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授与研究  >  观点文章  

《财富中文网》:布莱恩·威亚德
——中国大学为什么存在价格歧视

布莱恩•威亚德现为长江商学院战略学及经济学副教授,此前曾任教斯坦福商学院。他拥有芝加哥大学商业经济学博士学位及斯坦福商学院MBA学位,曾从事咨询工作。他的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经济学、竞争战略经济学等。这个专栏致力于探讨经济学在中国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中的作用。

 

一旦获悉大学教育的价格,美国大学申请人往往会感受到一股强劲的“标价冲击波”。但有一件事情他们不必担忧,那就是不用担心他们选择的专业会对大学教育的价格造成什么影响。无论申请人选择什么专业,美国大学通常会收取相同的学费。但中国就不一样了。比如,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大多数专业的学费是每年5,000元,但外语专业的学费更高一些(6,000元),艺术专业的学费则高达10,000元。在同样坐落于北京的中央财经大学(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这种学费差异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大部分专业的学费是每年5,000元,但主修国际贸易或金融风险管理的学生每年需要准备30,000元学费。

中国各所大学正在实行经济学家所称的“价格歧视”政策——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这种情况下的价格歧视被称为“版本化”(versioning),即菜单上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标价。设置这些版本是为了吸引不同的消费者,他们随后会选择自己最青睐的版本。在中国大学这个背景下,所谓的专业就是版本。有些课程是所有专业的公共课,但每个专业都要求开设专项课程,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单独的版本。

要想让价格歧视政策产生效果,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首先,歧视者必须具备市场支配力。它提供的产品必须足够独特,这样它才能够收取高于成本的价格。如果它面临许多拥有类似产品的竞争对手,它就会被迫向所有客户收取成本价。大学满足这个条件——它们的产品足够独特,所以它们能够改变价格。其二,不同的消费群体对不同版本的估值有所不同。大学也满足这个条件。比如,喜欢社会学的申请人对大学学位的估值或许跟喜欢数学的申请人大不一样。这些差异可能源自专业所学技能的独特性或者毕业后的就业前景。美国大学也满足前两个条件,因此我们无法用它们来解释中美两国大学不同的定价行为。

第三个条件最有意思:必须有可能把不同的需求群体分离开来。尤其是,消费者一定不能从事“套利”活动。对于大学来说,这意味着申请人不能假装对某一个低价专业感兴趣,随后又转入一个高价专业。于中国大学的申请人而言,这种做法行不通。参加全国高考的两年前,高中生就必须在文科和理科之间做出选择,随后学习相应的专项课程。参加完高考,申请大学时,申请人必须申报专业。一旦进入大学,学生就必须上他们选择好的专业。这就使得中国大学能够满足“无套利”条件。

美国大学则没有办法推行这种价格歧视政策,因为它们无法满足“无套利”条件。假设一所美国大学尝试着给某个工程专业设定一个低价。我猜想,这所大学肯定会收到许多情真意切的申请书,各路申请人纷纷表达他们终生投身于构建电路事业的迫切心愿。但等到被录取后,许多学生就会突然转投其他专业。这种情况将彻底瓦解价格歧视政策,迫使大学回归向所有专业收取相同学费的老政策。

尽管根据我的调查,北京五所大学的专业价格有所不同,但收费最高的专业往往是艺术、工程和财经类。为什么这些专业的学费更高?我不知道确切的原因,但据我推测,这可能跟成本或需求有关。工程和财经专业的高收费很可能是需求方导致的。毕业后,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可能会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薪酬,意味着这些专业的申请人对大学教育的估值或许高于其他专业的申请人。但我不太明白艺术专业的价格为什么这么高,或许是供给方的原因——拥有艺术教育资质的教师在中国供不应求,从而抬高了教育成本——但我不能确定。

那么,对于申请人整体而言,这种价格歧视到底是好还是坏?仅凭借我们目前观察到的有限数据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消除价格歧视很可能导致最终价格介于一所大学向不同专业收取的最高和最低学费之间。这个结果将对高学费专业的申请人更有利。与此同时,低学费专业的申请人将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价格,甚至有可能无力承受,最终被排挤出市场。简言之,这个结果对低学费专业的申请人不利。人们经常建议高中生要理智地选择大学专业。中国大学的申请人尤其需要慎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财富中文网)

相关阅读

学院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