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财新网》 2013年5月3日
■文/陈龙
在流动性陷阱的经济状况下,宽松货币政策并不引发通胀,经济体面临的反而是通缩风险,无论美国、欧元区和日本都是如此。央行的挑战是如何使用货币政策制造通胀预期,鼓励经济增长并减低失业率。
过去数年有很多经济学家和舆论指责美国搞量化宽松,预言美国经济会衰落,世界会进入大通胀时代。几年过来,美国的经济在健康复苏,美元升值,股票市场创新高,曾经大力唱空美国的经济学家们也在悄悄改变论调。
根据《经济学人》的数据,欧元区和美国的失业率在2010年都接近10%,但到2013年4月美国已降到7.6%,欧元区则升到12.1%,有1920万人失业,其中希腊27%,西班牙26.7%;25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在希腊为59.1%,在西班牙为55.9%。美国之所以取得进步,一个原因是量化宽松做得好:利率在2008年就果断降到零,并且把货币发行和失业率挂钩,不把失业率降下来不罢休。欧元区由于各国利益冲突(德国需要控制通胀,周边国家需要对付通缩危险)以及思想冲突,利率到现在都没有低于0.5%。由于就业情况不佳,市场预期欧洲央行最近将降低利率。
那么宽松的货币政策现在是否引发了高通胀呢?答案是否。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截至3月份的12个月,美国CPI仅上升1%,远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欧元区4月份的通胀率降至三年来的低位——1.2%,这也低于欧洲央行2%的目标。另外,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团队预计,2013年全球通胀率将为2.3%,这低于2012年的2.4%和2011年的3.1%。日本的零利率货币政策执行了十多年,但是日本面临的是通缩:日本2012年的名义GDP甚至低于1990年代初。
在经济增长大幅趋缓的情况下,全球面临的不是大通胀,反而是通缩。由于各国央行应对这种局面的措施不同,因此其结果也不同。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将美国经济拉出了衰退的泥潭,因此美国经济目前走势相对良好,业界预计其今年晚些时候还有望加快。
虽然美国经济看好,但美联储还是小心翼翼。在5月1日公布的美联储3月会议记录中,美联储明确表示,将继续执行量化宽松+基础利率定在0%~0.25%的政策,目标是美国失业率降到6.5%或以下。当然,量化宽松的条件是通胀可控,具体指标是,市场对将来1-3年通胀预期不高于目标核心通胀率(2%)+0.5%,以及长期通胀预期可控,即长期市场利率不会大幅提升。现在看来,这些条件都满足,美国国债市场反映出来的对美国将来十年的通胀预期一直在2%左右徘徊。
欧洲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南欧国家目前经历着严重的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这抑制了工资和物价的上升,因此许多分析师认为今年晚些时候,欧洲的通胀可能还会下降。
行文至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流动性陷阱的经济状况下,宽松货币政策并不引发通胀,经济体面临的反而是通缩风险,无论美国、欧元区和日本都是如此。央行的挑战是如何使用货币政策制造通胀预期,鼓励经济增长并减低失业率。
在宏观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是使用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还是自由市场经济的不干预思想,以及到什么程度,一直都是执政者和经济学家争议的问题,其背后是两个幽灵,凯恩斯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在徘徊。
美国1920年代末繁荣结束时追随的还是奥地利学派的自由市场经济和不干预思想,货币政策上放任信贷紧缩也不干预,财政政策上也是如此,用当时胡佛总统的财政部长Andrew Mellon的话来说就是,“清理劳动力,清理股票,清理农场主,清理房产……把系统中的腐烂清除。高生活成本会下降,人们会更努力工作,过更道德的生活”。这种不干预思想的结果是大萧条。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在大萧条的背景下是如此失败,以至于其代表人物哈耶克被迫在以后的几十年都不再从事经济学研究工作。
有趣的是,以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为背景,美国和欧元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美联储吸取了大萧条的教训(伯南克是世界上研究大萧条最有名的经济学家),金融危机后快速把利率降为零,并坚持量化宽松;日本在通缩十几年后终于决定加大量化宽松力度,一直到产生通胀预期为止。欧元区除了对货币政策的争议,还有各国利益的冲突,因此一直在紧缩与宽松的思路之间斗争,货币政策相对谨慎,类似日本所经历过的,执行的是被动宽松,现在看来效果不力,并将被迫继续宽松。由于市场已形成了通缩的预期,因此货币政策未来的成本会更高。
回顾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是有趣的。与唱空美国的言论相悖,美国的经济在健康复苏,美元升值,股票市场创新高,唱空者早已改弦易辙,大力赞美美国。量化宽松以来,通胀并没有来临,很多国家面临的并非通胀,而是通缩风险。那些大量购买抗通胀产品的投资者,包括最近抢购黄金的中国大妈们需要搞清楚,黄金的价格取决于美元和世界通胀;那么理解通胀为什么没有来,以及是否会来,美元是否会贬值,是投资的基础。在这个背景下,回顾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成果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