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授与研究 > 项兵 > 案例

上汽集团 :从“桑塔纳”到“荣威”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29日

案例编号:CSG-C-008
案例作者:林琳
出版机构:长江商学院中国商业与全球化研究中心
完成时间:200810

案例摘要:1984年,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的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集团”)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Volkswagen)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组装生产“桑塔纳”(Santana)轿车。

“桑塔纳”开启了一个时代,中国轿车工业希望借“市场换技术”策略,从合资伙伴那里获得核心技术,并自己的提升整车制造能力。不过,与“桑塔纳”驰骋中国轿车市场20多年所创造的辉煌相比,上汽集团却并没有从合资伙伴哪里获得预期中的“核心技术”。在经历了2004年“平台技术”转让风波后,上汽集团管理层开始反思“市场换技术”策略。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提出了“四个轮子一起转”发展战略。他希望,通过收购海外企业建立全球运营架构和生产点、销售点及开发点,在这个基础上开发具有中国自主品牌的轿车。“从原来狭隘的一条思路变成四条思路一起来做,可以作为我们自主产品发展的新思路。”胡茂元说,“我们应该集成全球技术资源,抓住全球并购的时机,加快自主开发的速度,多管齐下,早出成果。”

2004年6月,上汽集团以6700万英镑收购了具有百年历史的英国罗孚汽车公司(Rover),获得罗孚25、75车型及全系列发动机知识产权与平台制造技术。2006年,上汽集团推出基于罗孚75技术核心的自主品牌轿车——荣威(ROEWE)。荣威轿车2007年3月上市,8个月内销售16495辆,在国内V6细分市场中占有率位居前三甲,品牌知名度从0提升至60%。中国质量协会全国轿车客户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荣威750用户满意度指数(CACSI)为77.5,在中级车新车细分市场中排名第一,畅销新车满意度中名列第二。

在中国轿车工业追逐“自主”的梦想世界里,“荣威”被上汽集团寄予厚望——“荣威”不会成为第二个“桑塔纳”。本案例分析了上汽集团从“市场换技术”到“市场换股权”的思维转变,并旨在说明,在中国轿车行业依靠“独立自主”精神建立自主品牌的道路上,上汽集团思维转变的价值更加深远。

如需案例全文,请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长安街1号东方广场东2座2层
电话:(+86)010-85188858 转1210
电子邮件:ckcsg@ckgsb.edu.c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