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授与研究  >  观点文章  

李海涛——新质公益有利于解决全球性社会问题

倾听时代脉搏,感知同频共振。

《无公益,不长江:新质生产力与商学院的新质公益2024-2025》是长江商学院出版的第七本公益案例集。在新质生产力的新时代要求下,长江商学院开创性地提出新质公益以及商学院的新质公益。本书除了呈现年度长江公益案例之外,我们也邀请了长江教授,公益研究的领军学者,公益行业的领导者,长江商学院的企业家和公益校友代表等,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与商学院新质公益的前沿创新、逻辑发展以及社会价值。

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新时代的主流话语以及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3月5日,李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各个领域都在朝向新质生产力奋力行动。在新质生产力的新时代要求下,为了有效呼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长江商学院开创性地提出了新质公益。

如何更清晰解读新并有效认识新质生产力以及由此呼唤的新质公益?长江商学院院长、金融学教授、杰出院长讲席教授、长江商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长李海涛在访谈中,根据长江商学院新时代下的“取势、明道、优术”对此深入系统做出了阐释,同时总结了长江商学院在新质公益的教育和实践推动当中的模式创新和价值创新。

Q: 从2024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4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再到2024年10月《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您认为这些高规格会议所确定的方向、政策和法律,对接下来市场经济的完善以及民营企业的发展,将会发挥哪些积极的作用?

李海涛: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民营经济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动能之一。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已经发展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科技创新和促进共同富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根据中国政府网的数据,截至2023年,民营经济贡献了超过50%的税收、超过60%的GDP、超过70%的技术创新成果、超过80%的城镇劳动就业和超过90%的企业数量。

可以说,民营企业成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

当下,民营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一些现实的困难。从国际上来看,国际环境的变化,导致市场格局和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内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意愿也都受到了一些影响。此外,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要变成一种普遍的发展动力,还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出台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尤其是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无疑是一系列提振士气、鼓舞信心的重大举措,对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是优化市场环境,增强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国家拟通过立法固定一直以来对民营经济施行的政策,明确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和保护,有助于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大家都知道,公平有助于提升效率、增强信心。而在困难面前,“信心”的作用堪比黄金。

其次,是改善融资环境,帮助民营经济做大做强。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融资便利才能“血流通畅”。这一次国家拟从法律层面建立健全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有助于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的存活率和发展前景。再加上国家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工程,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投资和创业,鼓励开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参与现代化基础设施投资。这相当于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加点油”之后再“上保险”。

我特别想强调的是,这次政策的密集出台,对于激励民营经济持续创新、提升整个经济发展质量,都意义重大。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innovation)这一概念,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由于机制灵活、利于调动个人积极性的特点,在整个社会的经济创新活动中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目前2023年的数据还没出来,看2022年的数据,民营企业社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总投入78%,超过8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超过90%的高新技术企业都是民营企业;

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研发费用总额达到了1.24万亿元,占比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40%;此外,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这1000家民营企业仍然保持了研发费用和研发强度的持续双增长,其研发费用总额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华为、腾讯、阿里、百度等在研发投入方面领跑全国。

可以说,民营经济是中国社会经济创新最重要的主力军之一。这次《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到,

引导民营经济组织根据国家战略需要、行业发展趋势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共性基础技术和前沿交叉技术,鼓励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加强新技术应用,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应用试验,等等。

这些措施,对于民营经济发挥紧跟市场、反应灵敏、机制灵活的特点,加大创新力度,提升整个经济的发展水平,是有重大的意义的。

最后,国家的支持,是激发民营企业家企业家精神的最好动力。熊彼特指出,企业家精神是创新活动发生的前提,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国家正式出台法律来支持民营经济,让民营企业家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他们的企业家精神就能够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大家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干起来的,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动力就是民营企业家身上那种不服输、不认命、敢于冒险、大胆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当下的中国经济正需要这种企业家精神帮助大家攻克难题,帮助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Q: 在这些高规格的会议和其他重要会议中,国家重点提出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作为著名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您会怎么解释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您认为新质生产力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和升级的推动作用有哪些?

