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6年04月12日
当中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时,曾累计向中国提供近400亿美元贷款、支持兴办了约230个项目的世界银行,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未来?4月7日,世界银行东亚区副行长高级顾问、前中国局局长黄育川先生来到我院,与数十位长江EMBA同学一道展望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题为“了解中国:潜力与危机共存”的主题演讲。我院副院长蒋炯文教授出席本次活动并担任主持。
黄育川先生现任世行东亚区副行长高级顾问,专务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6年度新加坡会议准备过程中的区域事务。数十年在世行的工作经历,使他对中国及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认识。黄先生自1976年进入世行工作,作为经济学家先后在南亚局担任过多项专业职务,其中包括援助政策处处长、首席经济学家和亚洲国家业务处处长等,在东盟和南北亚各国几乎都工作过。他曾在1992~1997年间在世行最大的业务局任局长,负责处理俄罗斯及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事务。在1997年~2004年间,他出任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管理世界银行中最大规模的国别投资业务。
在“了解中国:潜力与危机共存”的演讲中,黄育川先生指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三个转型: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从自给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全球化)转型;从孤立的乡村市场向融合的城市市场转型,这将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而展望中国经济未来,黄育川先生充满信心,他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中国经济将会保持适度增长,年增长率达到6%~8%。增长的源泉主要源自生产率的提高,而非投资的增加。他表示生产率的提高将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将有更多的、规模更大的城市;二是技术上的创新,即通过外商直接投资进行技术转让,特别是对服务业的技术转让;三是国内市场的一体化,这将降低货物、服务、劳力和企业流动的省级壁垒。
尽管中国经济拥有很强的发展潜力,不过会有一系列的问题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日益凸显,如不良贷款和无资金准备的隐性负债处理、为农村流动人口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缓和收入不平衡的矛盾、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等问题。
在场EMBA同学对黄育川先生的演讲表示出强烈的兴趣。在互动时间内,有同学问道“现在中国是世界制造工厂,未来二、三十年后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处于怎样的位置?”黄育川先生对中国的未来满怀信心,他认为在二三十年后,那时世界上将会有两大大陆经济体:中国和美国。中国仍将是制造工厂,但不是世界的制造工厂,而是主要满足内部需求的制造工厂。
对于世行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的积极促进作用、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现象、未来中国面对的国际挑战等长江EMBA同学关注的一系列问题,黄育川先生结合自己对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的深入理解和思考,阐述精彩观点,带来了分析中国经济问题全新的视野和思路,帮助与会者用第三只眼睛的视角检视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关于长江商学院
长江商学院成立于2002年11月21日,是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建立的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为国际管理教育协会(AACSB) 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 (EFMD) 成员,并获得AACSB和EQUIS认证,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工商管理硕士授予单位”(含EMBA和MBA)。学院总部位于北京,现设有工商管理硕士项目(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项目(EMBA);企业家学者项目;高层管理教育项目(EE)及全球独角兽项目。
长江商学院以“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 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全球价值对接能力及全球担当、具备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的世界级商业领袖”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全球新一代商学院,通过新视野、新思维、新格局、新境界与新商业文明,培养重视社会创新的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为全球重大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