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阳辉,吴偎立,周佚
2014年,上证综指以大涨52.87%领跑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互联网+、一带一路、养老金入市在即、财政部置换一万亿地方债……随着3月15日两会的顺利闭幕,一系列政策利好密集释放。在其后的一周中,沪指连收五连阳,继顺利突破2009年高位3478点后一骑绝尘站上3600点。截至3月30日收盘,沪指收于3787点,盘中再次刷新七年高位,剑指4000点整数大关。目前市场做多情绪高涨,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也许才刚起步。在牛市中,市场中流行一句话——风来了,猪都会飞。似乎在牛市中闭着眼睛随便投什么都可以赚钱。但事实是不是真的如此呢?本文就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将2014年有完整股价表现的共2223只股票与沪深300指数作对比。从图一可以看到,2014年表现优于沪深300的个股只有28%。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投资者随机选择一只股票进行投资,那么他战胜沪深300的概率只有28%。
图一 全体A股2014年收益分布图
既然选择个股的胜算很低,那么投资者可能会问:选择基金行不行?经过统计,我们发现:2014年代表全部股票型公募基金业绩的中证股票型基金指数涨幅29.39%,代表全部阳光私募基金业绩的CISI私募指数涨幅22.33%,双双跑输沪深300指数20%以上。此外,图二和图三展示了2014年有完整数据的776只股票型公募基金和1602只股票型阳光私募当年的收益率分布。我们发现,有87%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跑输沪深300指数。也就是说,一个投资者随机选择一只公募基金或阳光私募基金进行投资,其收益率低于沪深300指数的概率高达87%。
图二 全体公募基金2014年收益率分布图
图三 全体阳光私募2014年收益率分布图
一、主动式基金在牛市中的表现
通过进一步统计,我们发现,主动基金,不论公募基金还是阳光私募,在牛市中落后于大盘是一个普遍现象。通过回顾历史上市场涨幅较大的几个年份,可以发现主动基金在牛市中表现落后于指数是一个常态。
表一 牛市中各投资标的与沪深300的对比
我们在表一中比较牛市中股票型公募、私募产品与沪深300指数的表现,可以看到, 2006年,73%的公募基金落后于沪深300指数,67%的阳光私募落后于沪深300指数;2007年,股票型公募基金有97%落后于沪深300,阳光私募也有90%左右跑输大盘。2009年,96%的股票型基金落后于沪深300,89%的私募基金落后于沪深300。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这个现象,我们分月考察,在沪深300指数上涨的月份中,我们将中证股票型基金指数的收益率、CISI私募指数的收益率与沪深300的收益率进行对比。表二的结果表明,在沪深300上涨的月份中,股票型公募基金指数落后于沪深300指数的概率为71%,CISI私募指数落后于沪深300指数的概率高达86%。
表二 沪深300正收益月份与各基金指数的对比
通过以上分析,一个直截了当的结论就是,投资者试图通过主动选择资产来进行投资,在牛市中战胜市场是很难的,概率是很低的。
二、牛市中被动投资是王道
我们购买主动式基金,需要支付各种费用,包括申购费、赎回费、管理费。投资者交了这么多钱,就是寄希望于能比市场多赚点。但是根据我们统计,投资者实现这个愿望的概率是很低的。
既然基金大部分都落后于大盘,那么在牛市中我们何不直接投资于指数?指数ETF为我们投资指数提供了有效的渠道。
ETF,Exchange Traded Funds,是“交易所交易基金”的简称。ETF通常采用完全被动的管理方法,以拟合某一指数为目标,从而其净值走势与跟踪的指数基本一致。以300ETF为例,其目标就是拟合沪深300指数,投资300ETF就相当于是投资了沪深300指数。
除收益性外,至少还有三点理由让我们推荐牛市中的ETF投资。其一,ETF有很好的流动性特征,可以像股票一样在二级市场上买卖,采取T+1的结算方式,而不像普通的公募基金有申购、赎回期,阳光私募甚至还有锁定期(一般三个月以上,锁定期内不能赎回);其二,ETF相对于公募、私募产品有成本优势,投资ETF没有申购费和赎回费,管理费率也远低于公募、私募基金;其三,ETF的投资组合比一般主动式基金更加多元化,因此ETF更能规避个股的特定风险。
从统计数据来看,牛市中总有大比例的基金落后于沪深300指数。因此,在牛市中投资于指数ETF,如300ETF,不仅能够以大概率打败绝大部分的公募和私募基金,而且还不用担心因投资某(几)只股票而产生“满仓踏空”的遗憾。
综合分析,我们认为,ETF被动基金是牛市中很好的投资标的。ETF尤其适合个人投资者,因为他们即没有时间也缺乏能力去挑选个股或主动基金。与其随机选择一个标的,以大概率跑输市场,还不如直接购买指数基金,赚取应得的市场收益。
欧阳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杰出院长讲席教授
吴偎立与周佚分别为:长江商学院金融创新和财富管理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与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