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授与研究  >  观点文章  

滕斌圣:工业4.0有多远

文/滕斌圣,长江商学院副院长

当中国有了实施“互联网+”的有利条件,下一步将是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

通过打造发达的电商,中国有了实施“互联网+”的有利条件,下一步是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根据《中国制造2005》,以信息化技术驱动创新的主线不变,创新的对象由需求侧向供给侧发生转移。

在需求侧,电子商务、生活服务等互联网模式已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大便利。现在,政府希望进一步提升生产端或者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如果说,需求侧的创新可以“集众人之力”,那么供给侧改革则需要硬功夫。

《中国制造2005》体现了制造业的未来十年规划,借鉴德国提出的“工业4.0”的思路,把工业互联网、云计算、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在一起,重构产品从设计到使用的全过程,通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向智能制造的转型。

德国工业4.0战略的目标,是使用物联网技术,把产品、机器、资源、人有机联系在一起,推动各环节数据共享,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同样,“中国制造”也希望将各个工厂改造为高生产效率的智能工厂,通过物联网将它们连接起来,使全国成为一个巨大的智能工厂。

制造业现状的多层次性,使智能制造发展面临种种挑战。虽然理想很丰满,中德两国都想把工业4.0和“中国制造”对接起来,双方不断寻找合作的途径。德国总理访华直接访问沈阳这个传统制造产业基地,中国企业则以每周一个的速度并购德国先进制造企业。但现实也很残酷,工业4.0也许是方向,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难题,但目前只适合于少量达到高端制造水平的中国企业,如何与原有落后生产方式相结合才是重点。中国制造的现状是工业2.0和3.0并存,虽然“黑灯工厂”已经逐渐涌现,但是“血汗工厂”尚未完全转移。

中国市场需求规模大、需求层次差异化明显,新产业、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的扩散呈现梯度特征:在需求领域,从大都市到县城存在需求扩散梯度,传统企业的生产优化可以针对不同细分市场规划创新;在生产和供给领域,由于产业发展不均衡,企业对先进制造的需求也存在需求梯度。不管现在采用智能工厂、自动化设备,还是手工操作方式,工业4.0是企业发展远期目标,智能制造不必一步到位。

在这个过程中,工业4.0与“互联网+”并不矛盾,因为都是应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没有互联网也就无从谈工业物联网和工业4.0,中国强调互联网并非误入歧途。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日本机器人战略,虽然名称不一样,但所追求的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的未来工业发展方向,基本是相同的,而《中国制造2025》也异曲同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开拓了空间。传统工业依靠单体设备功能提升、生产制造单元局部改革发展到今天,向上提升能力的空间逐步变小,但借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仍然可以进一步优化生产制造全过程,取得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成效。

往更远处看,我们要坚定以智能制造、智慧服务化为目标,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对市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以及国家间竞争激化的形势,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借助以智能设备为主的智能工厂、物联网、欠数据分析等手段,促进企业提高产品开发、制造以及供应过程的效率,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创造出新的附加价值。

为此,要逐步升级现有设备,打造实现工业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的基础条件。其中的技术基础是CPS,是由能够互联、互通信息发出指令并进行控制的智能生产设备构成。因此,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数字化程度是构建CPS的重点。

国外企业经过长期发展已基本实现生产制造的自动化与数字化,以及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具有产品性能先进、品质稳定、成本低、交货期短的制造能力。多数中国企业的自动化、数字化程度较抵,那么就先得在自动化、数字化方面补课。过去二十年,中国制造业规模做到全球第一,只要认准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再次后来者居上,不是梦想。

文章来源:《商界评论》

 

相关阅读

学院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