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授与研究  >  观点文章  

《21世纪经济报道》:陈龙——互联网不会改变金融的本质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3年7月,上海自贸区刚推出时,当地政府对其的解释只是一个保税区的升级版,一个国际船运中心,之后两个月里自贸区的定位迅速升级为国家战略,成为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和政府职能改革的试验田。

自贸区和荷兰是什么关系?用历史的眼光看,上海自贸区的愿景就是做一个当代的荷兰。国际船运中心必然带来国际贸易,以及对金融,尤其是结算的需求。金融中心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国际船运中心的地位。

荷兰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金融史。晋商在明朝通过运输边防军粮获得“盐引”,即取盐和贩盐的特许权,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各种国内和国际贸易。犹如荷兰,贸易的发展,尤其在动荡时期,产生了对结算和支付的需求。1823年,平遥人雷履泰开办“日升昌”票号,创建了异地汇兑,取代实行了几千年的现银结算方式,以“货通天下”为基础实现了“汇通天下”。 到二十世纪初,山西票号在中国一百多个城市中开设了数百家分号,除了汇兑,还提供信贷,成为中国金融之王。

山西票号的没落与战乱有关,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清政府成立户部银行(后改为大清银行)。这个官办银行,垄断了过去由票号收存和承汇的官款业务。山西票号的兴盛自结算和支付业务始,也因为背景更强大、更现代化的同类竞争对手的出现,和时局动荡而衰落。

历史与互联网金融

对历史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互联网金融,因为商业和金融的逻辑并未改变。

阿里巴巴发展史上一个经典战役,是于2003年成立淘宝网并在之后的竞争中完胜。当时美国C2C市场的巨头Ebay入主一直统帅着国内电子商务领域的易趣。初出道的淘宝网是如何完成这个似乎不可能的任务的呢?究其原因,淘宝网使用了免费策略,阿里巴巴推出了支付宝。

由于不信任,当时的网络卖家往往采用款到发货,使得买家驻足不前,成为网络交易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换言之,可靠的结算和支付是网络交易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支付宝创新性地结合了担保和支付。这个金融创新和免费战略的结合,彻底打败了Ebay。几乎没有悬念,阿里巴巴会在几年后取代沃尔玛成为世界上零售额最大的公司。这个奇迹的源头,是贸易和支付的强大结合。其背后的逻辑,和荷兰在17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和金融中心并无二致,而支付宝的作用犹如当年的阿姆斯特丹银行。

在支付功能满足后,为支持贸易发展,为买卖双方提供信贷服务成为自然选择。看懂了这个逻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阿里巴巴于2010年推出阿里小贷,这是给商家的信用卡。阿里巴巴也在今年试图推出给消费者的虚拟信用卡(后被央行紧急叫停)。2013年和天弘基金推出的余额宝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支付宝作为支付中介的地位。金融工具表面上在变化,但是商业和金融的逻辑和当年的荷兰非常类似。

如果以造船起家的荷兰能够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支付和金融中心,以贩盐起家的晋商能够发展成中国的金融之王,互联网公司做金融的逻辑和前景就是存在的。这个逻辑取决于两个条件:商业活动对金融存在的真实需求;现有的金融体系没有满足这个需求。而支付宝、阿里小贷、余额宝的成功恰恰满足了这两个条件,这是古老的商业逻辑的解释。

犹如英国取代荷兰,阿里巴巴的潜在风险,是另一个贸易和金融平台的兴起。微信成功地打造了一个移动时代的天空城市,人们在这个城市中交往、交流信息和从事商业活动。表面上看这个城市并不对阿里巴巴造成直接冲击,因为淘宝系是天空商城,而微信并不是商城。但是有一天,当微信城市引入越来越多的商铺,有越来越多的贸易场景使用微信支付时,阿里巴巴的贸易和金融平台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

换句话说,阿里巴巴的强项是满足贸易和对金融的强大需求;微信的强项是社交社区,短板则是贸易和支付场景,但是这个社区可能有很大的贸易扩张空间。举个例子,余额宝春节以来平均每天流入资金约200亿元,其揽存数量是微信平台推出的理财通的十倍以上。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淘宝系巨大的贸易支付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腾讯要入股大众点评网和京东商城了。这些平台为腾讯带来贸易和对金融的需求。

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荷兰和晋商所带来的一个深刻启示,即支付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具备这个功能的金融机构已经种下了银行的种子,当有一天这个功能和存款利息相结合时,对用户来说就基本满足了银行的功能。换句话说,这个结合会对银行产生直接的冲击。

美国的货币基金就是这样产生的。美国第一只货币基金于1971年产生,为短期存款支付利息。到1970年代后期美国的货币基金开发出了支付功能,相当于货币基金也可以当作现金使用。有了利息和支付的双功能,加上市场利率高于银行限定的存款利率,于是存款开始飞速搬家。到2001年,美国货币基金的揽存量已经远远超出银行活期存款的总量。

前面这段真实的历史,是在大部分时间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只要监管当局不完全遏制,那么互联网对渠道的冲击,加上移动支付的便捷,会让这个过程大大提速。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大量互联网金融创新产生。但真正让传统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产生痛感和焦虑的,是支付和利息的结合。这个结合,加上互联网公司已经搭建的贸易平台对金融的需求,会对传统金融发出直接的冲击。

贸易(商业)产生对金融的需求,进而在现有金融体系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催生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生命力,以及对现有体系的冲击,往往取决于贸易平台的生命力;用互联网的语言来说,这叫流量决定一切。

这个古老的逻辑,在过去几百年中演绎了从国家到企业的兴衰。互联网公司在一开始做金融的时候,往往只是朴实地遵循这个逻辑为商业服务,并没有刻意去和金融机构竞争。只要符合商业逻辑,互联网公司做金融并不需要特殊的DNA。这种金融可以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补充,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是对现有金融的替代。互联网金融确实需要合适的监管,但是余额宝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佣金宝对券商的冲击,都不是简单的监管套利,而是符合商业逻辑、实实在在的金融创新。

一个有意思的观察是,无论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还是监管机构,其注意力都似乎被互联网的创新性所吸引,而对商业和金融的本质注意不够。从这个意义上说,回顾历史、思考本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历史观,进而思考互联网金融的边界和与商业关系,及早布局,应该是有意义的。

(作者系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相关阅读

学院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