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9日
记者:在过去三年,您带领研究团队开启了全国性大样本研究,跟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级、不同性别的人,聚焦他们对于不确定外部环境的反应,也就是韧性情况。请您介绍一下这项研究,以及在两性方面的研究成果。
张晓萌:从2020年2月疫情刚刚暴发开始,我们就开启了“战疫同行”系列调研,其中一项是不同人群的心理韧性特质的调研,三年多来,这项调研一直持续进行。我们的研究对象涵盖了长江商学院的企业家和高管学员,也包括学员所在企业员工及其他社会人群,有效问卷数累计超过8万份,其中企业一把手和高管的人数达到1.3万余人,这样的数据体量在国内的韧性研究中尚属首次。
焦虑度、抑郁度和心理韧性是调研的三个核心量表。大样本调研数据显示:整体上,女性的心理韧性水平低于男性;但是在一把手和高管职级上,女性领导者的心理韧性和同职级男性无明显差异,在一些时期甚至高于男性。女性领导者在保持高韧性水平的同时,抑郁度和焦虑度仍高于同职级男性,这展现了女性领导者更高的抗压性。
经过性别分析,我们在较高程度上验证了“她型领导力”的理论框架,并且从多个维度的交叉分析中发现了女性“韧性”的差异化优势。早在2019年,我便提出了H.E.R Leadership的概念,即“她”型领导力,由Holistic(统合性)、Empathetic(同理心)、Resilient(韧性)这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成,这三个特质在两性领导者身上都有展现,女性则更为突出。
记者:这个研究成果说明了什么?给企业带来哪些积极的启发?
张晓萌:这个结论表明,无论从个体还是组织层面,提升女性的韧性和领导力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在企业中,女性管理者的占比对于组织韧性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对于女性领导者的高韧性,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在职场“拼杀”中,能够突围到高管层的女性,本身就有很强的韧性;二是女性在成长为领导者的过程中,不断锻造并提升了韧性。从成长型思维的角度,我更倾向于后一种视角。韧性不是一种“天赋异禀”,而是每个人持续一生的功课。因此,我经常跟企业家学员分享:与其等着碰运气“找到”那些更适合的高潜人才,不如在日常下功夫建立培养人才的机制,给各个群体的员工公平发展的机会。
我希望通过性别角度的研究发现,给职场女性更大的信心和担当的勇气,要敢于“向前一步”,发挥自己的领导力;同时也给企业家和高管以启发,一起为女性员工的成长赋能,能够助力企业在疫情后快速恢复和反弹,真正从危机的考验中获益。
记者:您觉得什么是韧性?韧性对于人们有着怎样的重要性?两性之间的韧性有着哪些不同?
张晓萌:韧性=复原+成长+获益。韧性并不止于复原,更重要的是成长和获益。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类比:鸡蛋、纸团和乒乓球掉到地上,会怎么样?鸡蛋会摔碎,这是完全没有韧性的表现;纸团会原地不动,只是保持原状;而乒乓球却会弹得更高。
大家都喜欢看“逆袭”的励志故事,而逆转背后的根本动力就是韧性。对于每个人来说,韧性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一个人变得快乐而强大。人生是一场自我成长的长跑,一个高韧性的人,可以把所有的经历变成财富、智慧和幸福的源泉。
结合大样本调研和对女性企业家、管理者的访谈分析,仅从不同阶段的韧性水平数据来看,男性管理者在重大的短时间的打击中韧性水平更高,而在持续的不确定性中,女性管理者的韧性更强。未来,我们会继续深入企业,发掘更多的领导力性别差异和优势,并以此推动这些优势的“去性别化”,从行为特质角度促进领导力的提升。
记者:既然韧性如此重要,请您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女性应如何提升个人韧性?
张晓萌:提升韧性“功夫在日常”,很多简单的工具已经被大量的研究验证了其有效性和适用性。我最推荐女性朋友做每日“三件好事”的记录练习,我个人已经坚持了十几年,今年也在长江商学院女性领导力项目——“隽永”课程上开启,这个课程的学员大多数是企业的一把手、家族的管理者和高管。从跟踪对比来看,能够在一个月内的绝大部分时间坚持记录的同学,韧性提升的效果非常显著。相比男性,女性的消极偏见和悲观归因更为显著,改变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积累。
此外,在企业当前的恢复期中,我看到很多企业在“报复性”追赶业绩,这使得不少职场朋友被焦虑困扰。我推荐大家做“焦虑拆弹”练习,即牢记“情绪源于想法”,分清楚事实和情绪,并且训练自己从焦虑事件中找到值得日后强化的“隐藏瞬间”,把不确定性的担忧转化为可控的、可持续的积极行动。
个人的韧性提升也离不开和他人的联结,我建议女性要更多地去做力所能及的“利他”的小事,更多地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生活的美好,向周围的人表达善意和感恩。在这样的“韧性传导”过程中,积极情绪会得到强化,在不知不觉间自己和他人的韧性都会得到提升。
记者:去年,您的《韧性》一书出版,请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写作初衷、主要内容和希望给读者带来的启发。
张晓萌:《韧性》这本书源自于我从2020年推出的全新课程《韧性的打造:认知迭代和行为延展》,每年在长江商学院有近2000名学员参与学习,心理韧性的长期调研和课程同步进行。很多企业家同学在上完课后,希望能够和高管、员工、家人分享课程的内容,于是建议我能把课程内容转化成书,让更多人受益。经过两年准备,我和研究团队完成了这本书,并于去年8月底出版。
这本书回答了两个问题:什么是韧性?如何打造韧性?书中提出了“韧性飞轮”模型,从觉察、意义和连接三个维度进行了理论阐述和工具介绍,并强调持续性小赢行动的重要性。
我最希望带给读者的是启动韧性飞轮的“第一滴水”——从书中选一个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一个行为改变,体验一个新的活动,养成一个微小的习惯……体会韧性的力量,给自己的韧性飞轮一个初始的动力,也许就能积小赢、成大胜。
韧性的提升可以令每一个人终身受益。我期待女性朋友展现出更多“她力量”,将韧性传导给身边更多的人,加快组织和社会的复原,共同迎向美好的未来。
媒体原发链接:http://ckxw.cnwomen.com.cn/fh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266148&c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