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但它背后的文化结构是什么?
资深文化人的她说出了充满个性的见解
点击收看《长江TALK》第3集
上长江商学院,是想了解一下在今天这个时代里面,我们怎么适应发展,同时完成这个时代交给我们该做的使命。
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会想到一个人,他叫卢卡斯,1980年拍了享誉世界的、伴随着一代人成长记忆的《星球大战》。此后,他一直在《星球大战》这个品牌之上创造与延伸:由《星球大战》衍发而生的所有种种产业链......卢卡斯是演员出身,而他竟然能够做到后来的规模,我觉得这是艺术家兼具商人特性的典型。
在中国文化崛起的今天,纯艺术家很好!但是艺术假如和商业进行一个嫁接,呼唤资本的支持,艺术家就能够很好地在里面调和,好比和面、包饺子。当你落实了这件事情,那你就有可能肩负了这个时代的使命。回到开头我想上长江商学院的原因,就是我真的想懂一懂怎么投资,怎么能够在今天让你的文化传播及影响更广泛的人群。
像我说的卢卡斯。实际上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楷模。他这个创业确实影响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带起了一整个产业。再看中国,你的文化与习总说的文化比较,自觉是什么?文化的自信又是什么?假若你连(文化崛起方向和落脚的)觉知都没有,那你何谈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呢?
说到投资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特殊、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亚洲大国。五千年的文明不容忽视,但是到咱们这代人还剩多少?现代中国人穿着外国衣裳,吃着外国食品都挺高兴的。我说这就是无知,跟欧洲没法比。英国,永远的莎士比亚,他们的外宣能力让你见识到属于全世界的莎士比亚。比如(卷福)演了《哈姆雷特》,还是有好多文艺青年去观赏。这个曾经的大英帝国就是有可以骄傲的地方,我们的五千年比西方那些国家都长,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该怎么被面对?
我觉得努力创造像卢卡斯《星球大战》这样一部能够影响很长时间的作品,就对头了!一个庞大延续的文化产业,能养活好多人。就好比做大企业,文化是什么,那就是得认识中国历史,就是得认识中国人。我本人,深刻地热爱着中国的文化,非常深刻地热爱着五千年的中国。
我们创造什么样的这个产品,来怎么样与资本进行合作,这个课题当下必须研究。一定要合作,比如说艺术家希望做商业的,你就可以来到长江商学院,跟大家伙儿几个认识相互了解,是不是可以开创点什么产业,要是往大了做,你还要上升到国家角度去思考。
现在投资电影真是很好的时机,为什么呢,因为它有强大的利益刺激在那儿。原先中国电影的落后,随着资本进入与运作,让它慢慢成为今天这个局面。举例就是冯小刚的电影,他反应了城镇化的进程,城市平民可以看电影了,所有的城市原居民、后来流入者生活中经历的辛酸苦辣都在电影中呈现。城镇化进程推动了受众群体的诞生,提高了消费潜力,也催生了电影产业的繁荣。
所以大家都要去投电影。但,往往忽视了内容,恰恰内容是黄金中的黄金。
我认识一些投资方,都说转行做文化简直就像个铜墙铁壁似的,敲打不破,说怎么投这个,都不懂啊,完全俩眼一摸黑!然而他自己行业不行的时候,就想着来做文化,他也知道文化似乎有一窝蜂的说法,说这几年你就得把文化做起来,要不然这坑又没了,赶紧!抓紧!抓紧完了就是一铜墙铁壁......原来我投房地产很容易对吗,房地产是实的,看得见这块地,摸得着这个楼。而文化是什么?是虚的,我投什么?是讲故事吸引投资么,还是大IP预示着肯定有票房?你说有票房,OK,咱们选择一个合作模式。找谁合作?你这商业模式是什么?所以投资人在做文化的时候,一些人就会觉得文化非常可怕。但实际上文化不可怕。从文化到商业的顺向结合,我们可以说产生卢卡斯,那么还有乔布斯这样的逆向结合:一个科学家,一个商人,兼有艺术家气质的综合性人才。投资方遇到了这样的人,算是走运了。
