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授与研究  >  观点文章  

李伟——河南调研:劳动力市场错配何解?

文章首发于:《财新网》(2025年9月1日发表)

作为人口大省与工业大省,河南正面临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与劳工市场结构失衡的双重挑战。

2025年,全省136万高考考生中约42%能进入本科院校,而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与此同时,产业升级催生大量高技能人才需求,传统服务业岗位收缩,工程管理等精细化岗位却长期“招工难”,呈现“旱涝并存”的供需矛盾。

当人口红利逐渐褪去,如何将1亿人口转化为人才动能?当高等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如何构建适配新质生产力的培养机制?

长江商学院李伟教授基于暑期河南的产业调研,发表最新署名文章提出,河南可率先探索一条“职业本科扩容”之路——在不削减普通本科资源的前提下,大规模发展专精职业本科教育,构建“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通过政策激励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将产业需求前置到教育环节。这不仅能缓解“高考内卷”,更能为区域产业升级精准输送紧缺人才,打造从“人口大省”转向“人才强省”的河南样本。

笔者暑期到人口大省河南做了一次产业调研,看了不少企业,有传统产业,也有新晋赛道;有稳步发展的,也有极致竞争的。明显看到,在中国快速成长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汇率做国际比价)的过程中,他们既是贡献者也是受益者。

以前站在外部看河南,这里是人口大省、产粮大省,比起沿海的先进制造业和优质服务业省市,它相对传统,经济动能也弱些。但今天的河南,在产能、研发及服务创新等等方面,涌现出了大量的优质企业,它们分布在各行各业并已经成为产业支柱,并代表中国企业卷出了全球竞争力。

一切都在变化。

劳工市场,旱涝并存

本次调研的关注点之一是劳工市场的人才适配性与供需结构失衡问题。

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一方面,大量服务行业,比如传媒、金融、影视、教培和房地产等产业,受宏观形势及行业政策影响,能够吸纳的就业人数越来越少,这使得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越发严重;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众多企业提升了自动化、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程度,但依然有不少企业面临招工不足,尤其是精细化人才短缺,比如工程管理人才、蓝领技师、高端工匠等方向。

一边是旱,一边是涝。这种人力资源的错配,在宏观层面会降低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潜在收入和潜在消费能力, 在少子化的当下,寻求这个问题的化解方案倍感紧迫。然而根据教育部不久前发布的《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全国普通本科在校生2085.91万人,职业本科在校生40.68万人。

从数量上可以看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依然以培养综合性、通用性的本科生为主。这不仅呼应了就业市场的态势,即普通大学毕业生明显过剩,而技术人才存在显著缺口的状况,同时也意味着大量本科生毕业后即转移到考公、考研的路上继续内卷的情况可能还会继续。

调研期间正好碰到高考放榜,大家碰面总是不自觉地聊到河南高考内卷,都说本省考生数量庞大(2025年河南高考报名人数为136万,约占全国10%),但省内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河南省无985高校,仅1所211大学),这导致河南本科生录取率在全国排名落后(根据省招办2025年公布的数据,河南本年度本科录取率为42%,在全国排名24),河南考生对211或985等名校名额的竞争尤其激烈。这是实情,为此,河南地方政府还出台了相关政策限制高考录取结果不理想的学子加入到复读大军。

对此,笔者认为,河南是人口大省,又是高等教育资源洼地,需要也很适合率先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即在不减少普通本科教育资源(原本就少)的前提下,较大规模地扩充专精职业本科教育投入,这样既弥补本省高等教育的短板、增加学子们选项,又扩大劳工市场稀缺的专精人才供给。

在过去的社会认知中,人仿佛只是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口,是河南发展的制约因素。但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逐渐解开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枷锁后,我们发现人不是包袱,而是国民经济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每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最终买家,尤其是随着少子化现象加剧,中国亟需将人口优势变成发展动能。

如何转换呢?笔者认为,需要从高等教育改革入手,通过调整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方向来实现在增加学子们选项的同时,又扩大劳工市场紧缺供给。

以培育钻石产业为例,目前中国培育钻石产能优势极大,不仅在全球半导体、精密加工、光学甚至医疗领域供应链系统占据重要地位,而且每年有大量的珠宝级别的培育钻石毛坯原石,被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印度等海外加工中心,为全球钻石首饰市场提供基础原料。

这就出现了一组令人吃惊的产业数据,在培育钻石消费产业中,中国毛坯钻生产占全球市场95%(其中河南占中国市场的70%),但在中端切磨环节,却被印度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而到了钻石饰品制造终端,欧美又吃掉了成品市场90%的份额。

为什么中国作为制造强国要大量出口毛坯原石?

