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周其仁教授《经济观察报》专栏文章:全盘公费医疗是个梦

发布时间:2007年05月28日

其实,由政府包办医疗卫生,借国家政权之强力改造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是近代不少志士仁人由来已久的理想。反映到制度层面,就是“公医制”的设计和推广。从这点看,最近有关引进“英国模式”——政府用税收包办全民医疗——的医改主张,不过是历史上一再涌动的思潮的又一波回声而已。 

杨念群的著作引了王子的阐释:“公医制度,是由政府计划全国的卫生事业。举凡国内一切卫生的设施,均由政府完全筹设。所有医师及护士等工作人员,亦均由政府训练供养,使医事人员,负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责任,与使警察负保护地方人民安宁的责任,有同等的意义”(见杨著第97页)。 

这段“公医宣言”,发表在“国立中正医学院筹备处印行”的一篇文章里。可是文章的出处没有给出发表日期,不知是什么年代的言论。不过我查到“国立中正医学院”创建于1936年。就是说,至少到20世纪30年代中,中国就有人公开主张“公医制”,比英国1946年提出由政府统包医疗的“贝弗利奇报告”,还要早上10年。 

王子的公医理念,来自他那个时代的思想传承。说起来,王先生是20世纪第一个10年的中国留洋学生,先后到日本、美国、德国学医,其中两度在美求学,最后获圣路易斯大学医学博士。他1922年回国后到湖南湘雅医院工作,并于1929年出任湘雅医学院第二任校长。这所湘雅医学院,在中国近代医学史上大有名堂,其第一任校长颜福庆,是1909年耶鲁大学医学博士,1910年回国,协助美国人爱德华·休姆(Edward.Hume)在湘雅医院的前身(雅礼医院)工作,并于1914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中外合办的现代医学院——湘雅医学院。 

颜福庆就一贯主张“公医制”。1935年,他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文章,提到中国“人民经济落后”、“可用之医师的数目离公认标准尚远”,大声疾呼“公医制岂非惟一合理之解除困难方法乎?”这位后来主持过协和医学院、创办了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今上海医学院前身)、也担任过武汉国民政府卫生署署长的公共卫生事业家,“反对私人开业”,而“在他的影响下,……很多教师都放弃(私人)开业”,身体力行“公医”主张(见《光明日报》2005年6月13日朱裕庭文,“耶鲁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亚洲人——颜福庆”)。 

王子和颜福庆,用今天的话讲都是“海归”。这可能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因为在20世纪之前,中国本土医疗服务的基本形式就是私医开业,而行医向来不是“公务”。即便贵如御医,也不过是皇家在众多民间医生里面择优而取的私人服务而已。军旅的医务人员呢?充其量也就是现在所谓“政府购买的私人服务”。所以杨念群说得对,“与医疗相关的行事无外乎是百行之中的一项生计而已,只要不触犯刑律明典,就属于相当自由的职业”(第97页)。这样的历史土壤,难以自发萌生“公医制”的思想。 

反观西洋,早就创建了“公医制”。《健康报》一篇文章说在奥地利的维也纳,1785年就有公医制度,不过那时的服务范围限于预防流行疾病及颁布卫生法规和禁令,由警察负责,并无医师和卫生官执行(见慕景强,2007年5月18日)。这让我想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修过的一门课,是剑桥大学一位教授教的,其中讲到英国城市化进程很早,但人口积聚城镇以后,因为没有下水道等设施,公共卫生一塌糊涂,所以很长时间内,城镇人口的寿命短、死亡率高。当时的印象,现代的“卫生”概念及其技术和制度,差不多都起源于城市生活。 

