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年01月11日
案例编号:CSG-C-019
案例作者:林琳
出版机构:长江商学院中国商业与全球化研究中心
完成时间:2010年1月
案例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彩电行业的竞争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欧美公司几乎全线退出了该行业,日本和韩国厂商凭借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及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能力,成为行业发展新的主导力量。在过去20年,中国内地企业接受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地厂商的技术和零配件,成为全球主要彩电制造商。在2007年,中国彩电产量为8807万台,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
TCL集团在1992年进入彩电制造业,到2001年国内市场产销量已跃升第一位,是国内彩电行业的佼佼者。即使如此,它同样面临“三块板”的挤压。即技术与品牌的天花板、全球市场渠道的“地板”,以及主流市场反倾销策略的中间“隔板”。因为如此,TCL的彩电业务在亚洲等非主流市场的开拓,也较为艰难。
李东生,TCL集团董事长,他很早意识到,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彻底解决“三块板”的问题。在2005年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指出:
欧盟和北美是全球市场最集中、规模最大、成熟度最高的区域,已经被国际大型企业垄断和瓜分。用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打山头”的“阵地战”方式很难行得通,并且可能有极大风险,也会耗费漫长的时间。因此,采取并购欧美亏损企业的方式,能迅速切入欧美主流市场,又避开了其贸易壁垒。获得了市场份额和销售渠道后,可以在整合中逐渐消化其亏损因素。
TCL集团在2004年1月收购了法国汤姆逊集团全球彩电业务,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制造商。此后3年,TCL集团彩电业务连年亏损,海外收购战略面临严峻考验。李东生却坚信:“走出去”的方向是正确的。在消费电子领域,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一定能把现有优势结合成自有模式,从而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
本案例回顾了TCL集团彩电业务的发展历程及它的全球化道路。我们的研究表明,尽管遇到许多困难,但TCL的全球化道路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中国传统制造企业解决“三块板”挤压的重要实践。本案例探寻了李东生的全球视野及其在每个战略阶段的思考,它值得中国企业思考与借鉴。
如需案例全文,请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长安街1号东方广场东2座2层
电话:(+86)010-85188858 转1210
电子邮件:ckcsg@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