李海涛:“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在新时代的一个“科学解题思路”。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人类历史难得一见的、长达四十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奇迹。但现在,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阶段性“大考”。

一方面,全球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外部环境不容乐观,依靠外部投资拉动国内经济的可能性降低;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美好生活的关注度逐步增强,传统的以资源换市场的增长方式也难以为继。

可以说,这是一份各方面都具有难度的“考卷”。然而,如果这份考卷有一份答案可供参考,那就是:“新质生产力”。从根本上来看,

新质生产力的宗旨就是以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的持续创新,来驱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应对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和中国经济内部增长艰难的双重困境。一方面为中国经济寻找新的、可持续发展动能,另一方面也是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大背景下,重塑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崭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和升级具有多重的推动作用。

首先是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以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质的跃升。我们当下正在谈论的人工智能技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都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帮助企业提升效率和发展质量。

其次是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新要素、新模式、新产业和新动能,有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同时,作为一种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可持续和绿色低碳发展。中国过往经济发展模式当中的高能耗、高污染的模式会因此得到进一步纠正,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会因此得到保障。

最后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生产力显著进步都同时伴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不仅意味着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变迁,也同时意味着生产关系、组织制度的深刻变革,能够帮助整个中国社会各个层面都参与到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收益,帮助社会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Q: 在您近期和诺奖得主斯宾塞的对话中,您提到:“技术创新将是未来全球竞争的核心,企业家应当积极采纳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抓住技术带来的新机遇。”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澎湃而来,也因此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您认为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对企业将是怎样的变革影响和推动? 

李海涛:首先,人工智能与数字化转型是两个有所关联的不同概念。企业数字化转型强调企业以全流程的数据作为决策依据,乃至实现自动决策,帮助企业提升运营效率和决策科学性。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数字化转型,但实现数字化转型不是人工智能的终点。人工智能本身意味着全新的产业机会。

当我们谈到人工智能的时候,需要首先注意到,实际上我们已经经历了两次人工智能革命,可以称之为:人工智能1.0和人工智能2.0。

人工智能1.0时代的小模型下,人工智能在每个领域的应用和优化都是割裂的,人工智能已有很长时间卡在瓶颈,尚未实现真正的成功;以ChatGPT为标志的人工智能2.0时代开启后,智能“涌现”,标志着人工智能从手工作坊式向工业化转型,产业发展全面提速,人工智能2.0的巨大跃迁在于克服了前者单领域、多模型的限制,可以用无需人工标注的超级海量数据去训练一个具有跨领域知识的基础大模型,通过微调等方式适配和执行各类任务,有望实现平台化效应,探索商业化的应用创新机会。

简而言之,人工智能2.0时代的本质是智能的规模化 (Scaling of Intelligence)。也就是说,“智能”的边际成本大幅下降,从而使得商业平台创新和应用创新的机会都大幅增加,真正赋能千行百业。

此外,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设施行业,包括算力、模型以及相关数据、通信、能源等行业都将因此得到很好的发展机会。所以,我一直都强调,人工智能本身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革命,意味着全新的创造价值的机会。

综合数字化潮流和人工智能革命,两者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对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决策智能化: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使决策更加科学和精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够预测市场趋势和消费者行为,帮助企业制定更有效的战略。目前在To C的企业中,这点应用尤其明显。利用大数据来做补货、调整货品组合、制定营销策略,都展现了极高的效率。

商业模式转型升级:企业通过数字化平台,可以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链,甚至从单一产品销售转向提供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我们有一家学员企业,就是利用大数据来帮助企业做营销方案,从策划到落地,全都都有数据作为决策依据,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来提供帮助内容产品。这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生产流程自动化与优化: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可以自动化许多重复性和标准化的任务,减少人工错误,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通过数据分析,企业可以识别生产流程中的瓶颈,实现流程优化,提高整体效率。这点在制造类企业上,体现尤为明显。

产品和服务创新:数字化技术使企业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会使得产品更加智能化,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我们现在看到的数字人直播、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都是过去所不能想象的产品和服务。

营销与销售的自动化与创意化:数字化能够帮助企业做精准的用户画像和用户行为甄别,人工智能则能便捷地实现创意的批量生产。两者结合就能使得企业营销与销售的方式都发生根本的变革。这在一些消费品牌上体现尤为明显。蔚来汽车、希音国际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上的营销,就是借助算法和人工智能,精准规划出消费者的行动路线,做出全链路的营销方案。

组织进化和文化变革:最后,企业生产、销售、运营流程的变化都会体现在组织架构上。数字化促进了信息流通,有助于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数字化进程也会鼓励员工创新,形成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的企业文化。

有一本书叫做《赋能: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是由美国陆军四星上将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等人著作的。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作为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指挥官,摒弃了存在了一个多世纪的常规思维,重塑了特遣部队,打造了一个在沟通上极度透明、在决策上去中心化的网络。这种新的组织形式有效地摧毁了传统的“深井”间的壁垒,使得领导者能够更好地管理和协调大规模团队。

过去,我们讲企业当中的等级制度、矩形架构,都是很常见的组织形式。但在数字化、AI革命之下,这种带有等级印记的组织架构就会有一些问题。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说,所有人在数据面前都是平等的。组织的结构和沟通方式必然需要发生转变。《赋能》这本书讲到的组织中信息的畅通无阻、决策时的上下同频,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普遍。总之,

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助力企业提升客户体验,增强竞争力,创造出新市场和新机会。它们的出现,对于提升企业增长潜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Q: 目前全球进入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时代,您提出“中国企业大航海时代”已经到来,那么中国企业的出海竞争力体现在哪几方面?出海对中国企业向新质发展会有怎样的促进作用?

