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授与研究 > 项兵 > 案例

安踏 :从模仿到超越的机会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08日

案例编号:CBG-B-06
案例作者:李梦军
出版机构:长江商学院中国商业与全球化研究中心
完成时间:200711

案例摘要:想要打败耐克,唯一的办法就是全面而准确地模仿我们,然后再找出不同点来各个击破。 —— 菲尔•奈特(Phil Knight),耐克公司创始人。耐克公司(Nike)在上个世纪80年代推行“轻资产运营”模式,从而快速发展为全球体育服饰行业的领先品牌。进入90年代,“轻资产运营”模式在众多行业内被采用,耐克的竞争对手也纷纷选择“耐克化”生存方式,这样,体育服饰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真正成为一个全球性产业。耐克公司的创始人,菲尔•奈特(Phil Knight)指出:“想要打败耐克,唯一的办法就是全面而准确地模仿我们,然后再找出不同点来各个击破。”

在“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全球产业链中,中国企业是主要的OEM制造商。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制造技能良好的“耐克化”OEM工厂建立了自己的体育服饰品牌,它们模仿“耐克模式”,在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市场,取得快速成长。其中包括来自“运动鞋都”福建晋江的安踏、361°、喜得龙、德尔惠、乔丹、金莱克等品牌,它们都有不错的市场表现。

安踏是中国本土运动服饰品牌的佼佼者,它从1993年开始从事运动鞋OEM制造,1997年开始实施品牌战略。在中国市场,安踏运动鞋在2001年的整体市场占有率已升至第一位,并持续至今。2007年7月,安踏体育(2020.HK)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融资约31.68亿港元,上市首日公司市值接近180亿港元。

在模仿“耐克模式”的基础上,安踏采用“垂直整合业务模式”(Vertical Integrated Business Model),以抓住中国内地超过5亿人的庞大消费群体,这些消费者分布在80%的城市和10%的农村。本案例回顾与分析了安踏的发展历程及其“垂直整合业务模式”。在“耐克化”生存路径下,安踏依托中国市场快速成长的路径,折射出“中国制造”从模仿跨国公司到试图超越的战略机会。

如需案例全文,请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长安街1号东方广场东2座2层
电话:(+86)010-85188858 转1210
电子邮件:ckcsg@ckgsb.edu.c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