再说说内容的周边副产品。通过文化的东西,来产生新事物、改造生活,这个真是势在必行。举个例子:剧场艺术,在英美都是产业,《歌剧魅影》在英国足足演了35年,《悲惨世界》也差不多,还有《妈妈咪呀》这种都演了小二十年了。盖一个剧场,就这一部剧演了三十多年,伦敦西区跟百老汇差不多的,近五十家剧场,去那儿就是一个剧场接一个剧场。里边都是好看的商业戏剧、音乐剧,全满!老掉牙的名著、名剧,我去到那儿之后居然没有票,韦伯的这一部音乐剧演三十多年,从业者都靠它养活,然后消费者还得买它的碟、各种小假面具、T恤香水。周边咖啡馆、餐馆也都相应地主题化。这就是典型的英国文化产业形式。
目前中国电影最大的一个困难,我认为是在创意。比如《星球大战》的创意,对于美国人而言没有困难,那个国家二百多年历史,对于科幻这件事情的热衷,创作者天马行空看向未来是很正常的一个事情。因为他们没有包袱也没有历史,他就“胡思乱想”。当然胡思乱想的时候,美国人也有很多走正统路线的,说卢卡斯脑子有一些癔障的问题。科幻那时候也并不广为人知,但是也就美国人敢这么往大了想。最终科幻,包括科技方面在电影里做得非常奇幻、酷炫的还是美国好莱坞。此外为了迎合之前提到的“正统人士”,他们很深的文化背景——基督教文化也埋伏于隐隐之中。
不过我们看美国电影的时候,都不太爱去体会它的文化背景,看得很热闹,很感动,大家或哭或笑在一起,然后就离开了电影院,具体的情节似乎也都忘记了,这也是美国电影的一个特点,让你看的时候非常引人入胜,出门就忘了。年轻的美国,所以它想出《星球大战》我觉得没有什么,只不过卢卡斯是人堆里挑出来的聪明人而已。
西方人大概比较理性。乔布斯在印度禅修七个月后,说是智慧飞升并发现了西方社会理性的疯狂,同时发现了东方社会感性的伟大。然后在产品中结合思想,数据化的电子产品直接和你身体的神经都有关联,改造了你的生活。投资电影呢?别像之前说的那样畏手畏脚,还在这儿瞎嘀咕呢,那你怎么创造产业呢,那你如何创造一个影响人类三十年,或者影响中国人改变生活方式的事,这是你的使命,就像乔布斯那样把努力落实了,你也得把中国梦给做出来。
艺术的创造堪称生命的奇迹,今日中国,艺术的光芒必须普照到中国老百姓的头上。艺术可以改造你认识世界的能力,使你浪漫起来、开放起来,从几千年的文明汲取营养,从封建中走出来。然而中国现在仍处于方兴未艾之中,我觉得中国人聪明极了,金融、科技都得到了不错的发展。但是搞文化,说实话今天搞文化的都守着一个金饭碗要饭吃......我们的文化之本,中国人是什么人,中国文化是什么。他的核心是什么,根基是什么,成色是什么,不得而知。守着五千年的文化,你连中国人都影响不了,还怎么影响西方人呢?
还说中国电影,说内容。那么当时《红高粱》怎么得个金熊奖呢?你到现在得一个试试,得的都是银熊,太难得了。现在有些人说中国电影不怎么样,对不起,我说你这个人啊要学会感恩。当时的中国电影一穷二白。张艺谋插过队,受中国土地文化的滋养,对人民有认识,插队的他爱照相,对泥土的颜色,特别是高粱的那种红色有想法。然后用西方的技术手段,完成他脑子里中的那些色块。另外从心理上说他有一种压抑,想申冤,想呐喊,想肆无忌惮地展现他眼中的世界。最终呈现一个视觉化的东方式作品,展现到西方评委面前的时候,火辣辣地刺激了西方评委。其实他谁也不认识,他当时领奖的时候你们记得吧,张艺谋领奖穿一红领带穿一西装,没去过,紧张。但是那些评委晚上看得睡不着觉了,我不认识这导演,但是我没办法不让他得奖,因为他把我打蒙圈了,我完全看到了一个遥远的我不认识的国家的带来的视觉刺激。
我再说一部电影《霸王别姬》。陈凯歌当年真是很天才,他讲的是一个小男孩进了戏班,演了个女角,从坚守自己的性别到恍惚了。然后对自己的性别一转换,这种倒错状态出现了,和他喜欢的那个段小楼产生隐性的同性情感,这部电影里反应了西方人想要看到那种性别的东西,但是他整个讲了一个中国故事,而且讲得浩大而完整。历史跨度从这个小的时候晚清、民国、抗日、建国到文革。如此之丰富地讲了一个宏大的中国故事,西方评委又傻了,因为似乎在结构上熟悉,但是认识中国方面,丝丝入扣、引人入胜地,中国的历史,中国的人。它的丰富与复杂性都出来了,很中国!它的复杂性出来才叫中国人,简单的不叫中国,简单的叫美国。
