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年10月17日
案例编号:CSG-C-010
案例作者:单迎光
出版机构:长江商学院中国商业与全球化研究中心
完成时间:2008年10月
案例摘要:“中国制造”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却是为数不多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中国本土制造商。在全球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与服务业,中集集团自1996年以来始终保持世界集装箱产销量第一的市场份额,是全球唯一能够提供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及其它各类特种箱等全系列集装箱产品的专业制造和服务企业。目前,在全球运营的各类集装箱中每2个中就有一个由中集制造。在立足集装箱制造后,中集集团进行商业模式复制,进入道路运输车辆、能源与化工及食品装备、海洋工程、机场设备等其他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与服务业务领域,相关产品制造与服务能力很快升至行业全球一流水平。
中集集团是中国本土制造公司中全球化经营程度最高的企业之一,在北美、欧洲、亚洲、澳洲等国家和地区拥有100多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员工超过53,000人,初步形成跨国公司运营格局。在美国《福布斯》杂志“2007年全球2000领先企业”评选中,中集集团位列1475位;在《商业周刊》“亚洲50佳企业”中排名第21位。2007年,中集集团收入达到487.61亿元,净利润31.65亿元。
中集集团1980年1月在深圳成立,那里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它的发展历程映衬了“中国制造”的崛起。中集所处行业是典型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从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得益于公司十多年来所采用的颠覆性竞争策略。围绕产业价值链,中集集团运用持续性并购策略,整合全球资源实现“以强制强”,使其在行业“链条对链条的竞争”中占得主动地位。
中集集团在全球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与服务市场的成功,是“新洋务战略”的一个最佳实践范例。过去十年间,有关中国企业全球化经营策略的讨论越来越热闹,相关书籍也已汗牛充栋。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双向制约,加大了研究难度。我们的研究表明,对中集集团产业整合思维的分析,将有助于提升中国本土制造企业的战略视野;它的颠覆性竞争策略与商业实践,可以为众多本土制造企业借鉴与思考。
如需案例全文,请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长安街1号东方广场东2座2层
电话:(+86)010-85188858 转1210
电子邮件:ckcsg@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