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关爱儿童,这些企业家在做些什么——长江商学院校友的公益实践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01日

少年强则国强。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目前,中国14岁以下儿童人口数量超2.5亿,其中还有一部分孩子面临教育资源匮乏、身心健康成长不良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各界都在各自领域做出努力。企业界人士应该有怎样的行动?长江商学院校友们的行动,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助力教育普惠

扶贫先扶智。长期以来,偏远地区的孩子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为促进教育公平、补齐教育短板,钱银亮所在公司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杂志社合作推出“强师在线”基础教育支持乡村振兴平台,调动整合40余所高等师范院校及600余所附属学校资源,面向中西部地区,加强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尤其面向832个脱贫县、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教师免费开放。

无独有偶,钱银亮的同班同学杨曦远也为解决偏远地区教育难题做出了类似尝试。

针对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程度低的问题,杨曦远的公司进行数字化内容传播,推动教育普惠。2019年底,杨曦远与另外两个合作伙伴合资组建了新的公司,运用5G+4K+AI+VR技术做智慧教育语音课堂的搭建,围绕“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和“课后服务”,为师生提供互动化、个性化、沉浸式的教字课堂,并用 AI 交互实现大数据整合,为教学提供学情分析,从而推动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精准化,提高配置效率。

与其同班的另一同学方翊,如今担任国内一家知名乐团的团长。他认为,美育能提升孩子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然而,很多乡村小学不具备提供美育的条件。为此,方翊发起“高雅音乐进乡村学校项目”,在当地基础最差的学校组建一支乐团,并派出十几位优秀音乐家去执教,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热情,点亮了孩子们的人生梦想,也为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新的探索。

正如杨曦远所说:“看着孩子们一双双真诚渴望的眼睛,听着他们的笑声,使我觉得,好的教育就是应该是去传递知识、认识美和理解爱。” 


关注儿童健康、安全成长

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儿童的健康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国内偏远地区儿童的饮食水平仍不高,儿童安全事件也有发生。

来自一家头部物业公司的徐彬淮发起了帮助偏远地区孩子过上更美好生活的“向日葵计划”,通过认购藏区39亩青稞田、帮藏民售卖青稞产品、捐款数十万元、定点结对帮扶藏区儿童等方式,搭建起连接社区与藏区的爱心通道,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陆斯云经营一个连锁酒店品牌。2019年,她关注到公共场所的猥亵行为、拐卖年轻妇女儿童行为不时发生,对女性儿童的出行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基于此,陆斯云发起 “蓝丝带——商业向善活动及公益IP”,通过激活线下超1000家自有酒店物理空间,联动社会更多的线下空间,并带动上下游合作伙伴、长江校友、社会组织、行业内外企业一同参与,为妇女儿童提供安全庇护所、提供平等的就业及教育机会。截至目前,全国共设立超20000家女性儿童线下庇护空间。陆斯云还发起了“捐赠慈善拍卖——资助小学图书馆”活动。她注意到,世界上超过一半的儿童和青少年未达到阅读方面的最低熟练标准。为解决乡村阅读资源匮乏问题,她联合投资方、公益组织,发起该活动,并设立酒店“大堂阅读区”,为至少5000个家庭、近万名儿童提供阅读环境。

近年来,未成年人被性侵事件屡屡发生。针对这个情况,孙雪梅于2013年发起“女童保护”公益项目,又于2018年设立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致力于未成年人保护。在预防端,女童保护项目研发儿童防性侵和青春期性教育课程,拓宽儿童防性侵教育覆盖面,仅线上课程覆盖人数就达上千万。在事后救助端,“心援蓓蕾”项目将“预防+救助”结合,从个案开始尝试事后救助。

中国每年约有4万例儿童肿瘤患者,治愈率在50%-80%,但因为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很多家庭不得不选择保守疗法,甚至放弃治疗。为了帮助这些孩子,矫秀才发起成立“北京益行者儿童肿瘤基金”,为患儿家庭捐款,并建立“秀才爱心小屋”,让更多患儿家庭得到经济救助、医疗服务和人文关怀。

姜旭一手打造了一个坚果品牌。她的同学中有一位正运营着一个致力于帮助丢失儿童回家的公益项目——“宝贝回家”。姜旭了解到,“宝贝回家”项目最大的痛点是丢失儿童的信息传递。基于坚果这类快消品流通速度快的属性,她将丢失儿童的相关信息做成二维码印在产品外包装上,力求获得更多关注,帮助丢失儿童的家庭尽快找到孩子。这种合作实现了企业与公益项目的有效嫁接,使双方都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孙明军联合二十余名同学,借助自身企业的优势,集中帮助当地一家残疾人寄养园。他们帮助寄养园开抖音号、设计logo、翻修操场跑道、粉刷外墙。在这个过程中,无形地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内部凝聚力,达到了共益的效果。

社会创新,商业向善

无公益,不“长江”。长江商学院的校友积极投身公益,但这些行动并非单纯的慈善行为,而是根据所在企业自身的基因而专门设计的项目;其运营并非没有回报,在做公益的同时也能为企业带来商业利益或品牌价值的提升,更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或许是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也正是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的应有之义。

正如陆斯云所说:“商业向善理念要求企业必须要着眼于未来,兼顾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价值。企业在实施商业向善项目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点在于确保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不仅需考虑将社会利益融入企业价值观、使命、愿景,也要找到与企业核心业务相关的社会痛点,并使之落地。为解决这一难题,企业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应协同多方力量,联动行业内外企业、社会组织、地方政府等机构共同参与,确保项目顺利落地的同时,发挥协同效应,扩大公益项目社会影响力,力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这些项目的源头,正是长江商学院开设的“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

2021年3月,基于多年来在社会创新领域的探索与实践,长江商学院推出引领性的“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通过为期一年的课程实践,以企业实际经营为实践场景,由来自政府、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公益导师跨界系统性地向善引导,协同助力学员完成一个既能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又能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项目。

“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的发起人、长江商学院教授朱睿表示:“开设这门课的初心,是希望推动中国的商业向善,让企业的商业智慧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的商业价值,使之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义而利,商业向善,是我们所倡导的愿景。很高兴看到一批批的企业家学员把善的种子播撒在各自的企业实践之中,让它发芽,并带动更多人加入这个旅程!”

 

关于长江商学院

长江商学院成立于2002年11月,是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建立的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为国际管理教育协会(AACSB) 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 (EFMD) 成员,并获得AACSB和EQUIS认证,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工商管理硕士授予单位”(含EMBA和MBA)。学院总部位于北京,现设有工商管理硕士项目(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项目(EMBA);企业家学者项目;高层管理教育项目(EE)及创创社区。

长江商学院以“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 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全球价值对接能力及全球担当、具备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的世界级商业领袖”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全球新一代商学院,通过新视野、新思维、新格局、新境界与新商业文明,培养重视社会创新的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为全球重大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