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8日
2013年11月18日 中国 北京 全球第一所致力于非营利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大学学院——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Lilly Family School of Philanthropy, Indiana University)院长基恩•坦普尔(Gene Tempel)先生做客长江公益沙龙,与长江商学院校友和国内部分基金会负责人,就“全球视野:筹资思维的精髓和创新”分享观点。
作为创始院长,基恩•坦普尔院长自1998年来已12次当选美国《非营利时报》(The NonProfit Times)评定的“全美非营利领域最具影响力50人”并当选2013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本次活动由长江校友理事会公益委员会和中国基金会培训中心项目合作,坦普尔院长首先介绍了礼来家族慈善学院的历史。礼来家族是印地安纳州的本土家族,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为礼来家族慈善学院捐赠1亿美元,同时向印地安纳大学共捐赠8亿美元。过去27年当中,礼来家族慈善学院积累了丰富的公益学术科研资产,被公认为是美国最为知名的公益领域教育机构之一。
图1,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院长基恩•坦普尔(Gene Tempel)
公益的贡献与筹资的挑战
坦普尔院长将公益的贡献分为对个人和社会两个层次:对个人来说短期内公益可以帮助摆脱困境,减少痛苦,长期来讲可以充分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对社会而言,公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平等与正义,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帮助弱势群体发声。同时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力量,公益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良性变革和创新。就公益对于捐赠人的益处,他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科学研究成果:“当一个人从事公益和利他活动时,身心都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感觉。经常捐助和提供志愿服务的人健康水平相对更高,寿命也更长。”
谈及公益筹资的意义和挑战,坦普尔院长认为筹资是为公益服务的(Fundraising is the servant of philanthropy)。“公益筹资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筹资工作归根到底最大的挑战在于与公众打交道”,他说,“许多人经常说非营利组织和基金会做的事情并不对公众负责,同时也不像企业一样还有市场力量去制衡。因此公益组织筹资,更需要引入公众的参与,回答公众的问题,洞悉社会需求,建立问责制度,培养信任,重视成果和社会影响力,提高捐赠人的满意度,从而实现筹资的良性循环。”
公益的自传与道德遗嘱
对于如何提升对公益的理解和进行公益筹资,坦普尔院长提供了两个工具:
第一个是作为思考的工具的“公益自传(Philanthropy Autobiography)”,即对所经历过的或了解的公益行为所做的自传,包括何时与为何开始对公益产生兴趣、以何种方式参与了哪些公益项目和活动,以及个人和家庭从公益和志愿活动当中有怎样的收获等。坦普尔院长也为自己也撰写了公益自传,讲述了他与公益的第一次接触。
第二个工具是“道德遗嘱(Ethical Will)”,陈述当某人离开这个世界时希望留下的个人道德遗产,例如阐述对工作和生活中最有价值事物的理解、在离世时最希望同事和家人记住的事物,以及希望哪些工作理念和生活方式得以传承。相比实物的资产,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更为重要。道德遗嘱能够帮助人们更清醒地审视每日的生活是否与社会的信念相匹配。
美国人是如何捐赠的?
坦普尔院长在活动中分享了“给予美国(Giving USA)”机构所做的关于美国捐赠主体比例和捐赠流向的研究成果:美国72%的捐赠来自于个人,15%来自于基金会,遗赠占7%,最后是企业捐赠(6%)。在美国,与宗教相关的捐赠占到最大比例(32%),其次是针对教育和扶危济困的服务,各占13%,接下来依次是给予基金会的捐赠(10%)、医疗(9%)、公共社会福利(7%)、国际援助(6%)、艺术文化(5%)、环保和动物权益保护(3%)等。坦普尔院长将这一数据与美洲银行所做的关于美国高净值家庭,也就是富人家庭捐赠研究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和普通人相比,富人给予教育的捐赠(28%)远远高于普通人对教育的投入。这主要基于两个原因,富人认为教育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并帮助他们积累财富,此外他们认为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劳动力,为组织带来价值。这个研究也告诉我们高净值家庭如何作出捐赠决定:接近一半的富人会对于捐赠额和避税问题咨询会计,寻找独立理财和财务顾问排在第二位,接下来依次是非营利组织、律师、社区基金会、社交圈的朋友、银行和信托公司。
关于大额捐赠筹资,坦普尔院长提到最重要的是了解捐赠人关注的是什么。“这包括公益机构的使命、良好的管理能力、资金使用的规划、捐赠记录和与机构志愿者及其他捐赠人(而非劝募经理一面之辞)的沟通等。与劝募同等重要的是捐赠后的跟踪汇报工作,使捐赠人了解用途、流向和效果,从而提升捐赠人对机构的信任和忠诚度。”他表示。
国际公益筹资趋势
最后,坦普尔院长介绍了国际公益筹资七大趋势。首先,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财富不断积累和增长的同时,越来越大的比例转向慈善公益事业。第二,现阶段公益创新不再仅仅从西方流向东方,中国正在做出更多贡献。第三,本土非营利组织在不断成长,中国的公益组织呈爆发性增长态势。第四,全球范围内目前在进行如何看待公益机构和政府关系的大讨论,例如是否应该给公益捐赠机构更多的税务抵扣,政府是否应该把更多的社会管理功能授权给非营利组织等。第五,公益筹资更加专业化,除技术标准外,还存在道德标准。第六,信息化时代催生了一些新的筹资技术和方式。最后,公民社会结构与非营利组织规范性对公益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
图2,基恩•坦普尔院长与长江商学院校友、国内部分基金会领导人互动分享
在公益沙龙的最后,坦普尔院长向长江商学院赠送了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出版的《2013年百万美元捐助者报告(The Million Dollar Donors Report 2013)》。长江商学院助理院长周立,长江公益委员会委员黄雅君、刘选国和杨轶丹,及部分国内基金会领导人在活动之后与坦普尔院长率领的印第安纳大学代表团进行了深入交流,分享公益经验。
作为全球新一代商学院,长江商学院十分注重培养学员的人文底蕴,鼓励他们承担更多社会义务和“小我”之外的责任,拓展了管理教育逻辑的内涵。2006 年,长江商学院率先在课程体系中引入人文课程,希冀培养一批兼备全球竞争力和人文精神的世界级商界领袖。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努力,“回报社会、践行公益”已成为长江校友活动的主流方向,学员们在长江商学院获得的不仅仅是全球商业管理教育的优质课程,更是回归人文关怀的“人生课堂”。
更多长江公益信息,详见长江公益2013年度报告电子版。
https://cn.ckgsb.com/userfiles/doc/ck_alumnus_report2013.pdf
关于长江商学院(Cheung Kong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长江商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赢利性教育机构。长江商学院自创办以来,一直以培养新一代的世界级企业家为己任,为打造享誉全球的新一代商学院不断探索与创新。取势于中国经济之崛起,借助政府和李嘉诚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坚持教授治校的治理结构,长江商学院经过十年发展,现已培养出数以千计备受尊敬的商界领袖。作为第一家全球化的中国商学院,长江商学院已成功启动欧洲、北美等市场运营,致力于促进东西方在管理思想与商业实践的双向交流与学习,成为融贯中西、整合全球优质管理教育资源的高端学习平台。长江商学院现有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项目(EMBA)、高层管理教育项目(EE)、工商管理硕士项目(MBA)、在职金融MBA项目(FMBA)和长江商学院企业家学者项目(D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