在长江商学院河南校友企业四方达,笔者了解到,一方面,中国并非天然钻石原产地,长期以来在钻石珠宝产业成品制造端没有优势积累;另一方面,中国本土培育钻石产业兴起时间不长,行业里也没有重视钻石切割工匠培养,因此,在全球钻石切磨和成品市场,中国的产业链竞争力远不能跟印度、欧洲、以色列等相比。

在毛坯钻生产车间,笔者观察到,产业工人在这里基本上消失了,为数不多的员工,主要是坐在车间实验室里搞研究、做质检的技术员。

在食品类企业车间,操作工人同样很少。以三全为例,工作人员介绍说,前些年高峰阶段在三全的工厂流水线上有超过1.8万名工人。不过近年来,随着生产设备逐步智能化,公司产能虽然在扩大,但员工数量一直在减少。

可即便这样,近年来集团还是面临招工难的问题,为此,企业不得不逐渐上调工厂招工的年龄上限,目前已经放宽到50岁以上了,预计未来还会进一步放宽,究其原因是愿意进入工厂做枯燥操作工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但在四方达旗下的钻石饰品制造工坊,情况正相反。虽然,对于钻石切割来说,机器设备已经可以替掉大部分中低端加工环节,但人依然是主要生产资料,因为只有娴熟的技术工匠才能打磨出形态各异的高价值珠宝级钻石。

然而很明显,目前在河南当地,熟练的钻石切割工匠供不应求,一些培育钻石生产企业要往消费端迁移,还需要自己培养专业人才,因此盛产培育钻石的河南至今也尚未诞生知名的本地钻石珠宝品牌。走访中,业界人士告诉笔者,河南培育钻石产业亟需培育产业人工来提升其全球竞争力。

试想,如果河南本地高校能够重视本省优势产业的人才缺口,针对市场需求,增加政府和社会资源对职业本科生的培养,不就可以解决当前就业市场上旱涝不均的状况了么?

过去社会上有各种“鄙视链”,大家对工厂里的技术人才总戴着“有色眼镜”,但是现在劳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已经在通过工作机会和薪资待遇,鼓励和引导家长和学子们去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了,这时候政府如果也能重视并加大对职业本科生的培养,并从入学录取分数线、学历学籍待遇等方面将其跟普通本科生平等对待,相信就业市场上的旱涝不均现象很快就能改变。

缺则变,变则通

如何改革才能既增加学子们的选项,又扩大劳工紧缺市场的供给?从近年来中国高考的择校风向也可以窥探一二。

曾几何时,大学名牌是学子们择校的首选因素,但受就业市场不景气影响,目前大学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入读专业在四年后是否有利于就业、考公及进一步升学,越发成为学子们的关注重点。

这两年在中国教育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种新型趋势,比如在全国陆续出现了一些专科院校,获得不少高考生以远超本科的分数线追捧,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大学生读完本科再回头读专科的学历倒挂现象。

再比如,今年新增几所既无老牌传统光环、又没有庞大校友网络的新型大学,像福耀科技大学(福建)、大湾区大学(东莞)、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宁波),受到很多高分考生追捧。

究其原因,这几所新办学校位于沿海GDP破万亿城市,招生人数“少而精”,专业设置也因地、因时制宜。此外,它们都得到了当地政府和龙头企业的紧密支持,这无疑给未来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

说回河南,这里在创建新型大学、补足本省TOP高等院校不足方面,资源恐怕不能跟高校同样欠缺的几个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但它也有自身优势。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大省,工业经济总量稳居中西部省份第一位,是国家众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支撑点和结合点,已经拥有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也是全国实现规模以上工业41个大类行业全覆盖的极少数省份之一。在国家“工业立国、科技强国”的大趋势下,河南很有潜力诞生更多的产业机会和就业入口。

河南完全可以立足本省现有的教育资源情况和未来的产业发展潜能,把人口数量优势转成高效能的专精人才优势。

这不是痴人说梦。在普通本科生就业“钱景”堪忧的当下,从学子到教育机构,乃至地方政府,敏锐的先行者们已经行动了。

面对本省学子高考竞争压力与本地高端制造技术人才缺口的问题,河南是时候大力发展本省的职业本科教育了。

德国经验,可供借鉴

教育部署向来是早栽树早乘凉。河南地方政府该如何部署,才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帮助河南省的学子和企业尽早享受到阴凉呢?

