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授与研究  >  观点文章  

滕斌圣:开放式创新的竞合得失

文/滕斌圣,长江商学院副院长

当下,开放式创新代表一种潮流。就在6月12日,电动汽车企业特斯拉宣布,将采用开源的方式,把自己的技术专利全部公开,试图把自己打造成电动汽车行业的Linux(Linux是著名的开源式软件平台,开放给全世界的软件工程师一起研发,终于使用户在微软和苹果的电脑操作系统之外有了第三个,而且是免费的选择)。而在特斯拉之前,已经有意大利的虎斑猫电动汽车,率先采用了这种开源研发的方式,引起广泛关注。

在互联网时代,创新资源变得社会化,需要整合原本分散的资源,举众人之力,而不是企业一己之力进行创新。所谓开放,是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把多个相关利益者纳入到创新系统中来。但是,开放式创新是否可以广泛推广?

一些采用开放式创新战略的企业获得了阶段性成功,其中互联网企业是天然的典范。而一些传统企业,如宝洁、3M等也不遑多让。宝洁把网络引入企业运营的核心区,建立了内部“创新网络”社区,设立“技术侦查员”,搜索新的机会;同时开展外部关联创新合作,例如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技术开发”,与供应商建立“关键供应商伙伴”等。便利贴的成功背后,就是3M引以为傲的无边界创新。开放式创新体现了创新要素之间的互动、整合与协同,企业与创新相关利益者之间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创新知识可以实现跨边界的自由流动。与内部创新相比,开放式创新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收益更高。

在创新网络中,知识的创造和传递对于提升创新绩效非常关键。在开放式创新中,知识等关键资源能够跨越组织边界传递,所以一家企业的创新优势经常与其所嵌入的生态系统有关。在此系统中,既有核心企业也有外围企业,核心企业(通常是大企业)希望主导知识创造的过程,定义创新网络关系以进行知识创造和交换,所以核心企业通常在创新网络演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希望创新知识向外围企业流动,精炼之后,又由外围企业返回给核心企业。这种循环上升型的知识流动渠道有利于核心企业的开放式创新。而对于外围企业,在与大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关键性知识。

然而,开放式创新的风险却经常为企业所忽略。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在开放性创新合作的过程中都有被边缘化的风险。大企业如手机行业三巨头的衰落,与其说是颠覆性创新的结果,不如说是行业开放性技术发展的结果。手机行业是自有外包以来供应商实现技术创新的典范。来自新兴市场的生产商,不仅OEM零部件,甚至逐渐囊括整个产品的制造。由于开放性创新的溢出效应,这些供应商获得了沿着“微笑曲线”攀升的可能,例如HTC、宏碁现在都大力生产自有品牌产品。

同时,手机厂商还面临着运营商的创新压迫。电信运营商更直面用户需求,于是沃达丰、Docomo等电信运营商都推出了自己的手机品牌,而山寨手机更是对于用户需求的无底线满足。回到开放式创新的初衷——纳入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面对供应商、运营商、用户三方对于创新的渴望,手机三巨头控制得不够,丧失了对于创新的主导权。

小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中倾向于“傍大款”,成为供应商与大企业建立战略联盟。联盟中,小企业获得了市场地位、关键资源等,经营业绩获得了提升。但是,当大企业具有压倒性影响力,小企业变得可替代时,他们的创新绩效和长期增长将会受到损害。大企业会影响小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伤害他们内部创新能力,此时小企业常常成为大企业的附庸。

所以,在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中,存在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大企业作为核心,意图主导创新生态系统,让别人成为附庸;小企业虽然傍大款,却也时刻想着实现创新“上位”。正如手机行业所发生的,这是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常态。

万科CEO郁亮最近说,“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正变得不相关。很多企业在强调开放的同时,不再自封于应该持有何种核心竞争力。在开放创新时代,当某一项关键技术不再成为核心能力时,也许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权,即创新平台的主导权,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文章来源:《商界评论》

 

 

相关阅读

学院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