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今年GDP的预期目标是增长6.5%左右。与此同时,当前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仍需要去杠杆,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实现6.5%的增长目标?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从哪里来?这值得认真思考。
实现发展目标需守住风险底线
从1978年至今,中国改革开放40年,GDP实现了年均9.6%的增长,GDP从1980年的只有0.19万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2.20万亿美元。作为一个大国实现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在世界经济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中国基本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经济金融危机,政府的监管和调控能力是很了不起的。
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经济自二战以后,也就是1945年开始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经济危机,到2017年,日本的经济几乎20多年没怎么增长。从数据来看,2017年日本GDP(美元计)比1995年还低一点,就是因为日本出现了经济危机,且危机后的复苏乏力。
中国经济要实现发展目标,首先不能像日本那样出现危机并导致经济数十年停滞不前。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三大攻坚战中第一项就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虽然日本经济二十多年没怎么发展,但日本基本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动荡,究其原因,在于日本人均GDP接近4万美元。中国人均GDP目前还只有八千多美元,属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而美国人均GDP已经接近6万美元。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从人均GDP这个角度看并没有领先。所以,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什么?一是GDP总量超过美国,相信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这肯定是能做到的;二是将中国的人均GDP提升到高收入国家水平,争取达到15000美元,这也是有希望的。一旦实现,将是一个很大的成就。
打造科技强国 实现发展转型
经过这么多年来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前提下,中国经济要实现发展目标,已经不能再延续以往的发展模式,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实现新的突破。近几年来,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升级探讨得越来越多。
可以看到,当年在日本经济停滞的同时,美国经济还在向前不断发展。这两个国家到底有什么区别,会造成这样的差异?两国都是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应该说经济发展的差别与社会制度没有太大的关系。尽管美国也存在很多问题,但可以推断美国的经济制度一定有它优越的地方。
我们知道,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及出现金融危机的背景,是房地产泡沫和股票市场泡沫相叠加,而日本的银行为这两个市场注入了大量资金,一度在全球前十大银行中,日本的银行能够占据到三四家。
美国的发展动力则不同。早在1969年美国就把人类送上了月球,其他国家到现在还在为此努力奋斗,而且不知道哪一年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这就是其他国家和美国在科技层面的巨大的差距。
在美国股市,市值最大的几家公司主要是高科技的公司,包括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脸书(Facebook)等,还有中国创立的阿里巴巴;金融类的大市值公司主要是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而后者其实也只能算是半个金融机构。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最大市值的公司主要是高科技公司,能够真正推动这个国家的高科技发展。
相比而言,中国A股市场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按照2017年12月31日的数据来看,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石油、中国平安、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寿、贵州茅台、招商银行和中国石化,基本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没有高科技公司。从这里,能够看出中国和美国还是有明显差别的。
在上市的一流高科技公司之中,很欣慰有两家是中国人运营的公司,一家是阿里巴巴,一家是腾讯。同时,中国在共享单车、互联网金融等运营模式方面的创新也比较领先。但是我也在思考,腾讯、阿里巴巴有哪些技术,是谷歌、亚马逊、脸书做不了的么?好像想不到。即使今天美国人不用腾讯,不用阿里巴巴,对他们的生活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比如微信可以用WhatsApp替代。中国这些高科技公司能够做大,是在具备一定科学技术的同时充分利用了中国市场而发展起来的。如果类似的公司出现在韩国、新加坡这些国家,用户数量远远比不了中国,那么公司就比较难做起来。
应该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当前很多成绩的取得是依托于中国巨大的市场。但下一个40年就不能还是这样了。下一个40年,中国一定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把科学技术真正搞上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以此投入到中国巨大的市场中。最好做到美国能做的,我们都能做;我们能做的某些东西,美国做不了。