笔者认为德国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可供借鉴。

说起德国教育体系,它跟中国以及其他欧美主要国家大不相同。具体来说,它通过职业教育侧重实践技能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通过高等教育注重理论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然后通过人才评价体系及社会资源分配,一步步推动人才多元化发展,确保技术工人和科研人才都满足国家科技进步及制造业发展需求。

德国从中学开始,将初中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基础职业中学(Hauptschule)、实用专科中学(Realschule)、综合中学(Gesamtschule)以及文理中学(Gymnasium)。● 其中基础职业中学是5年制,约45%的学生进入此类学校,毕业后可直接进入职业学校进行对口技能培训;● 实用专科中学是6年制,约25%的学生进入此类学校,毕业后可以去职业学校,如果成绩达标,也可以进入综合中学体系继续读高中、考大学;● 而入读综合中学及文理中学的学生比例大概为30%,主要是从小升初筛选出的有学习天赋的学生,经过6年培养后通过考试分流,学习优异者继续读高中、考大学,不然也转向职业学校。

在高等教育阶段,德国依然重视应用科学教育。数据显示,目前在德国大学生中有约57.6%的学生入读的是通用性综合大学(University),大约有38.1%入读的是应用科学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缩写为UAS),剩下大约4.3%的学生则就读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与音乐学院、教育学院和神学院。

从学生流向可以看出,职业学校和应用技术大学在德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比例,这也是德国高效人才培养体系成功运作的关键。

在职业教育方面,德国素以“双元”教育闻名,所谓双元是指职业教育学校将教学分成两部分,其中30%是理论学习,在职业学校完成,而70%的实训学习,则在细分的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提供的实践场景中培训完成,当学生完成此阶段进修并通过技能考试后,即拥有了对口专业技能。

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不仅是学生依赖职业对口企业提供实践基地,获得核心从业技能,企业也通过提供教育培训获得稳定的专业人才。对于国家来说,受过优质培训的大量专业人员保证了德国的产业竞争力,而这也意味着稳定的税源,可谓是一举三得。

回到国内现状,中国正在走向“科技创新”“智能制造”强国,正面临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这意味着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向产业需求看齐。

国家相关部门近年来已经在启动教育改革,比如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大力加重理科人才培养,减少文科体系占比,并开始将教育资源向职业本科转移。《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的数据也显示,当前中国的职业本科在校生的人数虽然远低于普通本科在校生,但却连续两年增幅大涨(2023年增幅为41.95%,2024年在前一年大增基础上继续上涨25.28%),远高于普通本科在校生在同期的增长率(2024年增幅为3.51%,2024年增幅为2.52%)。

不过就整体而言,当前中国的教育转向还是相对缓慢,全国的孩子从小的升学导向依然是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短时间还难以改变。

说回河南,为什么呼吁河南地方政府率先考虑职业本科教育扩容试点?

绝非是笔者认为大量河南学子就应该早早被分流进技校、将来去做工业流水线上低收入、低自由度的产业工人。相反,笔者认为职业本科和普通本科在学历学籍上应该是等同的。

虽然当前在社会上还会存在各种“鄙视链”,但劳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会通过工资待遇的差异来鼓励和引导家长和学子们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政府和社会要做的就是提供更多的选项。

河南虽然缺乏名牌大学,但其高等教育的普及性和均衡性基础较好,具备后发潜能,因此它更应该从长期出发来从根本上解决本省眼下的教育资源阵痛问题。

换句话说,与其让河南全省人才在高校资源洼地厮杀,地方政府不如重新审视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发挥其职业培养功能,让适合走技能提升的人走产业人才之路,让擅长学习探索的人才走综合研究之路,这样既可以破除本省考生和家长在高考路上的极致内卷问题,又为本省产业转型升级提前做了人才对接与技能积淀,更提升了本省人力资源效率,解决了就业难与招工难的双向负担,岂不是一举多得?

相信这对提升河南人才教育现状、支撑河南经济产业纵深发展将大有裨益!

当然在实现目标的路上,还需要更多国家和社会资源配套支持——但不管怎样,河南是时候在不减少普通高校资源(原本就少)的前提下,较大规模地扩充专精职业本科教育投入了。

相关阅读

学院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