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授与研究  >  观点文章  

滕斌圣:京东上市不应只看钱

文章转载自:商界财视网

九月理应是收获的季节,但在这个季节传出京东商城要上市的消息,还是让人吃了一惊。不是说好了2012年下半年做出利润,2013年上市吗?提前进入上市程序是福是祸?是利好还是利空?颇费人们一些揣测。其实,从基本面来分析几个关键问题,比单纯看上市更有意义。

首先,京东所代表的电子商务的成长性,已经没有疑问。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第二季度中国在线零售交易额达到1790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77%。今年网购人群将达1.93亿人,占中国网民总数的36%。即便如此,中国网络购物总额还只占社会零售总额的3.5%,比发达国家低不少。在美国,B2C鼻祖亚马逊高歌猛进,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营收增长51%,股价大涨,市值突破1000亿美元,已然超过沃尔玛的一倍。

那么,京东在这一蓬勃领域的地位如何?粗略算来,京东的竞争对手分为三类:淘宝商城、综合类B2C网站(如当当、卓越、麦考林)、家电连锁卖场(如国美、苏宁),其中淘宝商城一马当先,占据了中国在线零售额的49%,遥遥领先于京东的18%。但是,淘宝商城毕竟是从C2C转化而来,靠各家商铺自主经营,虽有平台优势,但运转不是自己掌控,美誉度、规模效应、配送效率都将碰到瓶颈,未来市场份额有下降之虞。

而当当和麦考林去年在美国上市后,业绩有所下滑,又遭遇华尔街对中国概念股的围剿,发展的动能受挫。而且,两者融资额分别为2.72亿美元和1.13亿美元,为下一步发展储存的资金相对有限,他们给予京东的压力也不如淘宝商城。

相比之下,家电连锁卖场和京东的竞争最为直接,也最为惨烈。价格无疑是电子商务最大的优势,毕竟可以节省一些开设实体店的成本。

但是,京东真的有成本优势吗?苏宁副董事长孙为民说,苏宁的规模效应带来的采购成本优势,足够弥补开实体店付出的额外成本;当当的李国庆也认为,京东的采购成本会比国美、苏宁高出八个点。这在前两年几乎是不争的事实,家电厂商既和连锁卖场有最低供货价保证,也害怕京东凶猛的价格补贴战术打乱其价格体系,一直对京东又爱又恨,一度很不情愿厂家直供,逼得京东经常四处找能不加价的经销商进货,然而串货对厂商又是个问题,于是出现过明基声明京东卖的是水货。

不堪回首的创业日子被京东挺过来了。京东今年可做到250亿元的销售额,更自信自己虚拟经营的成本优势会显露无遗。但根据笔者的随机抽样调查,京东与国美、苏宁相比,价格并无明显的优势,而京东却是在赔钱赚吆喝。这不能不让人满腹狐疑。问题出在哪儿?

我的看法是,瓶颈出现在盈利模式和物流上。众所周知,对国美、苏宁而言,开店只是搭建一个平台,经营成本的很大一部分都已通过各种费用转嫁给了厂商,而无偿占用厂商上百亿资金更是其盈利模式中的抓手。如果京东不能在获取上游资源方面有长足提升,其所谓成本优势将是镜中花水中月。据说,最近京东已经把之前的2~3周账期延长至1~2月,不知是资金紧张还是有意模仿对手?

另一方面,京东难以盈利也是因为电器产品的毛利的确偏低,如果说国美、苏宁还能做到15%以上,京东连10%都做不到。所以从两年前开始,顶着第一轮投资人今日资本的反对,刘强东毅然决定做毛利更高的百货产品,以期尽快盈利。这个赌注,目前来看是下对了。

最后,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物流上,因为它是所有B2C企业做大规模后的命门。亚马逊从一开始就自建全国性的仓库和物流,而中国的电子商务企业,包括京东,更多把前期的钱用来争取客户上,自有物流相当弱。这就解释了为何一些消费者对京东的服务和配送怨声载道。所以,把C轮投资的15亿美元全部用于自建仓库和物流,可谓固本图强之术,代价虽大也必须咬牙坚持。

问题是,钱都到了吗?本次的上市传闻,让很多人怀疑15亿美元未必全部到账,或者到了也未必支撑得到2013年上市。我的看法乐观一些,上市既然已是板上钉钉,早些入手不是坏事,区别无非是半年到一年。在此期间,重中之重是把已有的钱用在真正提高用户体验这个刀刃上。不然,钱到了客户却没了,秋天也会寒意逼人。

文章转载自:商界财视网
https://media.caistv.com/html/2011-10-14/297252.shtml

相关阅读

学院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