李海涛:第一个阶段发生在2000年之前。以华为、海尔、TCL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经过了大概20年的国内发展之后,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开始踉跄出海。这一阶段,失败多于成功,教训多于经验。

第二个阶段,发生在2000年到2014年。此时中国加入了WTO,“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有了正式的发声和亮相,并且在欧美主流市场赢得了相当的市场地位和关注。标志性事件包括联想集团收购IBM、TCL并购法国汤姆逊的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吉利收购沃尔沃。

第三阶段,是2014年到2020年。中国企业,尤其是国企、央企开始体系化地走出国门。与此同时,首批出海的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与“国家队”一起,在各个市场彼此竞争也互相配合,使得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集体声量得以提升。

第四个阶段是2020年至今。国内需求日趋饱和、产能过剩、供应链安全等因素,也促使民营企业开始集体前往国际市场寻找机会,中国企业开始大规模、成建制地、爆发性地出海。

从大型央企、大型民企探路的单兵作战,到全面出海的大航海时代,中国企业出海已经开启了全新的范式,背后的根本动力是中国积累了40年的产业链的核心优势。这种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制造端和消费端。这两端能力的双向促进,带来了产业链的综合能力建立,推动了现阶段出海的核心特征——拥有高性价比的2B中高端制造业、2C消费互联网与消费产业同时出海,本质上是中国企业经过40年的发展,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开始了全方位的能力外溢,形成了中国企业出海独有的“竞争力”。

体现在产品上,是规模经济和高效管理带来的成本优势,也是超大规模市场和持续的创新迭代带来的产品创新能力。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高铁到互联网游戏、短剧,我们在这些行业的产品创新能力,都走在世界前列。

体现在营销和服务上,是中国蓬勃发展的电商经济带来的企业在营销、渠道、物流、服务等方面的超高效率。比如社交媒体营销、快递物流、移动支付,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

体现在供应链上,是常年坚持独立自主、建设自有供应链,从而形成的全世界门类最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供应链能力。

今天当我们说全球产业链有可能会重构的时候,必须承认,有相当一部分产业链其实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别国企业其实是很难搬走的。原因很简单。一家企业搬家很容易,但其配套产业链上数百上千家企业想要搬家,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是我们企业出海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出海对于中国企业向新质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 首先是市场拓展和资源整合:出海可以帮助企业突破国内市场的天花板,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出海整合全球范围内的优质资源,包括技术、人才、资本等。比如,华为已经在全球超过170个国家开展业务。2024年5月,TCL全球46个研发中心,其中3个位于海外;全球32个制造基地,其中9个在海外,海外收入占据了TCL总收入相当大的比重。

● 其次是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为了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企业需要不断创新,这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的升级;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和规则,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以适应国际化运营。比如,传音手机。它的技术能力和全球营销网络其实是从非洲市场起步,一步步锤炼出来的。除了传音,深圳还有一家出海成功的企业,其80%的销售业绩来自海外市场,且主要是北美、欧洲市场,它就是韶音。它的正向产品设计(即从需求到产品的正向过程)和IPD(集成产品开发)能力也是在出海过程中锤炼出来的。

● 再次是品牌提升和风险分散: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市场布局有助于分散企业面临的地缘政治、经济波动等风险。在出海过程中,企业需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伙伴和消费者打交道,促进了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提升了企业面对复杂环境的韧性。比如,韶音产品首先是在北美市场取得成功,所以再打入世界其他市场时,就有了很好的背书,效率大为提高。

Q: 我们都知道,长江商学院一直是商学院里公益教育的引领者,长江商学院也首创性地提出了“新质公益”(该观点认为,新质公益主张模式创新、科技应用、可持续性和多元化,强调在公益项目设计、管理和运营中引入新理念、新方法,提高公益解决社会问题的效率和影响力,从而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挑战和社会需求。),从新质生产力到新质公益,您会怎么理解新质公益及其时代价值?