如果某一天,在国内A股上市的大市值公司都是华为、腾讯、阿里、百度这样的公司,那么中国经济的内在实力就可以和美国相匹敌了。我是学金融的,但我相信靠金融公司不可能把中国打造成世界第一,一定是科学技术才能让一个国家真正强大。
经济模式不同 刺激政策不同
尽管美国以高科技为驱动的发展模式体现出优势,但美国经济模式也有其短板。比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经济大幅下滑、失业率迅速提高。当时中国经济也面临一定的困难,所以,中美都采取了刺激经济的措施。
中国刺激经济主要是靠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投资和内需,当年政府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地方政府又配套了很多资金,主要针对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到2009年、2010年,中国经济很明显就回升了。应该说遇到经济危机的时候,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
美国刺激经济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政府购买债券,包括美国国债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等。这种打法是先把基准利率降下来,基准利率下降带动企业发债利率下降,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能借到钱,因为在美国企业能不能融到资,不是政府说了算,而是由市场说了算。假设企业处在产能过剩行业,自身情况又不好,基准利率下降也依然借不到钱。只有投资者觉得有希望的企业才能享受低成本的融资并继续生存下去。而融不到资的企业一是裁员,二是贱卖资产来断臂求生,因此资产价格一定会下跌。
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两个行业产能过剩最严重,一个是房地产行业,还有一个就是金融行业。金融机构中,雷曼兄弟直接破产倒闭,美国政府出手救助了花旗集团和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投资银行美林公司、贝尔斯登则分别被美国银行、摩根大通收购了。同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下跌,股票价格下跌,金融产品价格也下跌,失业率从4%增加到10%左右。
美国这种打法的缺点是比较慢,到2009年中国经济已经明显恢复的时候美国还处于低谷;但优点就是产能出清比较彻底,能够有效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美国政府其实也想搞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其政府效率没有中国高,很难做成功。特朗普总统去年竞选纲领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美国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换代,又在今年2月发布了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但至今还没有一个项目真正搞起来。从这点来说,中国的体系在避免经济金融危机方面的能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面对困难的时候非常具有优势。
推动融资结构变化 实现去杠杆下的经济增长
从美国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做法可以看到,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融资结构和主要融资渠道也有所差别。当前,中国降低经济杠杆率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风险。但在去杠杆背景下,企业融资怎么办?经济增长如何驱动?我们对比一下美国和中国的融资渠道,来分析自身的优势在哪里,可以提高的地方在哪里。
从融资结构来看,中国的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进行间接融资,根据我们的计算,截至2017年底,银行的资产约占银行资产、A股市值和债券市场市值总和的70%,债券市场约占14%,股票市场约占16%。而债券市场14%的融资中绝大部分也来自银行。在A股市场中,银行市值高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银行掌握了中国经济最主要的融资渠道。通过银行放贷的效率很高,但银行主要是国有的,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来说获得贷款就比较困难。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显示,当前国有企业负债率已经比较高,2017年达到63%;民营企业负债率大约是53%~54%。所以去杠杆可能首先从国有企业开始去。
与中国不同,美国银行资产只占约20%,融资主要靠债券市场,大约占48%,其余32%是靠股票市场进行融资。所以当美国出现经济金融危机的时候,美国政府的主要救助措施是降低利率,因为发债对于企业来说很重要,企业发债又对利率很敏感。
从中美融资结构的对比来看,未来中国肯定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从前几年情况来看,中国债券发行规模增长相当快了,2014年发债规模为11.9万亿元,2015年达到22.3万亿元,2016年达到36万亿元,2017年已经超过40万亿元。但是长期来看,债券市场依然大有可为的。2016年中国债券存量占GDP的约60%,美国这一数据是210%多。以未来债券市场规模和GDP基本相当来计算,2017年底中国GDP接近83万亿元,也就是说债券市场规模发展到83万亿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所以长期来看还是大有可为。
另外,一定要积极发展股票市场、股权融资。去杠杆期间不可能再发行太多的债券。但企业发展依然需要资金,股票市场、股权融资的功能就变得尤为重要。股市融资、股权融资既可以让企业得到所需资金,又能够增加资本金、降低负债率,一举两得。股权融资的主要方式是PE和VC,股市融资的主要方式是IPO和定向增发。而PE、VC的退出也主要依赖股市IPO,所以股票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如果进展顺利,预计到2020年,中国过高的杠杆就可能去得差不多,经济发展模式也将逐步转型成功,那时候中国经济有望出现新一轮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来源《债券杂志》