应该是留洋的中国同学,接触了西方“公医”的经验和思想,才把它带回自己的祖国的。比如上文提到王子的“公医宣言”,就是把“政府负责人民的卫生安全”,与“警察负责人民的安宁”相提并论。今天的读者对这样的联想未免不太适应,不过在民国时代,最早的现代卫生事务,的确设在警察局内并由“卫生警察”负责。那时,还没有卫生部、卫生局,更没有国立医院或其他公医组织。有兴趣的读者,不妨阅读杨念群著作里有关近代“警”和“医”之间分分合合的精彩论述。 

从经济学的视野看,“卫生”、特别是“公共卫生”靠警察推行,是不难理解的。想想吧,在荒山野岭随地大小便,行为不雅,但后果却不会很严重。可是到了人口密集的城镇,那就绝不能容许了。类似的乱倒污水或随地吐痰,对集中人口的城市生活有极大的“外部影响”:行为者图得一时之快,哪管把“成本”加给他人“分享”?离开了强制执行,“卫生”从何谈起!英国史上的城镇人口增长率低于乡村,是城市管理没有上轨道的结果。这样看,说卫生和警察起源于城市,虽不中亦不远吧?前辈“海归”学者回到了中国的城市,要求医、警并行推进,自有其中的道理。 

但是,颜福庆的“公医”论据,读来却没有说服力。为什么人民经济落后、合格的现代医师人数不够,“公医制”就是“惟一合理”的解决方案呢?数千年华夏文明留下的传统中医及乡村医生,难道不应该也看作是对付疾病、特别是对付广袤的农村地区疾病的积极力量吗?正因为“新医”数目远不足够,才更需要充分发挥“旧医”的作用。“惟一合理”的方略,用到了乡村远比城镇大的中国,真的就那么合理吗? 

这里的关键,“惟一合理”就是“全盘公医”。但是给定了那么一点受过现代医学训练的专业医师,根本不能包办全中国数亿城乡人口的医疗卫生事业。果不其然,“公医制”的理想一旦转向行动,马上就惹出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乱子。1934年,湖南省通过“医药省有制”的公共卫生大纲,目标是在10年内完全由政府主持保健预防治疗,以防治私人借医药营利之弊;大纲还规定,要以湘雅的西医训练为本,依靠西医来完成全省的医疗卫生举措。这样一个以“国家化”排斥私医即传统中医的纲领,发布之日就引发湖南全省“国医”的抗议,也开了至今时有余波的“中医废存”争议的先河。 

没有那场风波,能不能实现“全盘公医”的纲领?看来也不容易。反正直到1949年,不要说广大的乡村依然是传统医疗服务网络的天下,就是在城镇,中、西医生私人开业还是最大量常见的医疗服务方式。“公医”不是没有,不过限于都市、个别模范区和重大防疫事项。是时局、战乱、政治和财力不足扼杀了全盘公医的伟大理想,还是倚仗于“科学与国家机器结盟”的全盘公医理想本身就是脱离实际的一种梦想?下周再谈吧。 

反正直到1949年,不要说广大的乡村依然是传统医疗服务网络的天下,就是在城镇,中、西医生私人开业还是最大量常见的医疗服务方式。“公医”不是没有,不过限于都市、个别模范区和重大防疫事项。是时局、战乱、政治和财力不足扼杀了全盘公医的伟大理想,还是倚仗于“科学与国家机器结盟”的全盘公医理想本身就是脱离实际的一种梦想? 

(原文发表于2007年5月28日《经济观察报》)

 

关于长江商学院

长江商学院成立于2002年11月21日,是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建立的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为国际管理教育协会(AACSB) 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 (EFMD) 成员,并获得AACSB和EQUIS认证,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工商管理硕士授予单位”(含EMBA和MBA)。学院总部位于北京,现设有工商管理硕士项目(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项目(EMBA);企业家学者项目;高层管理教育项目(EE)及全球独角兽项目。

长江商学院以“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 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全球价值对接能力及全球担当、具备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的世界级商业领袖”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全球新一代商学院,通过新视野、新思维、新格局、新境界与新商业文明,培养重视社会创新的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为全球重大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