李海涛:“新质公益”是长江商学院在2024年提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

首先,是模式创新。新质公益倡导在传统的公益模式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等方式,实现公益与商业的有机结合,创造可持续的社会价值。

例如,长江商学院、长江教育发展基金会与阿里巴巴、壹基金联合举办的“热土领航”乡村振兴公益班项目,2023年首期班54名同学已经毕业,2024年已经完成第二期招生,一共58名新同学即将入学。这个项目就是培养乡村经济的领头人,用多方合作的全新模式,帮助实现“乡村振兴”。

其次,是科技应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公益项目的执行效率,扩大其覆盖范围,实现精准公益。

比如,腾讯就在这方面有多种尝试。用移动支付极简化捐赠流程,让公益与每一个用户联系起来;通过微信这样的社交工具,链接乡村,实现“乡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为故宫做文化传播,为敦煌做文化资产的数字化留存,等等,都是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公益质量和效率的好案例。

再次,是可持续性。新质公益强调公益项目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不仅仅关注短期效果,而是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2017年起,长江商学院和吉安市政府合作,发起了“长江商学院吉安乡村振兴与可持续项目”,开设“领航井冈”课程,5年时间,培养吉安企业家150名,学员企业共产生10家上市挂牌企业;

捐赠建设“关爱留守老人儿童活动中心”,同时为村民培训健康安全知识和防灾知识;

吉安遂川县有个优势特产“狗牯脑茶”。我们通过协调校友资源,帮助当地销售狗牯脑茶,销售利润全部用于遂川茶产业人才培训项目。有了人才,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当地的持续发展就有了动力。

最后,是多元化。新质公益倡导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和多样化的实现方式,鼓励企业、个人、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热土领航”项目就是一个三方参与的公益创新项目。我们还有个“长江之源”培养计划,是全国首个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跨界培育项目,由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局指导,包括长江商学院、深圳市长江商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深圳市江之源企业家联谊会、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深圳市慈善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深圳市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等,一共八家机构,共同资助和举办,是一次典型的、社会创新助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新质公益的时代价值,我们认为首先是应对复杂社会挑战,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新质公益通过创新和科技应用,能够更有效地解决一些持续的问题,提升社会福祉。比如贫困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

新质公益也有助于促进跨界合作,推动社会创新。新质公益的理念和实践促进了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跨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不仅打破了传统公益的界限,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激发社会各界的创造力和活力,非常有利于解决全球性社会问题。“热土领航”乡村振兴公益班项目就是很典型的跨界合作、社会创新的项目。

此外,新质公益的推广有助于培养企业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很多企业其实是在参与公益的过程当中,体会到公益带来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通过新质公益的实践,也可以提升公益项目的透明度、效率和影响力,增强公众对公益事业的信任和支持。

总之,新质公益是对传统公益的一种创新和升级。它不仅关注公益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更注重公益事业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质公益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Q: 您指出,长江商学院校友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全球责任和全球担当,不仅要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还要关注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这是长江商学院的特色之一。在这个多重变革汇聚的时代,为全球性重大问题的解决,无论是商业、公益,还是商业与公益的跨界融合,中国最有可能在哪些领域形成并贡献“中国方案”?

李海涛:在当前这个多重变革汇聚的时代,中国有可能在以下领域形成并贡献“中国方案”来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

第一,数字经济。中国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大数据营销等领域拥有显著优势。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创新可以为全球提供解决方案,特别是在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跨境电子商务、数字治理、跨国物流等方面。

以移动支付和金融科技为例:中国在移动支付和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平台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平台不仅提供了便捷的支付方式,还推动了金融服务的普及和创新。

第二,绿色发展。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挑战,中国在新能源、节能减排、生态保护和绿色金融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和实践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以新能源汽车及相关行业为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占全球比重超过60%。此外,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也创历史新高,达到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截至2023年底,中国累计建成充电设施859.6万台,数量居全球第一。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高速铁路网络、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能源基础设施(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信息基础设施(宽带网络、移动通信基站)、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可以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解决方案。

以高速铁路为例:截至2023年底,中国的高速铁路总里程达到了4.5万公里,这个数字在全球范围内是最长的,占据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70%以上。此外,中国在高速铁路的商业运营速度方面也是世界领先,其中复兴号高速列车的商业运营速度达到了350公里/小时,是全球范围内商业运营高铁中的最高记录。

第四,减贫与发展。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的扶贫模式、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参考价值。

根据《中国减贫四十年》报告,过去四十年来,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绝对贫困标准,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大约8亿,占同期全球减贫人数的75%。2021年,中国宣布现行贫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第五,全球经济治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关于全球和区域加强合作、实现多赢的努力:“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自由贸易区战略(包括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这些协定有助于降低贸易壁垒,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Q: 长江商学院一直是我国商学院创新的领头羊。作为院长,您认为长江商学院在新时代应当如何更好的取势、明道、优术?

