。西方人对“文革”中人与人的关系很感兴趣,他们从张晓刚画里看到了冷漠或紧张,都有一种神秘感。”

梅建平认为一幅传世之作,绘画手法既要独到,还要反映出时代气息。“张晓刚大家庭系列的画中人,往往神情淡漠,再加上刻意的污渍,让人觉得恍然如梦。”他评论说。

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梅建平相当看好毛焰。毛焰的作品《我的诗人韩东》,画的是他自己的朋友韩东。尽管被不少人认为是在丑化韩东,更多人认为这幅画描绘了诗人的精神世界。梅建平表示首肯:“是的,毛焰的作品,在当代艺术市场中相对来说比较成熟。”

提到艾未未,梅建平面露喜色地说:“艾未未实在是个有趣的人。”他眼中的艾未未毫无拘束,在建筑、雕塑、绘画、家具各方面都扬扬洒洒,比如在古代陶器上涂工业油漆,用从全国各地破败寺庙收集到的铁木材料雕琢成中国版图。“这多么富有想象力。”梅建平笑着说。 

(原文发表于2007年9月11日《外滩画报》)

 

关于长江商学院

长江商学院成立于2002年11月21日,是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建立的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为国际管理教育协会(AACSB) 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 (EFMD) 成员,并获得AACSB和EQUIS认证,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工商管理硕士授予单位”(含EMBA和MBA)。学院总部位于北京,现设有工商管理硕士项目(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项目(EMBA);企业家学者项目;高层管理教育项目(EE)及全球独角兽项目。

长江商学院以“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 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全球价值对接能力及全球担当、具备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的世界级商业领袖”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全球新一代商学院,通过新视野、新思维、新格局、新境界与新商业文明,培养重视社会创新的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为全球重大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