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6日
案例编号:CSG-C-042
案例作者:李梦军
出版机构:长江商学院中国商业与全球化研究中心
完成时间:2012年7月
案例摘要:安赛乐米塔尔集团(英文名:Arcelor Mittal)(以下简称米塔尔集团)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钢铁集团、最大的钢铁跨国公司。在2012年《财富》公布的世界500强中,安赛乐米塔尔公司(Arcelor Mittal)排名第70位,营业收入944亿美元、利润22.6亿美元。安赛乐米塔尔在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1家钢铁厂,2011年粗钢产量0.94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3%。
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拉克什米•米塔尔(Lakshim•N•mittal—LNM)1950年出生于印度,被誉为“钢铁皇帝”。他在起步晚和缺少政府支持的环境下,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通过一系列“全球资源为我所用”的并购大战(包括138次兼并濒危小厂,2次收购世界级大公司),颠覆了全球钢铁行业,建立起世界最大钢铁企业——安赛尔米塔尔公司(ArcelorMittal),使钢铁这样一个百年传统行业步入全球化竞争时代,充分展现了“米塔尔模式”的魅力。被外界形容为“以互联网速度在钢铁领域发展”。
“米塔尔模式”奉行的是一条以全球应对全球的全球资源整合之路。即通过全球并购快速扩充产能,强化生产企业对市场控制力,同时以庞大的产能优势强化对产业链上游铁矿石资源的控制,从而避免自身陷入行业周期性波动之中。在此基础上,以最优的生产管理与铁矿石成本优势的“组合拳”,改变行业传统的价值链组合方式,给以竞争对手更大的经营压力,进而继续推进更大规模的行业整合。这个以全球应对全球的思维与实践,使得米塔尔能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实现对世界钢铁业现有霸主的颠覆,从而成为钢铁业无可争议的行业领导者。
而长期处于中国第一的宝钢集团有限公司(BAOSTEEL GROUP CORPORATION,以下简称“宝钢集团”)走的却是一条以中国应对全球的道路。在2012年《财富》公布的世界500强中,宝钢集团排名第197位,营业收入489亿美元,只有米塔尔公司的一半。在全球钢铁行业整合的大环境下,宝钢集团也开始了并购。2007年宝钢集团西进新疆,与八一钢厂重组;2008年南下广东,与广钢、韶钢重组;2009年东去浙江,与宁波钢铁重组,但归根结底宝钢集团的并购还是“在中国本土钢铁行业中的整合”。整合扩大了宝钢的产能,但并没有改变上游资源受制于人的竞争格局。
这种视野和思维上的差距决定了两家公司在全球市场、资源控制力方面的不同表现。如今,包括宝钢在内的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已感受到世界钢铁业快速整合所带来的压力,在全球钢铁行业的新格局中宝钢如何成为新的米塔尔,如何打造其在全球市场上的钢铁王国,还有待观察。
本案例通过比较分析米塔尔和宝钢这两家钢铁行业的后起之秀,在企业发展与行业竞争中所采取的不同发展策略,探讨全球化时代,企业竞争的本质及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
如需案例全文,请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长安街1号东方广场东2座2层
电话:(+86)010-85188858 转1210
电子邮件:ckcsg@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