李海涛:长江商学院创办于2002年,是跟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而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可以说,长江见证了中国经济一步步深入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的整个过程,也陪伴了一批中国企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时代的企业”。

从长远的方向看,我们希望继续陪伴一批又一批中国企业,不仅帮助它们继续做“时代的企业”,而且要支持它们成长为真正的“百年老店”。

“取势、明道、优术”作为长江的校训,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取国家需要之势,明长期利他之道,优转型增效之术”。这不仅是新时代对企业家的要求,也是长江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原点。

取势

把眼光放回当下。我们身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从国际上来看,地缘政治、国际冲突比以往都要尖锐,大国竞争的态势也有所加强。气候问题、环保问题、和平问题都需要大家通力合作才能有真正的解决方案,但国与国之间的隔阂在某些方面却更甚从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加凸显了这些矛盾,乃至冲突。国际上压力如此,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没有以前那么快。这些都是基本的事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长江说要“取势”,取的是什么“势”?我们认为,还是和平发展、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大势。虽然地缘冲突一直存在,但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只会越来越紧密,而不是相反;大国竞争,会使得全球产业链在某种程度上重构,这对于相当一批中国企业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但也极有可能是机会——我们原来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企业可以往上走一走。归根结底,国家之间的竞争靠的仍然是实力。商业和企业家可以在中间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中国国内的情况也是如此,发展经济仍然第一要务,尤其是我们的很多产业还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任。国家提出“新质生产力”,其实就是对这一形势的回应。

在这个过程中,重视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将在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帮助企业和国家获得持续的发展优势和动力。我们的企业家要大胆参与进来,用技术更新我们产品、商业模式甚至组织形式,做技术的推动者,至少是受益者。

近些年,长江商学院相继推出了“双碳”有关的“碳路先锋-双碳时代企业家课程”,全球化有关的“明道全球:出海新坐标系列课程”、“东盟-RCEP领航者项目:做时代的企业、做全球的企业”、“全球独角兽”“新质生产力与商业新格局”等项目和课程,都是在回应时代大势,帮助企业看清全球变局,把握好产业升级、产业链重构、技术创新的时机,成长为真正具有时代气息的企业。

明道

从经典的商业理论来说,企业的根本使命是创造价值、赚取利润。但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人过上有尊严、充满幸福感的生活。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过去,企业在保护环境、提升人的幸福感等ESG话题面前,可以选择“等一等”,先考虑利润和发展问题,再去关注环境与人的问题。但在今天,这已经是一个“生死存亡”的话题,ESG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选项”。

长江一直非常重视ESG,倡导商业向善。我们一直相信,属于未来的好企业,一定是将自身核心能力与社会痛点紧密相连。先找到自身的社会价值,并将其在核心业务、资源配置、战略方向上呈现出来;通过创造社会价值,进而产生更好的商业价值。唯有如此,企业才能真正扎根于社会系统,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从而持续创造价值。

当前,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展方向。长江商学院提出了“新质公益”的概念,希望通过模式创新、科技应用,提升公益的可持续性和多方参与能力,积极推动社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在此过程中,长江商学院始终秉承“无公益,不长江”的精神,持续着重培养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推动企业创造社会价值,促进企业与公益组织的交流与共创,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问题的解决贡献长江人的力量。

优术

优术,过去我们强调的是商业管理。但今天,我们已经有相当一批有志气、有实力的企业家开始走出国门。实际上,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当下迎来了一个企业“大航海”的时代。

换句话说,这个时代的企业可能天生就是全球化企业——我们积累的实力、信息的发达和技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把一切都拉平了。即使是一家初创企业,也可以怀有“天生全球化”的雄心壮志。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来谈“优术”,其实已经不仅仅是狭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了,而是文化融合,用真正全球的视野、国际的标准来做企业。即使是一家初创企业,也可以首先是产品的全球化标准。

不要觉得高不可攀,我们已经有一大批看起来规模不大的企业其实是隐形的世界冠军了。从产品到组织再到战略部署,全都要全球化。总结一下,

长江一直把“取势、明道、优术”当作我们的核心理念,贯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体系当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提升我们自身适应时代、引领商业潮流的能力,也要在教育教学体系上不断精进,把新的时代要素纳入到教学中,实现教育理念、课程系统的不断更新迭代,不仅做中国最好的本土商学院,更要做一家最国际化、最具时代感的商学院。

 

相关阅读

学院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