现在大多数中国电影立意横七竖八,构思不齐,然后非常不“爱自己”,然后弄出来的东西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不知道是什么,好似一坨乱麻。完了大家还着急、浮躁,说我投钱投钱投完赶紧,赚不回来你这钱,肯定完。
你回不来,那是因为你都没有文化认知,没有文化自觉。这好像是目前的一个困境,遇到的人,大家谈的都是这个创意不行,却都愿意投,投完了赔。前阵子《老炮儿》这部电影,一个文艺电影票房那么好?因为他的复杂性出来了。因为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人,城市平民买电影票的大多不能算成功的人,这些人是不是曾经都有过梦想?所以看到冯小刚这个角色(主人公)年轻时候牛过,生活里大家也能见到这些人,挺苦难的但很有人格魅力,女人缘非常好,你有可能爱上他、同情他。他不见得活的多好,这种老炮式人物。他身上中国人的猎奇性、丰富性出来了,所以你看了就跟你的神经很有关系,看得不空洞,很好看。
从大的角度看,许许多多电影上演,你都不知道它是哪个公司做的,演一会就下线了,评价很烂,真正好的那几部电影大家也知道,大的投入的。电影的繁荣最开始是谁干的呢?张艺谋、张伟平,他们分手了。曾经的时候,确实创造了零点看大片,突然全国看电影的一场运动,然后产生了电影启示。随后还有谁呢,中国电影不超过十个人吧可能。张艺谋、张伟平、陈凯歌、韩三平,这是中国电影集团的。然后王中军、王中磊,华谊兄弟加冯小刚。再然后则是姜文后来者居上,还有原中国电影局局长赵实(现任中国文联的主席),主抓中国电影创作的张宏森局长,电影当时对中国的影响,无外乎就是出自这几位,掰着手指头算得出来十个人干的。其实每个行业都是这样,行业崛起可能也就是指着几个人掀起的大浪。
田沁鑫在《北京法源寺》排练场上
回到我的本行戏剧(电影源自古老的戏剧,是现代技术的革命性体现),戏剧在中国目前来讲特别好。自我介绍一下,我的戏曾经得过一次票房冠军,在2013年的时候,全国多个城市巡演,算了一下是5426万票房,哪个戏真的可以在武汉秦台戏院驻场演出,类似《歌剧魅影》、《妈妈咪呀》那种效果的没有,都属于投资后要求快回报型的。我听说《歌剧魅影》制作了三四年吧,很工程化,成品持续表演了三十年。而中国人都猴急,投了半年就要回报,一个月上台,大家明知道差,非要把钱赔了,因为等不及。而只有“等得及”才能形成产业,核心生产力和艺术规律要遵循,你不给他时间,一个创意怎么可能说有就有呢?拍一个月演十年,这简直叫颠倒式梦想。
所以说应该学习西方,学习完西方创造东方,创造今天的文化。这个今天的文化对我们来讲是一个谜,什么原因?我觉得还是对中国文化没有达成一种热爱。如果创意中国的东西。一定要认识和热爱这方水土的文化,五千年文明很浩瀚,太多的能做的东西,生发更多的IP。“文化立足”在今天的大国崛起中,总体而言说中国为全世界艺术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但是艺术却一直滋养着我们:你没点审美的话房子装修都装不了,衣服都不会穿,就这么简单,对吗。审美与艺术好极了!一定要走文化投资,想办法认识并组织优秀的创作人员。所以同学们来到长江商学院努力地学习,如果有想要投资文化的,那就多跟田沁鑫导演我交个朋友,私下里聊一聊想法,期待合作出成果。
纪中展提问
过去三十年是商业启蒙,而未来三十年则是文化和科学启蒙。您刚才讲了一下中国文化的一些情况,有没有可能提供一些思路,比如说为中国未来三十年的文化和科学启蒙提供一些现实的路径呢?
田沁鑫答曰
让全世界的优秀艺术家都做中国题材。现在万达35亿美元收购好莱坞传奇影业多数股权,好事啊!接着把那边院线都给占了放中国电影。然后,就是大家想什么办法来创意出能够影响未来三十年的事。商人与艺术家去想、去创造,商业和艺术必须结合,艺术家必须也具备商人气质,否则完成不了在现在这个时代的转型,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转型就是艺术和商业之间的结合,这可能是中国最大的一次转型,而且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